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外科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诊断的差异分析
2018-10-19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435000张颖林雯邓建平
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435000)张颖 林雯 邓建平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有文献指出,中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仅为20%,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做好临床筛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1]。但是胃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具有较大的诊断难度,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晚期,需要实施全胃切除术,且术后生存率较低。因此,术前进行病理活检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针对胃癌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大体标本病理诊断的差异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附表1 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
附表2 两种检测方法的病理类型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为(36.5±10.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胃镜活检,术后行大体标本病理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的符合率、胃癌分型与分化程度准确率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 术后病理活检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术前胃镜活检,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的病理类型诊断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在胃癌病理类型诊断结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两种检查方法病理分化结果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结果中分化型比重较高为65%,分化不良型为35%;而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中分化不良型比重较高为55%,分化型为45%,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胃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患者仅有40%~50%[3]。尽早发现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病理检查主要是在病灶或疑似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浸润状况、组织分化程度以及细胞学特征。随着胃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前胃镜活检成为胃癌患者手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其应用价值也逐渐提升。然而因为术前胃镜活检取材范围受限,无法将全部的病变组织囊括其中,故而胃镜活检诊断胃癌的几率、活检组织可在多大程度上表现手术病理还未达成统一意见。国外诸多研究人员认为,即使由同一名病理医师对同一患者展开胃镜活检,且两次检查相隔时间为2个月以内,这也并不能保证2次检查结果可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对胃癌患者病情进行判断时,多数研究仍以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本次研究观察中,术后病理活检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术前胃镜活检,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胃癌病理类型诊断结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结果中分化型比重较高,而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中分化不良型比重较高,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的病理结果不完全一致,在准确度上存在一定差距,造成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胃镜取材部位限制、胃癌的异质性、同一部位肿瘤不同点的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