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推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8-10-18谷文林李爽施宇倩
谷文林 李爽 施宇倩
摘 要:选取代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三个城市群: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和形成型城市群,分别研究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从这三种类型的城市群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75个城市,运用协整理论,建立财政收入与GDP的回归模型,最终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财政收入与GDP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成正相关;第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财政收入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比经济发达地区大,经济中度发展地区的财政收入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小。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协整关系;区域分析;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135-05
财政收入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也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财政收入与GDP一直是两个最核心的指标。财政收入反映一国政府的财力,是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重要保障;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反映一国的国力和财富。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部分学者认为[1,2],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GDP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反作用于GDP。有些觀点认为[3],财政收入超GDP增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但是这个范围究竟是多少,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该比重是一种相对指标,可衡量财政的规模,代表政府能够利用财政方式支配社会资源的份额。它不仅能反映政府从国民收入里提取的财政比例是否恰当,还能反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大小[4]。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高,就说明政府能够集中配置的社会资源越多,私人经济存量相对越小。
(二)财政收入弹性
该指标是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率,公式为财政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由上式可知,根据财政收入弹性,可以判断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大致包含以下三种情况:(1)财政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小于GDP增长速度,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政府难以支配社会资源,进而影响经济发展。(2)财政收入弹性等于1,这种情况也叫做单位弹性,说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保持一致。(3)财政收入弹性大于1,即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政府有过多闲余资金,而私人经济存量过少,从而使企业无法有效运转资金,阻碍生产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财政收入弹性应当保持在一个稳定且适当的数值,才能使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相协调。
(三)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1)经济增长总量决定财政收入总量。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决定作用可用函数来表示:FIN=f(E)=f(a0+a1+a2+…+an)。上式中,FIN表示财政收入,E表示经济增长,a0、a1、a2…an表示生产、消费、投资等若干领域中的生产力。此函数中,由各生产力组成的经济增长是自变量,财政收入为因变量。经济增长会随着任何一个领域的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从而促使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2)税基增长由经济产业结构演进所决定,进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产业产品价值得到提升,从而为税基增加提供了基础,促使财政收入随之增加。(3)经济增长方式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例如,同样的投入在粗放式经济下产出少于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出,最终产品的价值也比较小,因而使得税基也较小,财政收入规模也无法上升。
(四)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收入规模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创造优质的社会产品,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从长期来看,财政收入规模一旦超出社会剩余产品总量,就会挤压私人经济存量空间,导致市场周转资金困难、纳税人购买力下降,阻碍经济发展。反之,如财政收入规模过小,政府缺乏足够资金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则可能产生经济泡沫,潜藏经济危机。因此,财政收入规模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两者需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上,才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假设二: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
二、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
目前,我国将城市群划分为三种阶段,分别是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和形成型城市群。成熟型城市群发展规模较大,集中了大量人口和经济资源,核心城市已具备了世界级城市的发展条件,对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发展型城市群也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具有一到两个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程度也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对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有带头作用。形成型城市群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城市群,通常城市规模较小,无法吸引太多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核心城市也缺乏较好的带动作用。本文分别在上述城市群中选取75个城市作为样本,具体如表1。
本文选取近十年(2007—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相关地区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作为样本数据。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并建立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
(二)实证检验
在现实经济研究实例中,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如某些经济变量(收入、消费等变量)往往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利用传统的因果关系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时,一般难以得到具有研究意义的结果,甚至会得到无法解释的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虚假回归”。
为避免“虚假回归”,本文选取协整研究方法来分析地区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时。该方法主要用于在两个或多个非平稳的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即若变量间的时间序列非平稳,但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说明变量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还需先检验序列的平稳性,常用方法有DF检验和ADF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该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三种模型:
接受原假设后,需对变量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若变量本身具有单位根,而变量一阶差分没有单位根,则该变量为一阶平稳过程;若变量一阶差分存在单位根,而变量二阶差分没有单位根,则变量为二阶平稳过程,依此类推。
采用上述方法,对74个样本城市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由上表中R平方和R均值,可知各城市的財政收入与GDP的协整方程的拟合度很高,证明财政收入与GDP存在协整关系;且系数均为正数,则说明样本的财政收入的确与GDP是正相关的,由此可以推断,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为正相关,假设一得证。
在财政收入与GDP呈正相关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区域分析。由于协整方程的系数即斜率,因此区域间的比率适用于采取几何平均数,结果如表5。
从表5可知,成熟型城市群平均系数为0.748 768 34,即财政收入每上升1个单位,会带动GDP上升约0.75个单位,这也符合成熟型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比较发达且趋于平稳的状态。发展型城市群和形成型城市群的平均系数分别为0.719 445 437和0.776 207 264,均不能代表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平稳推动作用。同时,成熟型城市群平均系数高于发展型城市群平均系数,但低于形成型城市群平均系数,说明形成型城市群中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能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假设二未得证。
形成型城市群的经济相对落后,表现为略平稳的低速发展。由表5中的系数可知,同样的财政政策给形成型城市群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大于成熟型城市群和发展型城市群。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对经济落后地区施加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但是,随着形成型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小,逐渐趋同于形成型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代表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系数会变小;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且趋于平稳时,该系数又会慢慢上升,直至趋同于成熟型城市群。
三、结论
由于重点研究了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以城市群作为衡量标准,分别在成熟型城市群、发展型城市群、形成型城市群中选取了75座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存在正相关的长期均衡关系;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最大,而中度发展地区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最小,这说明同样的财政政策可能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效果更显著,因此,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参考文献:
[1] W Easterly,ST Rebelo.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General Information,1994,32(93):417-458.
[2] WM Demissie,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thiopia.VDM Verlag Dr.Müller,2011.
[3] 白景明.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探讨[J].财政研究,1998,(5):26-30.
[4] 曾康华,马海涛.古典经济学派财税理论述评[J].当代财经,2010,(9):115-122.
[5] 蔡宏宇,黄陈武.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匹配程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