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构建研究

2018-10-17章雯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章雯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高职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还存在专业对口衔接程度差、管理和规划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依据财经类专业为例,探索了财经专业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就目前我国来说,普通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共同组成我国的教育系统,普通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两者是平行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普通教育系统由初级教育、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教育体系。我国中高职衔接历经2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表1为我国常见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类型,但是在衔接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下是我国中高职衔接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缺乏规划和指导

要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得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所谓有效衔接,不是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学制上实现简单的衔接,而是指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在课程理论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组成课程的核心要素,我们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指的是中高职教育的有关专业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均实现衔接,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融会贯通。但是实现这一有效衔接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因为需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取得双方都认可的课程体系,不管是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还是课程评价都很难做到统一。比如课程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课程学习内容重復、技能训练倒挂的现象,以江西省某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对口衔接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为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存在较大比例的重复率,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系统导论、操作系统概论等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明显。

2.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中职教育要“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高职教育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职学校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些《决定》、《意见》可以看出,政策对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形成差异化竞争,从某一程度上也会造成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不理想。当然,为了更好学习和巩固技能,以及服务社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本身就需要一定的交叉性,高职教育还是可以为中职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可以让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但是从实际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太过单一,没有形成技术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培养,学生缺乏选择性。

3.中高职教师缺乏实质性合作

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主体是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双方教师的紧密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在大家心里,都觉得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同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等很有必要,但是,实践过程中,行动上,往往一笔带过,没有做出实际的具体的举措。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教师沟通机制,无法定期开展沟通与合作;再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面对的学生主体的实际学习情况不一致,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解不一致等都可能造成在实际的沟通合作中产生困难。这样的结局,使得双方学校信息不对称,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制定出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应对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教学问题。

4.在管理上存在脱节

以江西省财经职业学院中高职衔接的模式来讲,有些高职院校只能关注到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阶段,而有些高职院校能够关注到学生在整个中职学习阶段和高职学习阶段的学习。第一种情况,高职院校只能把控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阶段,之前对于中职的学习一概不清楚,这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特点,容易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中高职衔接还存在“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多头管理”表现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招生部门都会参与管理,“无人管理”表现为目前还没有哪一个部门制定比较规范和详细的管理方法来对中高职衔接进行管理。

二、财经类专业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方案

1.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创新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调整与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质量,以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质量,中高职院校通过调研、变革课程开发模式等提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衔接质量;再者,在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上,可以参考国外经验。目前,国外做的比较好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北美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BTEC模式等,从这些成功的模式当中,不难发现,除了政府层面,还都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行业和企业具体参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确定。政府先建立符合中高职衔接要求的制度体制,然后企业根据这个体制,完善制定出符合现代制造和服务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等,为学生适应外部就业环境,能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图1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模型。

课程体系要突出选择性。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需要兼顾考虑到中职教育的连续性,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中,既要体现高等性,又要突出选择性;既要遵循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又要体现专业课为专业技能服务。如:会计专业属于重技能型专业,面对这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就因该把专业技能衔接作为重点。根据培养层次,要求中职学生主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了高职阶段就需要进一步的掌握一些管理方面的技能。

最后,课程的选择一直是中高职衔接讨论的重点。高职院校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剐入学的中职学生提供不同的可选择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需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聘请专业的调查机构了解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同时需要与中职院校教师合作,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實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

2.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合理发展优势专业

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职业培养等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需要各方面人员配合,共同努力,只有让某些有专业优势的学校先行试点才有可能会成功。在学校的王牌专业的坚实基础上不管是专业课程调研还是共同确定课程实施计划都有绝对的优势。全国中高职教育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全国中高职学校数量非常庞大,只有让各区域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先行才能为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例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作为一个老牌的财经类院校探索财经类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肯定会比其他工科类或综合类高职院校更有优势,因此找准定位,对学校办学,发展专业有非常大的优势。

3.中高职衔接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保障

要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需要考虑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原则。如何让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既学到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做到不重复、不浪费课程资源,这是中高职院校协同培养职业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所谓递进,就是正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看到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层次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是后续差异的前提,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他们对职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他们而言未来也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所以对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宜专业化,需定位于基础教学,打好基础才是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到了高职阶段基于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需求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可以稍微具体,清晰一些。但仍要以校内学习为主,适当的辅助校外实训,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顶层设计是保障一切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中职和高职在管理体制上的对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为此保驾护航,例如;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对接、对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的个人自由发展预留了选择空间。

三、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最终落脚点在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教学实施的效果受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体影响。如:教师方面有教师队伍、教材的选择、教学及实训条件都会影响到教学的实施。在师资方面,不应一味的强调教师提高自身技能,应通过多钟渠道提高师资水平,在基础教师方面专业教师有很强的优势,但在实践经验方面却不能要求学校老师成为一名全才,这时学校应借助外部力量,去企业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职场精英来学校讲学,这类教学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资源,企业也能通过这样的模式清楚把自己的用人理念灌输给未来的职业人,给学生一个更明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