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述
2018-10-17李瑶函
李瑶函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创新取得不断进展。作为金融创新产物的影子银行发展迅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研究有关文献,本文总结得出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间的相互关系。在深入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有益作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创新取得不断进展,涌现出一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和以影子银行为代表的创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作为创新型金融运作模式的影子银行于2008年在我国金融领域崭露头角,其在释缓信贷压力、填补实体经济融资缺口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迅猛发展。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不透明性及现有监管举措的缺失,影子银行所蕴含的风险也逐渐积累与凸显,这无疑对货币当局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对于中国学界还是中国政府,影子银行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在稳增长、保就业、促改革中的积极有益作用,而这一切的前提就在于能否防范与化解好其风险。
“若欲治之,必先知之”,要想防范与化解好影子银行风险,必然要先对影子银行进行一个全面的认知与分析。我国现有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其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些都是在全面认知影子银行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关键性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与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影子银行定义的研究
众所周知,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于2007年提出,主要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在中国,比较有权威和代表性的观点有: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2)曾在《影子银行的内涵及外延》一文中对中国的影子银行做出初步定义:“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协议III》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巴曙松(2012)基于改善金融机构、促进经济转型角度,使用最窄口径、较窄口径、较宽口径、最宽口径四种口径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定义。
(二)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研究
影子银行作为现有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同时又蓬勃发展的组成部分,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因而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理论研究方面,Andrew Sheng(2011)认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会产生重要影响;周小川(2011)认为影子银行同传统商业银行一样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货币政策乘数变大,进而使得货币与信用供给增加,从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产生影响;袭翔和周强龙(2014)指出影子银行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在为现有传统融资体系提供有益补充的同时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贾生华等(2016)以货币政策调控房价为切入点,考察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涨,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实证研究方面,Verona et al(2013)将影子银行纳入到DSGE模型中考察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间的关系,认为影子银行放大了货币政策对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Mihaylovski et al.(2015)运用DSGE模型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得出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不表现顺周期性的结论;王振和曾辉(2014)通过引入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和流动性创造功能构建修正的IS-LM模型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史焕平和李泽成(2015)通过构建马尔科夫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不同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规模增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朱方圆和赫国胜(2017)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的发展会抑制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却能促进影子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三)关于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学者们各持己见、观点各异,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子银行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主要是出于对影子银行过快发展導致积聚风险从而危机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进而损害经济增长的考虑;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增长间不存在互动关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钻研相关文献,总结各学者的结论,得出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下:
1.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速有正向作用
影子银行通过填补实体经济融资缺口,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融资规模对影子银行的作用呈现一定滞后效应:起初社会融资规模扩大促进影子银行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社会融资规模扩大会压制影子银行的发展。以上两点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众多学者关于影子银行与经济增长间关系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
2.影子银行同货币供应量、一年期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存在紧密联系
其发展既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表现为:充分利用货币政策能够起到控制影子银行规模的作用,而影子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会抵消现有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另一方面会加大未来货币政策制定的复杂度与困难度。
(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上述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全面、科学地认识影子银行,理性对待影子银行发展
影子银行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创新的产物,现已逐渐成长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时,影子银行就成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同时,由于影子银行体系自身运作机制的脆弱性,使其在信用扩张中蕴含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出现的、潜在的风险,防微杜渐,审慎分析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风险而把这一新事物“一棒子打死”,更不能因为影子银行取得“成绩”而放任自流,而是应该理性地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及相关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加紧加快对影子银行的调查与研究,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影子银行。
2.扎紧影子银行的监管笼子,规范影子银行业务发展
扎紧监管的笼子,要以“建立影子银行测算与评估体系”为前提,统一业界统计口径以准确测算影子银行规模、资金流向,进而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扎紧监管的笼子,要坚持“分类监管、审慎监管”的原则,将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分门别类地纳入到现有的监管体系之中,杜绝监管真空,防止监管缺位;扎紧监管的笼子,要以“健全金融立法、加强政策引导”为抓手,加快与影子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步伐,实现监管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应当加强政策引导,指引影子银行走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3.积极构建影子银行官方数据库,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全面实时监控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要联手制定中国影子银行的官方定义,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构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标准且权威的统计方法,并定期进行统计公布。这既便于相关学者能够得到可靠的数据并依次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和成果,又便于相关机构进行风险管理。中央及地方的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成立影子银行风险监测调查组,对本辖区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风险超过某一阈值,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完善现有货币政策运行框架,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影子银行业已成为影响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因素,现有货币政策运行框架如若忽视影子银行势必将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完善现有货币政策运行框架,一方面可以将影子银行这一因素纳入原有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