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政企合作模式述评与启示
2018-10-18刘雪松
刘雪松
摘 要:我国希望通过“工业4.0”,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此战略背景下,政府负责战略导向,制定适合国家特色的工业战略“中国制造2025”。在此发展过程中,政府须发挥行政职能,为企业协调服务,横向扩展。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实践者,以不同形式迎接“工业4.0”战略,促进自身发展。企业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重点研究国内外政府和企业在“工业4.0”战略与发展上的规划及行动,思考政府治理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提出一些建议,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企业发展动能,促进“工业4.0”下政企合作模式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政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56-04
引言
工业制造业是一国之本,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4.0”是网络经济和物联网(IoT)在制造业的实现,其促使企业产生创新的制造方式及创新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利润、提升效率、提高智能化程度。“工业4.0”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德国提出。2014年初,德国政府发布《保证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工业4.0”正式成为德国的国家战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随后也提出各自的“工业4.0”战略[1]。我国国务院在2015年提出中国版“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2025”。该战略意欲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促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最终目的是迈入和巩固先进制造业强国地位。
发展“工业4.0”,政企合作是必由之路。政府负责战略导向,制定了适合国家特色的工业战略,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实践者,是“工业4.0”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所在。企业以不同形式迎接工业4.0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天然属性地离不开政府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同时,政府又发挥行政职能,为企业协调服务、横向扩展。
一、世界各国“工业4.0”战略和实践的解析
世界各国“工业4.0”战略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其一,各国为了让制造业取得领先地位,并突破劳动力短缺、环保及资源限制等困境,为“工业4.0”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其二,各国推出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其目标都是帮助制造业进一步实现智能制造的转型,来提高其生产效率,抵消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其三,各国皆欲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提升,进而通过发展新技术产业来构建、巩固新的工业竞争优势;同时,扩大其在高端服务业的领先优势,抢占未来工业制造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二、优化“工业4.0”背景对我国政企合作模式的启示
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现实,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在“工业4.0”战略发展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从政企合作的利益相关的需求关系着手,不断学习和实践,有助于我们发展出一种务实的政企合作模式。
(一)因应战略趋势,变革思维模式
1.强化品牌战略和战略引导
“工业4.0”是未来全球制造业的“时装”品牌。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工业4.0”的内涵和动态,开发、合作、共进。中国制造业更需有自己的思想、理念、技术、品牌和体系,绝不能沦落为他人理念和体系的消费者。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必须要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未雨绸缪。从“中国制造2025”这个名称及内容而言,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工业4.0”的发展。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是高屋建瓴,有巨大的战略引导意义,规划清晰、目标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的选择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务实推进。
2.政府、企业和民众思维模式变革
中国制造向“工业4.0”转型,思维模式的挑战,一个来自于范式的变革,一个来自逻辑的变化。范式,是指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式在新的客户时代重新被定义,“工业4.0”将基于虚拟和现实世界环境:大数据喷涌,虚拟和实体空间深度融合,智能决策、控制、制造等,这样的模式前所未有。对于制造业来说,逻辑的变化就是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从技术、时代角度讲,“工业4.0”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大趋势。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有开放的心态,论证“工业4.0”战略与当前组织战略方向的相合度,跟上这一战略趋势。
(二)政府及企业的工作组织设计
1.政府角色和职能
企业占据市场主体地位,是经济运作的中心。根据“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理论,政府在“工业4.0”背景下的职能职责上,除了体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更多向为企业“服务”转变[3]。笔者认为,“工业4.0”背景下政府应扮演的角色是[4]:
(1)宏观战略和政策的制定者。在工业4.0的推进中,政府肩负推进全局的领导责任,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宏观决策、规划制定、制度建设和标准把关等工作。
(2)企业变革和创新模式的宣传者、推进者。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和技术升级,通过动员企业自我变革及向“龙头企业”学习,积极培育创新模式。政府应积极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创新模式升级方面,政府可根据产业调控,提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的聚集能力,形成优质产业集群。
(3)经济资源的调控者。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来实行。其中,财政政策调控社会总需求结构,货币政策调控社会总需求数量,产业政策调控社会总供给。当企业遇到外部环境压力与市场竞争挑战的时候,政府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升和加快企业往“工业4.0”转型。
