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常成人坐骨股骨间隙的MRI测量研究

2018-10-18邢千超王胜林仇恒志白雪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坐骨髋部间距

邢千超,王胜林,仇恒志,白雪冬,闫 松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北 承德 067000)

近年来,髋关节骨骼撞击引起的疼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3]。股方肌为平坦的四边形肌肉,走行于坐骨股骨间隙(ischiofemoral space, IFS)内,正常情况下IFS有一定宽度,如其变窄,则会因股骨小转子反复撞击坐骨结节而导致股方肌慢性损伤、变形、水肿,从而引起髋部、腹股沟区疼痛,并向下肢远端放射,称为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S),是导致髋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误诊、漏诊,避免治疗措施不当,须对IFIS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评价坐骨与股骨之间的距离,对于临床判断髋部和腹股沟区疼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量正常成人IFS和股方肌间隙(quadratus femoris space, QFS)宽度,以期为临床诊断IFIS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招募接受髋关节MR平扫的志愿者113名。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骨盆无畸形,无髋部或腹股沟区疼痛史;③无髋部疾病及手术史。113名志愿者中,男63名,女50名,年龄20~78岁,平均(48.2±13.0)岁,其中50名年龄≤48岁(≤48岁组),63名年龄>48岁(>48岁组)。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志愿者理解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6通道体部表面线圈,对所有志愿者行双侧髋关节平扫。扫描时嘱其仰卧,取中立位(双下肢自然伸直,脚尖向上),头先进。扫描序列:轴位TSE序列T1W,TR 500 ms,TE 11 ms,NEX 2~4次,FOV 210 mm×380 mm,层厚4 mm,层间距0.8 mm,矩阵256×256;轴位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成像(fat-suppression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 PDWI-FS),TR 2 700 ms,TE 34 ms,NEX 2~4次,FOV 210 mm×380 mm,层厚4 mm,层间距0.8 mm,矩阵256×256。

1.3图像分析与测量 将图像以DICOM格式传输至PACS进行测量。参照MaraÖzdemir等[4]的方法,测量以下距离(图1):①IFS宽度,即坐骨结节外侧骨皮质到股骨小转子内侧骨皮质的最小距离;②QFS宽度,即股方肌通过的最窄间隙,其后内侧边界为腘绳肌肌腱止点的外上表面,前外侧边界为髂腰肌肌腱或股骨小转子的后内侧表面,测量此两边界间的最小距离;③坐骨结节间距,指双侧坐骨结节内侧之间的最大距离(于腘绳肌腱完全附着到坐骨结节层面测量)。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由2名放射科骨关节专业高年资主治医师以盲法测量所有数据,取平均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侧QFS、IFS宽度;不同性别、年龄组间QFS、IFS宽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坐骨结节间距与QFS、IFS宽度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左右两侧间IFS和QFS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1),因此取两侧的平均值进行分析。男性IFS、QFS宽度均大于女性,坐骨结节间距小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2)。113名志愿者中,≤48岁组50名,>48岁组63名,2组间IFS、QFS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表3)。

表1 左右两侧间IFS、QFS宽度比较(cm,±s,n=113)

表1 左右两侧间IFS、QFS宽度比较(cm,±s,n=113)

侧别IFS宽度QFS宽度右侧2.56±0.601.75±0.48左侧2.55±0.601.75±0.45t值0.3910.206P值0.6960.837

表2 不同性别间IFS、QFS宽度和坐骨结节间距比较(cm,±s)

表2 不同性别间IFS、QFS宽度和坐骨结节间距比较(cm,±s)

性别IFS宽度QFS宽度坐骨结节间距男(n=63)2.66±0.651.85±0.469.79±0.84女(n=50)2.43±0.511.60±0.4211.64±1.15t值2.9424.450-9.549P值0.004<0.001<0.001

表3 不同年龄组间IFS、QFS宽度比较(cm,±s)

表3 不同年龄组间IFS、QFS宽度比较(cm,±s)

