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闫淑静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负性状态康复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闫淑静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基于该病的严重症状,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其治疗依从性以及术后恢复。因此,本研究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行心理行为干预,旨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44例行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2例。对照组男42例,女30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6.84±6.70)岁。干预组男40例,女32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6.59±6.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对症处理以及临床护理措施,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具体措施:①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交流沟通对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干预计划,采取暗示、鼓励、解释、安慰、心理疏导等多种心理学沟通方式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邀请成功康复患者参加座谈会,帮助患者树立康复自信心;②认知干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错误认知进行矫正,重构并深化正确认知概念;③行为干预:通过以上心理、认知干预帮助患者进行角色转换,使患者主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患者实施肌肉放松疗法以及强化训练,促进康复进程加快。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以及SDS量表[2]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总分分别为100分,分数越高心理状态越差;采用QLQ-C30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认知、角色5个维度,总分100分,采用五级评分法,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QLQ-C30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QLQ-C30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QLQ-C30评分对比(±s,分)

附表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QLQ-C30评分对比(±s,分)

组别 SAS SDS QLQ-C30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72) 51.27±9.53 47.38±6.84 47.86±8.14 43.18±7.24 43.49±7.19 52.27±8.14干预组(n=72) 50.85±8.67 44.67±7.36 48.35±9.20 39.33±6.82 43.02±7.36 61.85±8.27 t 0.277 2.289 0.339 3.285 0.388 7.00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提出,医学工作者以及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认知也在不断拓宽,在生理治疗的同时,对于心理层次的健康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的目的由生理需求逐渐转变为身心需求。尤其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而言,其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愈后康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生理对症处理的同时还需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心理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积极的影响。心理行为干预是一种通过心理学技巧以及行为意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具体护理方法,最终达到促进疾病的康复目的,是护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心理护理侧重于患者的心理需求,即安全、健康、沟通、尊重、适应、安抚需求,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以及患者小组的讨论、纠正满足患者以上的心理需求,进而缓解其负性情绪;行为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状态,对其心理认知及需求造成良性影响,进而形成生理-心理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负性状态康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状态联想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