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活动的差异
2018-10-17李平周晓欢崔宏宇
李平 周晓欢 崔宏宇
摘要: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活动是两种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二者方法论上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理论向实践转化上的不同预设前提,前者本体具有整体性文化特征,后者本体具有个体文化特征;前者具有诠释特征,后者带有分析特征,本文选择这两个角度切入论述这种原初差异。
关键词:学雷锋活动;志愿者活动;解构;实践理性
学雷锋活动与志愿者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两种表现形式,作为文化活动,尤其是表现形式上,二者存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二者之间具有彼此不可替代性。追本溯源,挖掘二者本体特征,一方面从二者本身考查,学雷锋活动的实践文化特征与志愿者活动志愿文化特征;一方面把这两种活动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考查对象,前者具有建构主义特征,而后者具有解构的特征。
一、雷锋文化与志愿者文化意义体系上的差异
学雷锋活动是以雷锋文化作为其支撑,以雷锋精神反映出的认识论原理和价值体系来提供智力支持。而志愿者活动虽然亦属于社会文化活动范畴,志愿者活动体现的是志愿文化特征。学雷锋活动具有内容、结构及形式,而志愿者活动具有明确的活动主题,二者在侧重上有所不同。
学雷锋活动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自发形式。然而,学雷锋活动不管是有组织形式的,还是自发形式的,俱是以雷锋精神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为本体。志愿者活动是以参与者对志愿者活动主题的价值认同为前提的,完全地来自于自发。志愿者可以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于不同信仰,而首要前提是志愿者活动主题所反映出的价值为其参与者所认同,体现的是志愿文化。志愿者活动中的志愿者各自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志愿者活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通过志愿者活动方式,使其所推崇的价值得以外化。志愿者活动的志愿文化特征,仅是对关于世界观问题和价值问题以命题形式的逻辑表述,志愿者活动不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具体问题,志愿者活动强调的是自发的觉悟性。雷锋精神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学雷锋活动相对于志愿者活动有较为固定的内容和形式,雷锋文化体现出的世界观图景和人类价值与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认识论体系和伦理体系交相辉映。学雷锋活动以雷锋文化为依托,雷锋文化从学雷锋活动中积累经验素材,为雷锋文化的历史发展提供经验基础。新时期,从学雷锋实践活动的角度切入,对雷锋文化原有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深入挖掘,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从内容和结构对雷锋文化进行合理性重建。突出雷锋文化的实践观点,深化雷锋文化及其体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质。
雷锋文化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雷锋生活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期,雷锋文化的形成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体现出的在中国传统中和当代价值体系中,也囊括了西方伦理所推崇的利他主义,雷锋精神以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特点,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文化形态存在的“雷锋文化”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存在的特点,体现着历史的特征,并且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发展。
雷锋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时代特征,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雷锋生活的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期,以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的总观点,在社会学领域勾勒出了一幅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图景共产主义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形态。雷锋有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经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在其认识层次实现最初形态的合理性构建。雷锋文化反映出的世界观和和价值体系与共产主义理念,超越时间跨度,二者具有同一性。从非共产主义形态到共产主义形态的跨越是一个历史过程,雷锋精神产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及至当前发展阶段,雷锋精神的认识论本体所反映的终极社会形态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同一的,寻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的合理性是其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雷锋精神所涵盖的文化不仅体现着对人类伦理、自然伦理以及审美的精神追求,也体现着对物理世界奥秘、技术本质的追求及现实物质的创造。
二、雷锋文化与志愿文化认识论本体的差异性比较
雷锋文化也反映出体系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点是雷锋文化的核心观点。雷锋精神来自于雷锋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实践中,雷锋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并学以致用,历史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心,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具体问题,充分地发挥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阶段,雷锋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改变着内容和形式,而追求真理和普适价值的内核不变。人类具有理性认知能力,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对反映经验事物特征的要素转化成符合自身逻辑的要素,为对该事物实现理性认知营造必要条件。原有的认识论和元方法论的方法论基础决定反映该事物特征的元逻辑语言要素的合理性建构的形式。与此同步,理性认知结构的合理性重建,引起思维主体原有概念化系统的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发展得以拓展,丰富了主体的世界观。雷锋文化的发展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以学雷锋活动方式开展的认知实践,使参与者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实现对雷锋文化中蕴含的认识论和价值的能动主体的合理化建构。
雷锋精神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思维背景,认知思维总是从一个范式向另一个范式不断演进,独立个体经验知识不断地积累,作为来自于感觉的经验的事物,由于每个事物都有其具体的经验性特征,因而两个事物集合或多个事物集合当中可以抽象出共性。雷锋坚持历史唯物论、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普适性的同时,坚持一元论,排除“无政府”的相对主义倾向,实现科学认知。学雷锋活动以雷锋文化作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指导,在学雷锋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素材,丰富并发展了雷锋文化。
志愿者活动本身的志愿文化特征,使志愿者活动更加侧重于突出该志愿活动的主题,志愿者对主题活动自由认知,体现出解构主义的总体特征,志愿者活动都属于主题活动的范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志愿者对其所要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主题的认同,不需要如学雷锋活动一样,活动的宗旨是对雷锋文化从认识到再认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不需要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一步骤。志愿者活动体现的主题具体落实到现实事物上,重点突出对主题的外化体现。在志愿者活动中,主题活动在志愿者的思维中有一个原始的建构,主题活动的开展,志愿者开始对活动主题内涵的原有理解进行解构、还原到微观的具体领域,而这一微观层面上更体现出主题的普遍性特征,从而实现了志愿者作为认知主体对志愿者活动主题的解构主义的认知,从解构主义认识论角度,志愿者加深了对活动主题的了解,坚定了对志愿者活动的信仰。同时,志愿者活动具有解构主义认识论的特征,德里达对解构主义的解释:“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志愿者活动具有抽象涵盖的特点,志愿文化的内涵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不能通过语言进行具体定义,而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加以解构还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落脚点。
三、结语
学雷锋活动以雷锋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囊括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学雷锋活动目的宗旨是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践中,体会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雷锋文化,不断地对雷锋文化进行合理性重建。志愿者活动是主题活动范畴,其主要目的是突出活动主题,并非反映主题的文化内涵,志愿者活动本身不涵盖认识论问题和价值问题,而把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关于认识论的考查对象,仅仅能显露出来的也是解構主义的特征,把活动主题还原到现实事物。而学雷锋活动恰恰突出的是建构。从二者本身考查,前者突出雷锋文化特征,后者体现的是志愿文化特征;把二者作为认识的考查对象,前者是观念论的建构,后者是分析逻辑的解构。而恰恰二者反映了人类思维品质的两种趋向,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解读。可见,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各有意旨、彼此不可替代;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