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定势对编辑活动的影响及对策
2018-10-18李春莲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并按照已知的经验,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编辑由于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心理准备。编辑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发生作用,直到进一步的经验修正或加以否定之后才得以改变。我们常常发现,许多编辑出的主意、点子,文稿的编排模式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编辑应该努力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采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并自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审稿、加工、校对的水平等,进而提高期刊质量。
一、思维定势在编辑活动中的影响
(一)思维定势在编辑活动中的积极影响
思维定势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是:根据所面临的问题联系以往解决的类似问题的经验,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问题情况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旧问题的知识经验来处理新问题,或者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熟悉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垫。
在组稿的过程中,编辑以往的经验是专家、名家等的稿件质量较好,利用各种条件主动去约稿,这对保证高水平稿件的来源,提高期刊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编辑在初审稿件时,通常根据以往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编排规范化要求以及审稿经验,对稿件的质量做出快速的判断,或编辑必须做到对稿件结构和主导思想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判断,遴选出质量相对好的稿件送给专家和主编审读,这些都需要编辑的定势思维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辑正确运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影响,能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审稿和发表周期,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告知作者稿件的审理结果,提高审稿效率。这对吸引稿源,扩大作者队伍,提升刊物品位和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二)思维定势在编辑活动中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是它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同性、封闭性、守旧性和单向性特征,使人们容易形成一种呆板、机械的思维习惯,妨碍创造性思维活动。某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要经过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建立之后,就会支配人们的思维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实践行为,使思维在认识过程中不自觉地返回原点,维护旧的观念和习惯。当出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思维定势就会成为思维枷锁,教条地搬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当新旧问题处于势均力敌时,思维定势往往会使编辑处理问题时走入误区。
1.对不同作者的分等级定势
编辑在工作中通常认为知名专家、名家的稿件一般质量较高,利用率也高,因为他们确实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而认为一般作者在各方面的实力较弱,又没有什么“名气”,容易对其来稿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名气等于能力的模式。审稿时对专家、名家的稿件质量评价偏高,不作更多的质疑,使稿件容易通过审稿关;而对一般作者不敢相信其能力,不重视其来稿,无形中低估了稿件质量。思维定势使编辑的内心对不同的作者的稿件产生不同的倾向性,违背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审稿原则。
2.对稿件的审查重形式轻内容
有的编辑对于写作质量较好的稿件往往青睐有加,对那些文字生涩的稿件第一印象就不怎么好,因而不愿意深入挖掘、仔细品读,易将其全盘否定。有的编辑,对来稿只做简单处理,没有初审的过程,只是粗略浏览稿件并登记后,填写审稿单送审,然后静待审稿结果并转告作者。还有的编辑甚至从接稿、送稿到退修,都不曾细看过稿件的结构、内容。尤其针对退修稿,会认为退修稿是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的事情,不会仔细分析审稿专家的修改建议,直接将修改意见打印或抄写告知作者。这种仅将修改意见传达给作者,没有给予作者指导性修改建议,并帮助其稿件(或退修稿)顺利通过审核的初审编辑工作,充其量只做了接稿和送稿的“二传手”,没有真正做到“为他人做嫁衣”,责任编辑初审功能被大大弱化,从而使审稿流于表面化、形式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清稿件中那些具体本质性的东西。
3.主观臆断,否定优质稿件
在初审稿件时,一些编辑有时会“滥杀”稿件,导致一些优质稿件被抹杀。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非完全是作者稿件质量的问题,有时可能是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初审时,受已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所影响。例如:在稿件的初审阶段,编辑受某些思维定势支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标题、语言表达上,而对立意、内容和结构未做仔细分析和推敲,就把稍作修改便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的稿件因主观臆断而扼杀于萌芽之中。再有,个别编辑因自身专业水平和鉴赏能力有限,对一些高难度的作品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武断地认为该作品不行,进而将其“错杀”。这些因思维定势造成的“滥杀”“错杀”,对作者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对读者和编辑部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4.编辑校对过程中妄加修改
编辑不仅要对稿件的内在质量进行初审,还要对稿件的版式规范、语言文字等进行加工处理(编辑校对)。此时,有些期刊编辑或是不熟悉期刊行业规范,或是没有认真学习掌握国家标准,如《标點符号使用方法》《编校基本规范》《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在规范稿件时只是凭印象、想当然,很少查找工具书,造成不必要的错误频频出现。
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编辑要对文章进行语言、文字润色,修改专业错误,进行结构调整等。在此环节中,编辑要从文章的总体入手来观察分析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整体表达结构是否得当,要从整体上掌握稿件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对稿件需要调整修改的地方做出判断,再动笔修改。而有的编辑没有把握好“度”,以“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思维定势,不经作者同意即对稿件做大量修改,以致作品面目全非,招来作者的不满。也有的编辑思维定势是“作者的文章作者做主”,“文责自负”,仅对稿件进行修改标点符号或错字漏字等“蜻蜓点水”式的加工。
