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10-18刘胜辉林琳李宇博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互联网+

刘胜辉 林琳 李宇博

摘 要:“互联网+”的时代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创业机遇和挑战。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实证分析为主、文献调研为辅,对其创新创业现状开展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74-02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强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步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高校如何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哪些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进而提出提升能力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笔者所在的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横跨大一、大二、大三以及部分毕业生。在收集样本时,尽可能保持专业的均衡性。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方法选择

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为主、文献调研为辅的方法。

1.实证分析的思路。首先构建一个模型,基于此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其次,针对研究对象,分发调查问卷并回收。最后,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及相关分析,找出与创新创业能力指标相关度较高的关键因素。

2.文献调研法。目前国内已有相关学者展开了对“互联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围绕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研究成果不多,绝对数量亦偏少,无论是实践,或理论研究,均处于探索期。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则主要从个体因素和所处环境入手,选择7个影响因素:性别、专业、生源地类型、亲友有无创业、性格类型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采用3个指标予以衡量,包括有无创新创业意愿和想法等。设影响因素为自变量Xn(n=1,2……7),设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为因变量Yn(n=1,……3)

当获取到样本数据后,将利用SPSS软件对自变量Xn和因变量Yn进行相关度分析,找出相关度较高的Xn,进而确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二、数据准备

(一)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已构建模型,调查问卷设计了10个题目,均为单选题,包括性别、专业、生源地类型、亲友有无创业、评价自己的性格类型、从哪些途径获取到有关互联网+等,以及是否有创新创业的想法或意愿、是否参加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题目。

(二)问卷信度分析

Cronbachs α系数是Cronbach于1951年创立的,用于评价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本文采用α系数测度内在信度。通常认为,当α大于0.9,信度很高;如α介于0.8—0.9之间,则可接受;如α介于0.7—0.8之间,则认为问卷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α小于0.7,则认为量表设计存在很大的问题,应重新设计。

在具体计算时,则采用SPSS 19.0进行信度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

由α系数可知,本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可信度良好,可予以发布。

(三)发放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是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的。学生答题途径有两种:一是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答卷提交;二是生成二维码,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布,学生识别二维码,答卷提交。

(四)回收整理问卷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0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 95.3%。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是基于IBM SPSS19.0软件进行的,将102份有效问卷导入SPSS。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构建模型,提出以下7个假设。H1:性别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2:专业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3:生源地类型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4:亲友是否创业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5:性格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6: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7:课程偏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上述7个假设是否成立,则需从后续数据分析中验证。

(二)相关分析

从表2 中可以看出,X3、X5、X6、X7与创业意愿的显著性系数分别在 0.01 或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P值均大于0,说明生源地类型、性格类型、获取知识途径、课程类型偏好等因子均与创业能力正相关。因而,本研究肯定以下假设:H3:生源地类型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5:性格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6:获取知识途径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H7:课程偏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明显影响。

四、路径研究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学院在使师生双向沟通更加顺利的同时,发挥着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一)搭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此平台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学生通过登录该平臺,可了解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基本路径、相关技术、相关产业等相关知识。其本质是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范围涵盖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直至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完整生命周期,可以将其看成精简版的“企业孵化器”。另一方面,此平台也是资源的集成者,涵盖了课程资源、企业资源、师资资源、专家资源等,通过各类知识库的成立,有效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系统。

(二)完善教师创新创业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接受良好创业教育的基础。首先,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定位必须符合中国高校的课程要求,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制。目前,师资培训多以教育部为主导,带有较强的指令性,教师自主选择权并不多。基于此,可考虑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培训的作用,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其次,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国外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已系统化,可以根据国情,酌情借鉴。例如,高校可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际的创业教师培训,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带回国内,为国内创业教育培训提供参考。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的创业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创业教育发展动态。最后,促使教师转变授课角色,改变传统的重理论的授课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体验式、参与式培训方法,在加强结构化知识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创业技能等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创业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理论知识是否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创业基地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资源,同时可让学生低成本地检验和完善自己的创意和商业模式,试错成本低,可以保护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寻找到适合的创业路径。

同时,学生可将学到的“互联网+”有关的创新创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大学生能够真实面临创业将会遇见的问题,其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加强。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训练,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范雪莹,吴琪瑶,张泽楷.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7,(5):37-42.

[2] 张宝生,祁晓婷.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大學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4):119-121.

[3] 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5):59-63.

[4] 吴红枝.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1-83.

[5] 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5年翻一番但平均成功率不足5%[J].中国经济周刊,2017,(39).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互联网+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