组别IFS宽度QFS宽度≤48岁组(n=50)2.69±0.661.88±0.48>48岁组(n=63)2.44±0.531.64±0.41t值3.0573.990P值0.003<0.001

图1 志愿者男,31岁,髋关节图像 A.T1WI测量示意图(1为IFS宽度,2为QFS宽度,3为坐骨结节间距); B.同层面PDWI-FS图像,股方肌形态及信号强度未见异常

坐骨结节间距与IFS、QFS宽度间均呈轻度负相关(r=-0.141、-0.159,P均<0.05)。

3 讨论

1977年,Johnson[5]最早提出坐骨结节和股骨小转子的相互撞击会引起髋部疼痛。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坐骨股骨撞击问题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由于股方肌受压水肿,可刺激位于其表面的坐骨神经,引起髋部疼痛和腹股沟区疼痛,同时也可能发生弹响症状,严重时患者甚至难以下蹲或蹲下后站起困难[6]。目前尚未建立明确的体格检查标准来诊断IFIS,主要诊断依据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表现。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是评价IFS的常用影像学方法,常规骨盆或髋部MR平扫是诊断IFIS的标准方法。

本研究发现正常成人左右两侧IFS及QFS基本对称,左侧IFS宽度[(2.55±0.60)cm]与右侧 [(2.56±0.6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araÖzdemir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左侧(2.53±0.75)cm,右侧(2.60±0.75)cm]。而国内郭家川等[7]报道左侧IFS宽度为(2.41±0.76)cm,右侧为 (2.39±0.74)cm,与之相比,本研究结果稍高,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男性比例稍高有关。MaraÖzdemir等[4]研究结果显示左右两侧QFS宽度分别为(1.53±0.53)cm和(1.58±0.54)cm,与之相比,本研究结果略高,可能与测量标准不同有关:本研究测量的QFS包括股方肌周围脂肪组织,更能准确反映股方肌的周围结构。

本组正常成人女性IFS宽度[(2.43±0.51)cm]和QFS宽度[(1.60±0.42)cm]小于男性[IFS宽度(2.66±0.65)cm,QFS宽度(1.85±0.4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男、女性坐骨结节间距分别为(9.79±0.84)cm和(11.64±1.15)cm,男性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既往研究[8-11]结果相似。这可能与男、女性骨盆生理结构差异相关。与男性相比,女性骨盆左右横径长,前后径短,坐骨结节间距离宽[12]。女性较大的坐骨结节间距改变了坐骨结节的角度,可能是导致女性IFS、QFS宽度小于男性的原因,因而女性更易罹患IFIS[10,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坐骨结节间距与IFS、QFS宽度呈轻度负相关(r=-0.141、-0.159,P均<0.05),与既往研究[4,7,14]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48岁组IFS、QFS宽度分别为(2.69±0.66)cm和(1.88±0.48)cm,均大于>48岁组[IFS宽度(2.44±0.53)cm,QFS宽度(1.64±0.41)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提示随着年龄增大,IFS及QFS宽度缩小,可能由于随着年龄增长,骨盆及股骨近端发生生理性退变,使解剖结构发生变化所致,与MaraÖzdemir等[4]的研究结论相似。

本研究不足:①IFS、QFS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空间,受体位影响较大[9,15],本研究未能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进行测量;②样本男女构成比、年龄结构不够均衡,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还需进一步优化;③虽然志愿者均无髋部或腹股沟区疼痛症状,但目前国内外缺乏诊断IFIS的统一体格检查标准,并未对志愿者进行体格检查确认。

总之,采用MRI测量IFS、QFS的宽度,可为诊断IFIS提供依据。随着对相关解剖、病理和影像学表现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学者们应更加深入理解坐骨和股骨的撞击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状态,是造成髋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坐骨髋部间距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常坐硬物当心坐骨结节囊肿“光临”
谨防坐骨结节囊肿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算距离
基于离差的被动电磁装甲板间距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