此外,编辑在编校稿件时,还会出现一些排版方面不易觉察的错误。排版人员通常使用设计好的固定版式对稿件进行排版,也就是在往期排版模式下做内容上的变动,虽然这大大提高了排版工作的效率,但同时也容易给稿件版面上造成一些常规性错误。比如,不同刊期在栏目或出版日期上差别很大,有些编辑因思维定势的影响,麻痹大意或视觉疲劳,致使一些简单错误频出。
二、采取有效对策对思维定势做到扬长避短
(一)冲破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编辑的重要职责。有些期刊编辑可能会受个人偏见和个人阅读喜好影响而对稿件进行评价,会错过一些优秀的稿件,让思维定势成为“思维枷锁”,阻碍编辑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所以,编辑要虚心学习,积极冲破思维定势,摆脱惯性思维。在进行稿件初审时,做到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在全面检查和评价稿件时,根据一定的标准,而非个人偏见或喜好,甚至要打破陈规,不畏权威,做到对所有作者要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将其分为三六九等。比如专家来搞,不能因为其名气而不敢提出质疑,一路绿灯,这样一来,就是对刊物也是对专家不负责任的表现。文稿是否符合国家出版方针政策、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文稿是否符合本刊要求;文稿的语言文字表达是否通顺、符合逻辑;文稿本身是否传播正能量……编辑都应摆脱主观臆断的思维定势,打破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对稿件做深层思考,公正客观地审视作品。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编辑工作贯穿着编辑主体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与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支配着编辑工作。编辑在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拘一格地在众多来稿中及时筛选出优秀稿件,并加以修改,进而传播和保存。以作者的智力成果为原料,重新进行加工和生产,这种劳动应视为一种“再创作”。人的思维定势往往源于自身片面经验所致的认知偏见。因此,编辑在审稿时,要避免受自身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影响,而对稿件做出错误判断。期刊编辑要采用客观的、多层次的审读模式,在原有思维基础上增加新理念,培养自身创新思维,提高审稿能力。例如,对于特别优秀的稿件,我们不必拘泥于选题固定模式,可根据来稿做一定特殊处理,或者刊发特稿,或者增设一个灵活机动的特色栏目,既培养了作者,又扩大了作者队伍。
(三)破除刻板印象,减少文字差错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它以视角和知觉知识为基础。由于多次运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它使编辑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偏见心理现象,使编辑在校对过程中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如把“安西”错成“西安”,实际上甘肃有一个县叫“安西”;将“山清水秀”错成“山青水秀”,以为“山”是“青”的,“水”才是“清”的;将“白云生处有人家”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以为“人家”就该在离白云很远的地方;将“赃款”错成“脏款”;等等。这类错误危害很大,不但妨碍了文化信息的正确传播,而且会污染语言环境。
为破除编辑的刻板印象,必须保证书稿三审制度。這是保证审读质量的“最低”要求。还必须建立严密的校对工作制度,坚持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坚持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坚持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编辑素质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要编辑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编辑加工稿件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敢于质疑、敢于纠错,查找相关的工具书,以确保准确无误。作为编辑不能满足现状,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不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积累,从学科知识,到文化创新,不断吸取和掌握当代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做到发散思维,创新发展,保证思维的流畅性、正确性和创造性。还要摆脱盲目跟从作者思路的思维定势,要勤于思考、善于钻研,要经常利用工具书进行科学的对比、求证。把不断学习创新放到自己工作的首位,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不断为期刊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期刊从组稿到最终印刷发行中间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对编辑能力的考验,在不断的工作中,可以积累经验,减少出错的概率。但是单凭不断的累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加强编辑的个人能力才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编辑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不断创造机会来强化编辑的能力,注重编辑的持续学习与进步。例如提供各种平台让编辑走出去,参与各种业务培训,与优秀的期刊编辑部进行交流学习,参加著名学者的讲座等来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开拓视野和思维。这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创新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对期刊的发展也就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思维定势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的影响,做到扬长避短,努力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切实提高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审读、编辑、校对水平,从而提升期刊的总体水平。随着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期刊编辑还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在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里,期刊编辑要尽力摆脱消极的思维定势,力求思维创新,善于并敢于变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刊物的竞争力,以适应期刊发展的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燕文,郑琰,朱凯.编辑活动中思维定势的利与弊[J].编辑学刊,2003(6):22.
[2]付俊英.论思维定势与创造性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19- 22.
[3]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5):866.
[4]唐金石.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探析[C].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6:195.
[5]林彦.冲破四种思维定势,提高编辑素养[N].中华读书报, 2009- 07- 01(8).
(作者简介:李春莲,现供职于海西州文联瀚海潮编辑部。职称:出版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