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痴心海南三十载
2018-10-18王艺锭
王艺锭
迟福林,1951年生于黑龙江,1986年毕业于中央党校。1988年从国家体改委调往海南筹备建省事宜,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他的新书《我的海南梦:痴心热土三十载》出版。
对海南的梦想与追求有增无减
迟福林踏上海南的土地已整整三十载。他刚来的时候,海南还是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岛上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热带南国的美丽风光,却极为闭塞、贫穷,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车马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晚上,他和同事挤在闷热嘈杂的招待所里,思考着这片土地的未来。他没有想到,自己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
200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际,迟福林曾出过一本书。他在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虽然海南岛的工作、生活环境同北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片热土。转瞬间,20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与海南的这份感情已难以割舍。这里,有我喜欢的青山绿水,更有我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这20年间时有坎坷和失落,但更多的是希望与追求,是不懈的努力。”
在今年出版的新书《我的海南梦》的序言上,他保留了这段话,并加上了一句:“说句实话,我对海南的梦想与追求有增无减。”10年过去了,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而今年4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给“三十而立”的海南送上的生日大礼——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更令他感到激动与振奋。海南的下一个30年怎么走,如何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短板如何解决?作为立足海南的改革智库——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带头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与探索。
做好“很了不起”这篇大文章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1988年,中央作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海南可以实行比其他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自此,海南开始了“大开放”的诸多探索。当年,迟福林作为第一个到海南报到的中央下派干部,参与并见证了海南探索“大开放”的历程。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會议通过了《关于设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30年前的这一天,迟福林在京参加了广东省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举办的午宴。那天中午,他多喝了几口酒,为自己能见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感到荣幸,为能投身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感到兴奋。
今年,海南迎来了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好好纪念的日子。一方面,迟福林为30年来海南发生的巨变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拿几个数字来说:2017年,海南GDP总量是1987年的77.9倍,人均GDP为52.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27.7倍。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海南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另一方面,他为海南建省30年后经济发展尚未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所拉大而感到巨大压力。也拿几个数字来说:1988年底,海南的GDP总量是广东的1/15,2017年为1/20;1987年海南的GDP总量比深圳还略高一点,2017年仅为深圳的1/5左右。这说明,海南的发展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海南的改革开放还大有文章可做。
这两组数字,使迟福林在欣喜的同时,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30年来,他始终没忘邓小平1987年讲的两句话,邓小平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很了不起”,鼓舞了多少人为之努力探索。迟福林认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国防前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之一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旅游岛,在做“很了不起”这篇大文章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完全实现“很了不起”的目标。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要下力气继续做好“很了不起”这篇大文章。
“权力在你手里,你掂量着办”
30年间,迟福林在海南经历了两个工作单位。1988—1991年,他担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这4年多时间里,他和30多位同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为大特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可以说,那是一个改革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对记者回忆道。1991年11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成立,迟福林开始了另一段创业生涯。本着“立足海南”的宗旨,他和同事们从未停止对海南改革开放事业的追求与探索,在许多海南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1年,随着海南开发进程的加快,进出岛交通问题日益严峻,省里咬着牙从只有两三个亿的省级地方财政盘子中拿出1000万元,筹建海南航空公司。用海航董事长陈锋的话说,这1000万元连一个“机翅膀”都买不到,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次年初,负责筹建海南航空的陈锋、王健找到迟福林,要求申报股份制改革试点。这个请求,给迟福林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当初国家明令禁止航空公司搞股份制。到底该怎么办?召开会议讨论这件事,肯定通不过。没办法,迟福林只能深夜打电话给在京开会的刘剑锋省长。电话里,刘省长十分明确:权力在你手里,你掂量着办。迟福林知道了刘省长对此事的态度。于是,迟福林对省长表态:如果出了事,完全是我的责任。就这样,当天夜里,迟福林签署了批准海南航空进行股份制试点的文件,并且破格批准海航以1∶20的比例(当时海南存量与增量控制的比例是1∶1.3)发行股票。海航正是用募集的这2亿元资金租赁了3架波音737飞机开始起步的,这才有了如今的发展。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后,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创海南经济特区新优势的时候,迟福林提出了三亚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思路。时任三亚市委主要领导很重视这个建议,同迟福林谈了几次。
1996年,在海南省理论研讨会上,迟福林建议国家尽快明确三亚市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并给予相应的改革试点权力和政策支持,旨在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三亚旅游建设,提高三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吸引大量国际游客。1998年4月16日,在海南跨世纪发展研讨会上,迟福林又提出“创造条件,尽快把三亚宣布为国际化旅游城市”。5月,中改院提交了《关于建设三亚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建议报告》。2000—2009年,迟福林带领中改院的研究团队提出并形成国际旅游岛的思路建议。省委省政府结合海南实际,反复研讨,最终采纳了中改院关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议,并且向中央进行了申报。
应该说,那些年迟福林与中改院的同事相当一部分精力是在为国际旅游岛鼓与呼,为海南产业开放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