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结核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与其他方法疗效的对比
2018-10-19徐齐峰宋晓东
徐齐峰 宋晓东 张 娜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临床中,支气管结核是在支气管黏膜或者下层发生的一种结核,患者发病早期时,局部的气管支气管出现出血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分泌物增多、纤维增殖,再加上部分的气管壁塌陷,致使气管支气管狭窄、肺不张、肺毁损,常规治疗治愈比较困难[1]。为了探讨和分析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应用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的效果,此次抽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支气管结核的患者(55例)当做分析的对象,以下为研究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此次抽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我医院治疗的支气管结核的患者(55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院顺序分乙组(27例)和甲组(28例)。其中甲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19~68岁,平均为(41.21±5.19)岁;乙组男性为14例,女性为13例;患者年龄在20~67岁,平均为(41.12±5.12)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研究乙组全身化疗:异烟肼,每天1次,每次0.3 g;利福平,每天1次,每次0.6 g;吡嗪酰胺,每天2次,每次0.75 g;乙胺丁醇,每天1次,每次0.75 g。研究甲组加用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病灶冲洗、注药,每次注入1 g的链霉素+0.5 g的利福平+0.3 g的异烟肼+0.2 g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基质,每周1次。
1.3 观察指标:此次研究记录患者的痰菌阴转情况、病灶吸收情况、肺复张情况。
1.4 评价标准。无效:患者的咳血、胸痛、咳嗽、消瘦、盗汗、发热、咳痰等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病灶无吸收,痰抗酸杆菌涂片没有好转,纤维支气管镜下无改善;有效:患者的症状好转,病灶吸收,痰抗酸杆菌涂片好转,并在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减少;显效:患者的症状消失,病灶吸收明显,痰抗酸杆菌涂片呈阴转,纤维支气管镜下改善明显[2]。
1.5 统计学分析:以SPSS16.0软件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表示疗效、痰菌阴转情况、病灶吸收情况、肺复张情况,经χ2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 果
2.1 总结痰菌阴转情况、病灶吸收情况:见表1,乙组痰菌阴转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01,P=0.007)。乙组病灶吸收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2,P=0.000)。
表1 总结痰菌阴转情况、病灶吸收情况[n(%)]
2.2 总结肺复张情况:见表2,乙组肺复张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12,P=0.004)。
表2 总结肺复张情况[n(%)]
2.3 总结疗效:见表3,乙组治疗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P=0.031)。
表3 总结疗效[n(%)]
3 讨 论
临床中,支气管结核患者的发病原因是结核菌感染支气管黏膜,在初始发病时,患者症状为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咳痰、咳嗽以及胸痛等,部分患者还出现结核中毒症状,比如低热和盗汗等[3]。
支气管结核患者的治疗要遵循联合、早起、规律、全程、适量的全身化疗原则,但因为大多数支气管结核患者都会伴有肺结核,这种患者的病变早期其支气管的管腔存在水肿充血,渗出炎症,继而有纤维增殖、肉芽增殖等出现,从而致使管腔变得阻塞、狭窄,引发肺毁损或者肺不张[4]。再加上病变部位的局部组织会对纤维增殖产生破坏,而影响到局部的血供,缺血缺氧,反复感染,抗结核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进行吸收,无法达到病灶内部,治疗效果不佳[5]。
目前,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肺结核以及支气管结核的治疗中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体内抗结核凝胶可停留较长的时间,对肝肾功能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且药物缓慢释放,产生的并发症少,患者痛苦程度低,易被接受[6]。该种方法是在全身给药的基础上,在局部肺组织的小气道中给药,增加了局部的血药浓度,避免干酪病变出现溶解或者大小不等无壁空洞[7]。值得注意的是: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肺部继发感染患者及体质很虚弱患者,并不适合实施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全身化疗治疗方法,同时,在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中药严格的遵循无菌原则[8]。
综上所述,在支气管结核患者治疗中,介入抗结核凝胶治疗+全身化疗治疗的有效率高,患者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肺复张率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