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中的临床评价
2018-10-19侯成智张淑艳
侯成智 杨 军 王 乙 张淑艳
(1 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2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甘肃 兰州 730001)
MCA复杂动脉瘤,一般情况下瘤颈稍宽,瘤壁呈粥样硬化状态,瘤腔内常常形成有血栓,甚至伴有瘤颈钙化现象,由于动脉分支常常源于动脉瘤,直接夹闭血管内栓塞难度大。对于巨大动脉瘤,若未及时给予对症治疗,2年内,病死率、致残率可达到65%~85%。因此,临床对于该病,需积极给予对症干预[1]。如今,在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下,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瘤治疗,有很大的进步。针对MCA复杂动脉瘤,现目前,并无统一的处理原则,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完全栓塞率不高,容易出现并发症,且复发率高,因此,大部分临床医师及学者建议开颅手术夹闭[2]。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将以38例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显微外科手术应用于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治疗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8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MCA复杂动脉瘤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25~60岁,性别不限。③本次研究过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60岁,或者年龄<25岁的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③合并有其他严重肝肾等疾病的患者。38例患者中,男性有15例,女性有23例。最小25岁,最大60岁,平均(43.2±10.38)岁。26例伴有急性出血症状,Hunt-Hess分级显示,15例Ⅰ~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另外,10例以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头痛等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2例偶然发现。临床特征:①38例患者中,25例呈球形或者囊状动脉瘤,13例呈梭形或蛇形动脉瘤。②动脉瘤直径为12~43 mm,平均(24.1±6.07)mm。其中,27例为大型动脉瘤(>10 mm),11例为巨大动脉瘤(>25 mm)。③10例为M1段动脉瘤,其中,7例为M1近端,3例为M1远端;16例为MCA分叉处动脉瘤;12例M2段与远端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本组38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所示:①术前检查: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头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术前,对手术夹闭难度进行评估过程中,需动脉搭桥治疗动脉瘤过程中,通过MR灌注加权成像(PWI),或者是CT灌注成像(CTP)及颈外动脉(ECA)检查。术前,借助超声,通过探测,对术侧颞浅动脉(STA)走行予以标记。高流量搭桥时,术前,需给予上肢尺/桡动脉(RA)造影检查。②手术操作:a.复杂动脉瘤:若能够直接夹闭,且可保留血流,则不用进行搭桥手术。反之,则需考虑重建血流。b.考虑重建血流时,先重建颅内血管,尤其是MCA分叉部位或者是M2段及远端的动脉瘤,动脉瘤切除时,给予载瘤动脉端吻合处理,或者,通过STA/RA移植,重建载瘤动脉。c.动脉瘤直接夹闭不可行,或者无法重建载瘤动脉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其中,STA-MCA与ECA-RA-MCA是颅内外血管搭桥的2种主要形式。STA-MCA方式,适用于M2及远端动脉瘤,而M1与分叉部位动脉瘤,需根据术前PWI/CTP对脑血流的评估结果,若PWI/CTP结果提示病侧半球呈现出缺血低灌注现象时,可选择STAMCA搭桥方式,否则,选择ECA-RA-MCA搭桥方式。术中,用肝素盐水,予以冲洗,术后,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片(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左右。③针对未破动脉瘤,术中,考虑进行动脉搭桥处理,术前,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持续1周。针对已经破裂的动脉瘤患者,伴有血肿现象,随时可能危及生命,需行急诊手术。已经破裂Hunt-HessⅠ~Ⅲ级患者,尽早进行术前评估,早期给予手术治疗。Hunt-Hess Ⅳ~Ⅴ级患者,待度过血管痉挛期,病情有所好转后,再行手术。
表1 38例患者手术状况分析
1.3 观察指标:术后,经DSA与CTA检查,了解患者动脉夹闭状况,分析载瘤动脉供血情况,必要时,经PWI检查,观察术区脑灌注情况。同时,应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row outcome score,GOS)[3],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其中,Ⅱ~Ⅲ级,表示恢复差,Ⅳ~Ⅴ级,表示恢复良好。
2 结 果
2.1 38例患者手术状况分析:见表1。
2.2 38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见表2。本组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成功率达100%(38/38)。
表2 38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
其中,8例恢复差的患者中,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2例表现为重度残疾。
3 讨 论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出现病变或遭到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感染、免疫性疾病与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等均可能导致疾病。临床上,根据动脉瘤出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内脏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周围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等[4]。
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分为3类,一是M1段动脉瘤,二是MCA交叉部动脉瘤,三是M2段及远端动脉瘤。Elsharkawy等学者[5],将MCA M1段动脉瘤分为2种,即M1皮质支段与M1豆纹动脉段动脉瘤,而MCA分叉部,辨认时,以岛叶M2分支起点作为重要标志。Kivipelto等学者[6],以动脉瘤在MCA中的不同位置为指标,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近年,MCA复杂动脉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患者身心负担,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对症治疗MCA复杂动脉瘤,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3D影像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为术前动脉瘤能否直接夹闭的判断提供了帮助,而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时,以开颅直接夹闭动脉瘤与重塑载瘤动脉为首先措施。针对MCA复杂动脉瘤,在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的基础上,配合载瘤动脉塑形,阻断载瘤动脉,所需时间较长,可能对脑造成缺血性损伤。针对上述情况,术中,可采取改用颅内外低流量搭桥的方式,夹闭动脉瘤,可弥补因载瘤动脉长时间阻断引起的脑血流降低,为动脉瘤分离、夹闭与载瘤动脉重塑争取更多的时间[7]。
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或血管内治疗,不可行的状况下,可采取重建血管的方式,处理MCA复杂动脉瘤。若要重建血管,需先重建颅内血管。M1远端的动脉瘤,穿支动脉少,考虑将动脉瘤切除,缝合血管后,重塑载瘤动脉。然而,对于,M1近端动脉瘤,穿支血管多,多呈夹层动脉瘤,直接夹闭难度大,甚至无法实施,且豆纹动脉容易遭到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复发率高。此类情况,若要进行动脉瘤直接夹闭操作,需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8]。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29例恢复良好,8例恢复差,1例死亡。施铭岗[9]选择3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为对象,均行显微外科手术。结果,25例(78.1%)恢复良好,6例(18.8%)恢复差,1例(3.1%)死亡。经数据分析,本次研究与其研究结果相符。
针对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完全栓塞率并不高,且容易复发。虽然,对于巨大动脉瘤,血管转流装置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床突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转流装置较为适用,因为,此处血管内径相对粗,且分支血管并不多[10]。针对后循环动脉瘤,穿支血管多,易引起穿支血管闭塞,预后效果不理想,类似于MCA动脉瘤。同时关于破裂动脉瘤,给予转流装置治疗,仍存在争议。因此,针对MCA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技术治疗,有待改进。
综上所述,针对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联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保证临床疗效。关于本次研究,样本例数较少,缺乏代表性。因此,关于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还需临床进一步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