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2018-10-18杜慧鸣
杜慧鸣
随着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上市公司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这种行为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其经营状况,而大部分投资者只能通过上市公司披露出的会计信息,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判断。这种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影响了投资者客观的分析,还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制约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1.利益驱动因素。管理层的薪酬常与财务指标的增幅相关联,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工资,通过人为修改财务数据,进而调整财务报表,使得财务指标增幅达到预期报酬计划的要求。管理层也会利用盈余平滑获得高薪收入,随着盈余平滑的增加,管理层工资也不断增加。对于现金流变动巨大的公司,管理层工资增加的幅度更大。
2.现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因素。尽管部分规定限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税收体系不完善,税收优惠种类繁多,上市公司选用的会计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税收还会有很多漏洞可以钻。上市公司会因此减少应纳税额,减少现金支出。而减少现金支出相当于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增多,有效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改善了对外披露的财务状况。
3.上市制度设计因素。上市公司出于对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遵守,而且为了避免因为硬性规定或不良声誉造成的无法估量的损失,上市公司往往会粉饰或伪造财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常利用盈余管理提升企业绩效,向市场传递该上市公司值得信赖的信息,进而改善企业形象。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般手段
1.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虚增利润。通过债务重组利得和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损益虚增收益也是上市公司的一种手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债务重组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上市公司可以对附属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用以提高利润。上市公司还通过将获得的政府补贴和减免计入营业外收入,虚增利润。但这种虚增利润的不当盈余管理只能短时间使用且有一定限制,所以并不是上市公司常用手段。
2.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常用的手段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变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上市公司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平均年限法改为工作量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使得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下降,利润升高。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增减对子公司的股份持有比例,将利润收益好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将收益较差的子公司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之外,调整合并利润。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调整一定成本费用在不同时期的分摊,进而调整当期收益。
3.提前或递延收入的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确定收入需要同时确定与此项收入有关的费用,但是上市公司一般难以确定费用的收益期,有时也会模糊收入的确定时点,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这些进行不当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可以提前开具销售发票,或将延后开具销售发票来调整收入。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常难以明确本期的费用,递延本期应摊销的费用,这些都可以人为的调整费用。上市公司通过对收入和费用的调整,可以调整本期利润,满足管理当局对利润的期望。
4.操控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操控利息费用资本化也是一种常用手段,如将竣工工程延迟办理竣工结算,但是先使用该工程,寻找种种借口,将竣工结算的时点确认为资本化终止的时点。或者,上市公司人为划分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因为在日常经营中资金的来源、用途往往是难以划分的。上市公司能人为的把非资本化的利益费用划分为资本化费用,削减费用虚增利润。这些行为都比较隐蔽,相关人员若不是非常了解上市公司情况,一般难以发现。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加剧盈余管理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不仅会造成财务舞弊现象,也会使得管理层动用一切可操作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深层次地改变财务报表的数据。当上市公司高管进行不当盈余管理时,公司监督人员或内控机制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而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找不到有效途径、方法去抑制不当的盈余管理活动。
2.市场效率低下导致盈余管理不健康成长。市场效率的低下造成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足。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会计信息使用者手中进行分析,在决策时点和公示时点之间的时间差有可能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意图。一旦管理层掌握了,这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变相导致盈余管理不健康发展。
3.现行会计准则的不足促就多种盈余管理手段。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会计准则常有不完美之处,这需要我们时时与时俱进不停地调整,但这样也会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漏洞。与此同时,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方面并没有涉及过多,造成了企业运用各种手段巧妙地进行盈余管理,明面上不违反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背地里却暗箱操作修改财务报表信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部分亏损的上市公司会利用债务重组来虚增收益,将下属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计入合并报表中。控股股东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用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调节盈余。更有甚者,部分涉及研发的公司会利用无形资产费用资本化进行调节盈余,因为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
4.企业的外部监督不利纵容盈余管理歪曲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监管途径,主要有两大类,一个审计师制度,另一个是证监会的行政监督。企业会因为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审计师的高年资和监管人员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充分了解,从对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偏好真实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在各个国家硬性的监管制度和受到的监管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程度和制度都是相当严格的,具有明确的规定和多重人员的监管。上市公司部分财务信息也因此变得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投资者的利益,减少了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隔阂。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想规避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操控,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对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权给予高度肯定,配以具体实施年薪制和高管持股,并辅以非货币激励,使得企业管理部门能够获取与其收入、荣誉相互勾连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股东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当相关利益方或监事会发现公司采用了不符合规定的政策,管理当局需要对此作出解释或予以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构建有效运行的内控机制,上市公司控制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运行,也能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可以引入外部董事,这就要求外部董事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建立独立董事监理会,加大独立董事占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比例是较为有效的方法。随着董事会的独董比例加大,董事会的各利益方的权益也越加均衡,董事会施压管理层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
2.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对于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的行动,应根据目前的情况,使国家有针对性地培训相关机构投资者,以加快证券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培育市场和经理市场,完善公司以外的证劵市场,以构成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束缚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时效性,使财务报表呈现出真实的、准确的盈利水平。
3.完善會计制度准则。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会计准则也需不停地依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对以前的条例准则进行判断,一旦发现在当前形式能形成漏洞的准则及时作出修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能够人为曲解会计准则,或者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不够充分,在会计准则上有很大的漏洞可钻。因此,应尽可能减少会计准则中语言和概念的模糊性,加强对其实施的检验。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管理盈余常用手段也包括,针对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可变更性调整选用的会计政策。因此,我国可依照国际惯例,进一步完善会计规章,削减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
4.加强外部监督。①聘请高水平的会计事务所。高水平的审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因此,独立的高水平的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高水平的报告,这能成为监督高管的有效工具。股东利用外审的财务数据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绩效激励,这能在某些方面减少人为引起的道德风险。②利用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不完善的法律规章、执行力度弱的中国证券市场能起到不错的监督作用,但其没有强制制约的效力,这也意味着市场应建立强制力强的规范机制。因此,不仅要加强舆论监督的功能,同时也要完善市场监管,加强执法机制,以促进有序、规范、法制的有效地资本市场形成,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③加大证监会的监管力度。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已经大不如前。为了避免证监会监管力度的下降,证监会应该修改现有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完善和符合国情。证监会的监管人员对审计质量也需要高度重视,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判断,需要对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做出大致的规章,要求审计师在出具报告时公示对该上市公司的哪些内容运用了职业判断,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和手段又是什么。这样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投资者对上司公司财务报表呈现出的盈利水平的信任,并抑制管理层不当、过度的盈余管理。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