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40例
2018-10-19陆军
陆 军
浙江省浦江县中医院 浙江 浦江 32220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疾病,本病属于中医学“鼾证”范畴。对此,笔者采用加味二陈汤结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痰湿内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40例,收效良好。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1例;年龄32~55岁,平均42.86岁;病程3~15年,平均9.93年。观察组中男38例,女2例;年龄35~58岁,平均43.19岁;病程2~20年,平均10.0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进行诊断:①临床表现:睡眠时常有打鼾而且不规律,呼吸节律紊乱,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或自觉憋气,夜尿增多,白天嗜睡明显,晨起感头痛、口干咽燥,记忆力减退,性格出现异常等症状。②体征:形体肥胖,颈围粗大,下颌畸形,肢端肥大,舌体肥大,舌根后坠,咽腔狭窄,悬雍垂过长,扁桃体肥大,小颌等。③辅助检查:全数字多导睡眠仪(PSG)证实每晚7小时的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大于30次,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5次/小时。
1.3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鼾证中医诊疗方案》,诊见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夜寐不安,形体肥胖,晨起口干不明显,胸闷,咯痰白稀,神疲嗜睡,睡不解乏,健忘,脘痞,舌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属痰湿内阻之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进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予以调节合适压力。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内服加味二陈汤,方药组成:姜半夏、陈皮各15g,党参、茯苓、石菖蒲、川朴各9g,甘草、苏子、桔梗各6g,生姜3g,白术、苍术各12g。煎服,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两组患者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PSG证实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10次,以及AHI≤1次/小时;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复查PSG证实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10~30次,以及AHI2~5次/小时;未愈:症状及辅助检查无改善。
3.2 中医证候积分:共有5主证候,分别为睡则打鼾、自觉胸闷、失眠多梦、形体肥胖、苔厚腻。均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4个级别进行累加。
3.3 睡眠监测指标:主要包括AHI和血氧饱和度(SaO2)。3.4 两组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分)
3.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积分分别为11.89±2.97分和7.76±2.65分,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6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监测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TI、SaO2比较(-x±s)
3.7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 体会
鼾,俗称打呼或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本病的先天因素多为禀赋不足。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小颌畸形、下颌后缩、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后天因素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的主要病机为痰湿内阻,多因嗜食膏粱厚味,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与转输水谷精微,聚湿生痰。如《脾胃论》曰:“能食而肥……油腻,厚味,滋生痰涎。”痰湿聚集于体表,以致体态臃肿,痰湿上阻于气道,壅滞不畅,痰气交阻,肺气不利,入夜益甚,使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出现鼾声如雷、呼吸暂停等症状[2]。
笔者认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为痰湿,关键病机为痰湿内阻,脏腑失调,与肺、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因此应以祛湿化痰为主要治法。笔者采用加味二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鼾证,二陈汤为祛痰名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3]。笔者在此基础上加入苍术、川朴加强燥湿化痰之功,党参补中益气、祛痰和胃,石菖蒲化湿开胃、开窍豁痰,苏子、桔梗降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顺气开窍之功。
5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1-112.
[2]马云莉,刘忠达,张尊敬.宁鼾汤治疗痰瘀互结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6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16.
[3]陈永灿.简易名方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