(4)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提供法律体系、企业权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分配公正的财税金融政策等。政府建立基准,依法行政,保护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利,突出服务职能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
(5)跨界合作的整合者。政府也应主动去理顺内外关系,在外部关系上,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政府也要主动去理顺政府、企业、人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之间的合作或者竞争关系,促进良性循环;在内部关系上,主要理顺中央与地方、同级、上级和下级政府间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5]。政府可更多作为产业的组织者、公共平台的搭建者来推进,促进合作,共享经验。在引进“工业4.0”前端技术上,政府也应协助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或国际合作。
2.建立策略化、专家型、知识型政府“工业4.0”组织
美国通过政企合作组成了工业互联网联盟,我国在2016年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这些联盟把握着全球智能制造的趋势,为“工业4.0”相关标准框架的制定和战略实践,促进各行业、各区域的合作,促进工业设备、网络、平台、经验的应用,发挥着高层次的导向职能。类似的团体也可以协助政府在管理策略上,转移职责向专家型、知识型组织靠近,提高管理的灵活性。
(1)政府也应成立专业的本地化“工业4.0”团队,建立具备足够专业人员的“工业4.0”服务团队。可由智能研究院、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技术专家、金融专家、政策专家等组成联合团队,同大学、协会、政府机构、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共赢共成长的生态体系。
(2)团队可以成为“工业4.0”政策和标准的重要智囊团。在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智囊团等沟通下,加强实施“工业4.0”方式的策略研讨,可以对本地区“工业4.0”提出更明确概念与特定做法,成为行业可依循的标准。上述标准,考虑个别企业的差异性,可取得企业决策高层的支持,并使企业内部形成共识,较易形成推动的合力和机会。
(3)团队可发挥宣传倡导智能。政府或相关组织的持续落实推动,可以维持“工业4.0”的发展动能。在持续的宣传上,仍然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可以去努力實施。
(4)团队可提供“工业4.0”信息辅导服务,主动向有关企业提供“工业4.0”的诊断、国内外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咨询,提供成败案例与组团参访国内外厂商、会展及机构等观摩学习的机会,以及信息分享等。鉴于各企业在“工业4.0”的进程不一,可以辅导低端制造业逐步往高端制造业转变。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政府加强“工业4.0”产业政策支持
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角色之一是做好产业政策支持。各国“工业4.0”才刚开始发展,政策资源投入有限。我国政府宜掌握时机全力投入,迎头赶上。政府应该制定更为立体、更为权威的工业智能化扶持政策,并保障扶持政策更为细化、更为全面。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案,各级政府也分别有各自的产业升级战略规划,政策架构都不错,但不能只求新,不求久,要能落实且持续贯彻。
2.政府协助企业解决经费问题
不菲的投资金额仍是眼下阻碍“工业4.0”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在资金支配上通常问题不会太大。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在考虑投资金额后,会对“工业4.0”发展持观望态度。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所有企业中所占比例达到了95%。政府在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尤其重要[6]。政府可协助中小企业确认转型所需资源,除可直接协助企业的资源,也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同时,政府应该鼓励银行改进融资模式,支持他们向有技术创新潜力的企业融资[7]。
3.政府主动搭建信息资源互动平台
政府主动搭建“工业4.0”信息互动平台,可以为政府、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提供竞争和选择的机会。在2016年10月“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上,获得“灯塔行动”最佳实践奖的徐工集团的企业代表就提到,搭建对话平台,虽然是政府行为,但它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再举例说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她近期两次访华期间,已促成了多家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工业4.0”订单,让“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可见,政府通过搭建信息互动平台,主要在信息对称方面做工作,很多信息会通报给企业,企业也可以通报自身“工业4.0”发展的信息给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之间分享信息。此举还可以让政府和企业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与客户,学习和借鉴其中的先进思维与理念,能带来与先进制造国家的思想、技术的交流。政府也可以根据信息平台获得最新的发展趋势,为下一步战略升级做出适时调整、改进。从而创新服务保障,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合作,促进更多企业参与和转型升级[6]。
4.充分利用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
第一,扶植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基地。通过扶植龙头企业实施“工业4.0”升级改造,利用其现成技术和设备,利用其行业里的领先地位、示范效应和影响力,结合各产业对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加快普及相关技术知识应用,传授其成功经验、合作经验,加深互动,在广度和深度上为本地企业或更广地区企业提供现实版的“工业4.0”相关的培训、咨询、项目设计等,帮助有需要企业加快转型。在产业上,可以吸纳更多智能制造优势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和集群,实现优势互补。
第二,促进中外大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诸多来自德国的制造业巨头们,在“工业4.0”实践上真正的有着技术和理念上的领导示范作用,正在持续地向中国输出“工业4.0”[8]。2015年10月,德国SAP与徐工集团签约,共同发展“工业4.0”整体提升项目,该合作涉及金额5 000万元。2016年6月,西门子与宝钢集团建立了“工业4.0”的合作关系。
第三,提携中小企业的进步。政府可要求大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协助与大企业有往来的中小企业建立智能工厂。可参考日本“产业价值链主导权”联盟,或韩国规划的大型企业以“母鸡带小鸡”方式,协助中小企业转型。中小企业必须清楚了解现状,尽快找出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并做好转型的准备。打破大小企业隔阂,建立联盟,有效发挥互补与互助。
