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性评价

2018-10-19单继东宋守智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7期
关键词:基底节穿刺针血肿

唐 涛 单继东 宋守智

(鞍山市长大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鞍山 114007)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高血压疾病引发的并发症,病症十分严重,发病人群的年龄多在50~60岁,而且以男性患者居多。一般来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是因为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情绪激动等情况而致使体内血压快速升高,脑血管承受不住过高的压强而破裂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极高,病死率也极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方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这个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患者50例,50例患者均是我院确诊的患有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为41~62岁,平均年龄为(49.3±3.2)岁。出血量为27~69 mL,平均出血量为(49.7±5.7)mL。从发病开始到来院进行治疗之间的时间为1~10 h,平均时间为(4.7±1.4)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43~66岁,平均年龄为(47.3±3.5)岁。出血量为30~65 mL,平均出血量为(47.2±3.4)mL。从发病开始到来院进行治疗之间的时间为1~12 h,平均时间为(4.2±2.3)h。两组患者在性别、患病时间、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其中包括抑酸、对血压进行控制、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康复治疗、对症支持。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需要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头颅CT进行标准定位,在确定穿刺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开皮质血管和功能区[2]。首先需要进行消毒,从颅内血肿穿刺针中选择长度适中并且适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的穿刺针,将限位器安装在这跟颅内血肿穿刺针合适的位置上,之后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通过对穿刺点精确钻孔,让颅内血肿穿刺针能够缓慢的进入并且被安放在靶点之上,以上过程完成之后需要将针芯拔出来,然后连接注射器,注射器的容量为5 mL。使用注射器缓慢抽取血肿内的积血,第一次积血抽取不要超过60%,这样可以保证颅内不会发生因为血压变化而再次出血的状况。当血肿内的积血全部清除才可以拔引流管拔出。为了确保引流管的位置正确,在手术之后需要进行一次头颅CT复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保存在Excel文档中,并且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期间将会用到SPSS13.0 软件。我们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来表达计量资料,同时对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使用(%)来表示技术资料,行χ2检验,满足P<0.05这个条件时才能表明这些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20.8±4.2 84.3±8.3 16.9±3.2 4.3±1.2对照组 25 20.9±4.5 63.2±7.6 16.6±3.8 6.8±2.5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BI评分

3 讨 论

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在过度活动之后或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发病,会出现失语、偏瘫等神经性功能缺失,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头痛,甚至是意识模糊,最终可能引发脑出血,此时最好进行CT检查以便确诊。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具有选择性,如果是少量出血,可以采用内科治疗,包括必须卧床,使用止血药、脱水药,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稳定血压,注意保持呼吸顺畅[3]。如果出血量较大,需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本次研究选择在我院进行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的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其中包括抑酸、对血压进行控制、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康复治疗、对症支持。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进行治疗。首先需要进行消毒,从颅内血肿穿刺针中选择长度适中并且适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的穿刺针,将限位器安装在这跟颅内血肿穿刺针合适的位置上,之后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通过对穿刺点精确钻孔,让颅内血肿穿刺针能够缓慢的进入并且被安放在靶点之上,以上过程完成之后需要将针芯拔出来,然后连接注射器。使用注射器缓慢抽取血肿内的积血,第一次积血抽取不要超过60%。当血肿内的积血全部清除才可以拔引流管拔出。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BI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取得了让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值得使用并将其推广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基底节穿刺针血肿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无菌棉签按压法拔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对患者的影响分析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