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实现路径
2018-10-17李婷
李婷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全面发展,一个备受关注的时代命题应运而生,这个命题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人与自然关系能否得到更好处理的这一世纪难题。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概况,提出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反璞青山绿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途径
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伴生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不合理利用和全球变暖导致大量蒸发而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工业进程加快,过度砍伐造成的土地沙化等,这些都对生态文明的构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都昭示着一个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再次建立起令人类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的生态家园。而生态文明教育的出现正是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将其作为重建生态家园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一)国外概况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知名作家雷切尔·卡森1962年发表了名作《寂静的春天》,文中对人类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提醒公众正视自然问题,由此引发共鸣,而美国就此成为首个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学校教育的国家,开启了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之门,随后日本、前苏联等国家也紧随其后加入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学校教育研究的行列。1972年,随着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科学小组《增长的极限》课题的完成,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的高潮被再次掀起了。在此次研究中他認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是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目的,是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罪魁祸首,自然已然向人类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为: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警醒人类已经踏上了一条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和开展生态环境相关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之后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的日益关注,以及各类著作和报告的影响下,先是美国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法,许多国家则紧随其后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和团队,由此逐渐唤醒了人们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但却在深入认识和研究的路径上出现了瓶颈,因此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成为人类寻求有效遏制生态危机的重要方法具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生态文明教育也正式成为被各国所接纳的教学内容。
20世纪后期,生态文明教育在国外迎来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在俄罗斯很多综合性大学中均有生态学专业的设置,相关领域的许多课程也被作为必修课列入专业学习计划当中,并逐渐在专业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接受并认识。
(二)国内生态教育现状
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得到重视以其在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被明确列入国家重要生态保护政策当中为标志,在此次会议中教育也同时被确认成为指引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引入佳境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由此确立了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我国也就此打开了生态教育从专业人才才能接受的专业教育转向了大众均可汲取和接纳的社会教育之门,生态环境这一重要议题也被推向了在公众视野,生态学相关学科也不再是只能由专业人才学习的专业学科,而是可被不同专业领域人才接受的基础知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教育研究逐渐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崭露头角,但由于研究时间过短,直到90年代中后期,发展仍然较为缓慢,研究成果也不尽理想。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人们日常遇到的迫切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使人们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写入到了国家发展规划的长远设计中,这也再次说明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同时将生态文明观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始终的重要性。所以现如今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的逐渐加深,关于其内涵、目标、内容以及教育途径的研究已进一步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人们业已从对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立足理论、知识的单向输出转变为突出将生态文明融入实践生活中,相关理论也在逐渐深化和发展完善。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05年浙江湖州安吉进行工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而在2017年10月18日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又着重强调了这一融入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念,深刻体现了国家要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一以贯之的决心。因此在应天道、合国情、顺民心的大势之下建设生态文明更应融入国家建设各个方面,特别是应贯穿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工作应该如何调整,如何找到更好的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服务的制度设计和开展路径,则应是我们教育人当今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教育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随着较为广泛的宣传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无论是在高校还是中小学中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今日,生态教育以往的开展也应打破固有模式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才能紧随时代发展脚步,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教学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使其常规化、系统化
2017年是给我国经济、改革等带来深远变化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国各高校思政课进行重大改革的一年,更是生态教育深入开展迎来机遇的一年。这个机遇就是将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当中,从而使其成为学生必学的基本道德伦理。现今缺乏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公共必修课成为众多高校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之一,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引导性和多样性的课程,所以利用学校思政课与生态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及思政教学特性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三观,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课堂,同时培育有知识、有道德的社会人和有素质、有修养的“生态人”才是当今生态文明教育正确的价值追求。此外,在培养目标清晰的前提下,专门开设以生态文明观为主题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同时对于具有不同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专业选修课是大势所趋。
(二)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使生态文明教育向全社会拓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说为社会各个领域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深远影响,互联网+教育也成为了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所以在开展线下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不脱离网络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和信息海量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搭建集服务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符合不通受教人群文化品位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育。此外还可借由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量更海量化,内容更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更为方便的“微时代”这一新兴产物,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拓宽生态文明教育渗透渠道。
(三)践行和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关键在实践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可以说是均以理论教育为主,但是一种观念或行为意识的形成归根结底是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开展生态文明现实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领会“人化自然”是这一哲学命题,唤醒他们的生态道德良知,学会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使“地球家园”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学生日常认识中,从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日常所接受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理论、观点等是否正确,从而比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加以改进和提高,所以开展系统的社会实践课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