(四)系统性规划促进研发和教育变革
“工业4.0”下的制造业的强大更加需要技能、技术型人才做支撑,劳动力将向高附加价值服务端的移转。标准化低技术的活动会减少,高技术的活动会增加;持续的学习、训练和教育成为常态;研究方面则变得更为复杂,跨功能机构及跨公司伙伴网络的需要会不断增加。
1.加速发展软件和关键零部件研发
工业软件已经成為“工业4.0”的决胜点之一。“工业4.0”中的大数据分析,乃至仿真操作与系统整合均需由软件来实现。我国在工业软件实力不强,外企如SAP、西门子仍垄断着市场地位。其一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同时实现软件国产化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诉求。与通用应用软件相比,工业软件的特点是系统嵌合复杂、开发难度大、行业关联度强、可靠性高等。政府政策现应往软件投入更多资源[9]。其二,我国智能机械、机器人也仍在起步,不仅需要政府支持相关企业进行此类开发,也要引导促进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例如,功能复杂的机器人及多机器人系统可与日本合作。此外,可发展关键零组件(如传感器、驱动器等)。其三,物联网大量应用传感器,要求高密度的数据传输,目前的4G网络并不能完全满足。由此可看出,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是大势所趋。
2.引进和培育“工业4.0”所需的先进制造人才
“工业4.0”需要员工对生产模式日益增长的技术复杂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员工从服务者转换成操纵者、协调者。政府可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奖励制度、技术入股及移民签证制度等措施,吸引国外“工业4.0”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政府应奖励国内人才投入“工业4.0”领域。长期而言,政府需进行系统性规划,加强制造业、政府、研究机构、职业技工学校大和专院校等合作,盘点人力缺口,制定职能基准、培训课程、实习课程与认证制度,从而培育“工业4.0”所需管理人才、高端研究人才和机、电、通讯、信息复合型、跨领域的先进制造人才[10]。德国政府为了发展“工业4.0”所需的人才,规定企业必须依公司规模提供产学合作,如博世一年需花费约1.8亿欧元在产学教育上,包括提供相关工程类学生到博世实习,让学生毕业后迅速与业界接轨[11]。
3.关注人员再就业和终身学习
“工业4.0”的不断发展,也意味着从业人员将大规模减少,以及人员智力构成的改变。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制造工厂的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大量工序较为简单的生产流程,会以机器自动生产代替人工生产;而自动生产流程的更加细分,又会推进更进一步的自动化发展。对企业而言,这种升级将大幅提高产出效率。对流水线上的普通操作工人而言,他们将随之面临失业。而另一方向,可以进行设计和优化升级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维护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营、操作自动化生产线运营的技能人群,将获得更多的机会。从整体数量上,需要的工人将大幅减少[12]。对政府而言,就业是其最关心的指标之一,必须根据“工业4.0”发展的大趋势,需要做好应对大面积失业的准备。政府需要积极进行引导、政策扶持,教育机构则需要面向市场进行改革,协助一线的普通操作工人获取必要的培训,并向新岗位转型,或分流到社会需要的相关服务业领域。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之一也是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强调个人自动自发进行持续学习训练,引导民众要意识到未来产业转型变化,做好在人生不同阶段职业转型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13]。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各国“工业4.0”战略,是合作性的,也是竞争性的。在推进时,注重处理好自主和开放的关系,一方面要开放心态,积极投入,加强合作,认识到工业知识、大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也是未来的趋势,但不可忽视保护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如信息安全等;另一方面要防止产生新一轮的技术路径依赖[14]。依赖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如国家安全问题和成本问题。在借鉴他国和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务必要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很多中国企业在同外资企业改造以后,就面临着二次改造升级以后的价格问题、服务受制于人问题、二次开发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法律支持,与企业一起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15]。
三、结论
我国推进“工业4.0”是经济战略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和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统一思想、协同作战,改进及创新现有合作模式,必然会对“工业4.0”的发展形成大的推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对于“工业4.0”而言,我们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走得也很踏实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好的政企合作会使我们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EB/OL].新华网,2015-10-24.
[2] 国际比较:工业4.0趋势所向,中美德各有千秋[EB/OL].搜狐—财经,2017-07-12.
[3] 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4] 陈潭.工业4.0:职能智造与治理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 谢庆奎.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J].新视野,2003,(2).
[6] 彭向刚,周雪峰.论新型政企关系下的政府规制:挑战与要求[J].学术研究,2016,(3).
[7] 谭保罗.中国版工业4.0,先做简单的事[J].南风窗,2015,(13).
[8] “旋风”访德25小时,总理拿下4大“成果”[EB/OL].搜狐新闻.2017-06-03.
[9] 高歌.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
[10] 李丹丹,李剑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内涵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7,(2).
[11] 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工业经济论坛,2014,(4).
[12] 克洛泽克莱伯.工业4.0下的人力资源转型前瞻,搜狐网,2016-11-25.
[13] 李宗泽.国外长期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及启示[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7).
[14] 要学工业4.0,必须先厘清这7大问题![EB/OL].搜狐新闻,2017-03-05.
[15] 林婧.“互联网+制造业”到底怎么加[J].中国电信业,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