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精神信仰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

2018-10-17王秦俊杨晓冰

山西农经 2018年17期
关键词:信教信徒信仰

□王秦俊 杨晓冰 陈 婕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 晋中 030801)

近年来,农民信仰宗教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宗教信徒目前已经超过1亿人,且多集中在农村地区[1]。鉴于宗教信仰对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加之农民群体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异化等因素,调查农村地区宗教信仰现状,探究背后的内在动因和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调查数据来源

所用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农民个人基本信息、信教派别、信教原因等。调查范围包括山西省运城市、长治市、临汾市、晋中市、吕梁市、忻州市、朔州市7个地市共11个区县41个农村,受访对象为16周岁以上、每年生活居住在农村超过6个月且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的50%来自于农业性生产的农村居民。

样本县的抽取按照2016年山西省统计局统计的116个县(市、区)的2016年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数指标排名进行,前30名抽取5个县,31~60名抽取4个县,61~116名抽取2个县,样本数据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上60岁以上占16%、40~59岁占49%、30~39岁占 19%、20~29岁占 13%、16~19岁占2%;文化水平上不识字占6%、小学占23%、初中占47%、高中占17%、专科以上占8%;经济状况上特困(须救济)占6%、困难(温饱型)占14%、一般占60%、中等(高于平均水平)占17%、富裕占2%。

此次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3 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 305份。整体来看,样本数据量大、各项比例合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收回的有效问卷通过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形成最终数据结果。

2 农民信仰特点

3 305个被调查农民中,有宗教信仰的农民人数为311人,占到样本总数的9.4%,所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人(12份问卷)反映有人信仰邪教。通过对此次调查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当前山西省农村宗教信仰具有如下特点:

(1)农村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传播最广。91%的受访农民认为基督教、佛教是在农村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两种宗教。在有宗教信仰的311人中,信徒所信仰的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为主,少数信仰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

(2)男女信徒比例基本持平,男性略高。在有宗教信仰的311人中,男性信徒162人,占比52.1%,女性信徒149人,占比47.9%。男性信徒数量略高于女性,整体来看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3)信徒年龄年轻化。311名信徒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56人,占比达到18.0%,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有167人,占比达到53.7%,年龄在30~39岁以下的有52人,占比16.7%,29~20岁、19岁以下人数分别为33人、3人,所占比例仅为10.6%、0.9%。传统认为农村信徒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2]的现象正在发生改变,40~59岁的中老年人已经成为农村信徒的中坚力量。

(4)信徒文化水平普遍较低。311名信徒中,初中学历的信徒人数最多,为125人,占比40.2%,小学学历(包括文盲)次之,为124人,占比39.9%,高中学历42人,占比13.5%,专科及以上20人,占比6.4%。整体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包括文盲)的总人数为249人,占到总人数的80.1%,反映了当前农村宗教信徒普遍学历较低这一特点。

(5)农民信教带有一定功利性。对311名信徒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信教的主要原因是消灾免祸、祈求自身平安,其次是因身体疾病原因、丰富精神生活、求升官发财等。由此看出,农民信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能够为自己带来好处为基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3 农民情况与农民信仰相关性分析

为深入探究农民个人情况与农民信仰之间究竟有无关联,以及关联密切程度究竟如何,采用SPSS17.0中的相关性分析功能,对3 305个样本进行了个人因素与农民信仰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1)农民性别与信教不存在相关性。如表1所示,在性别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337,大于0.05,显示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农民性别并不影响其是否信教。长期以来,我国宗教信仰群体构成一直以女性居多。农村妇女生活单调、空闲时间多、精神文化匮乏等促使其比男性更多的倾向于信仰宗教。研究表明,2008年时山西省农村地区的宗教信徒仍以女性占多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多越多的农村女性不再拘泥于传统相夫教子的单调生活,通过外出务工等亲身经历或者网络,女性与社会有了更多接触,促使女性信仰宗教的外部条件已经逐渐减弱或不复存在,信徒中女性的比例也就随之下降。这一事实也印证了学者薛恒提出的农村信教主体男女比例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一观点[3]。

表1 农民性别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2)农民年龄与信教有一定相关性。如表2所示,在年龄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017,小于0.05,显示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相关性大小为0.039。由数据分析过程可知,农民年龄越大,越倾向于信仰宗教。究其原因,年龄大者由于观念较为传统、生活单调甚至孤独、身体疾病等因素,容易转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从调查过程来看,宗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表2 农民年龄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3)农民文化程度与信教显著相关。如表3所示,在文化程度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显示二者之间显著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为0.065。由数据分析过程可知,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选择信仰宗教。文化程度越低,农民的视野和认知相对要越狭隘,也就更容易转向宗教寻求神灵庇佑、精神满足等。

表3 农民文化程度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4)农民经济状况与信教不存在相关性。如表4所示,在经济状况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218,大于0.05,表示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农民经济状况如何并不影响其是否信教。

表4 农民经济状况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5)农民身体状况与信教显著相关。如表5所示,在身体状况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显示二者之间显著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为~0.062。由数据分析过程可知,农民身体状况越不佳,其信仰宗教的意愿越强烈。曾有研究指出,农村宗教因为疾病而信教的信徒大约占到60%以上。从实际调查来看,由于农村医疗条件不足、农民个人经济状况限制等因素,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农民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安慰,期望能够借助神灵的力量帮助自己消灾驱病。这也是农民信教带有功利性的具体表现之一。

表5 农民身体状况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6)农民家庭人口数量与信教显著相关。如表6所示,在家庭人口数量(指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显示二者显著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为0.061。由数据分析过程可知,家庭人口越少,越倾向于信仰宗教。由于子女成家、外出务工等因素,农村形成了许多的留守人口,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接触宗教,一方面可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子女家人祈福消灾。

表6 农民家庭人口与信教相关性分析表

(7)农民家庭关系与信教有一定相关性。如表7所示,在家庭关系与信教相关性分析中,二者的显著性水平为0.040,小于0.05,显示二者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其相关性大小为~0.036。由数据分析过程可知,家庭关系越不和谐,越倾向于信仰宗教。有些宗教教义鼓励互助、宽容忍耐,例如基督教的信徒之间互称“姊妹”,信徒之间互相帮助,这种互助方式能够让信徒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同时信徒可在定期的宗教活动中互相倾诉交流,满足情感需求。此时宗教由于缓解了信徒家庭关系不和睦带来的精神孤独,而显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 结束语

通过对山西省11个区县41个村的农民精神状况调查,发现山西省农民信仰呈现出以佛教和基督教传播最广、男女信徒比例基本持平但男性略高、信徒年龄年轻化、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信教带有一定功利性等特点。

表7 农民家庭关系与信教相关性分析

研究农民情况与农民信仰的相关性发现:①农民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人口数量对其是否信教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文化程度影响最大,身体状况影响次之,家庭人口数量影响最小;②农民年龄、家庭关系对其是否信教有一定的影响,且年龄的影响大于家庭关系的影响;③农民的性别、经济状况并不影响其是否信教。

猜你喜欢

信教信徒信仰
阳光的信徒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做价值投资的信徒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劝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