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给未来学校“做乘法”
2018-10-17
关注教育需求:技术变轻,空间变活
文/宋涛(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
谈到技术装备,不应只关注颠覆式的重构,学校更应该用学习者视角寻找细节,用技术赋予更多教育的意义和温暖,例如:“学生定义校内各类标识”“实验室区域的作品展示墙”“教室内外学生植物培育”等。营建让学生们深度参与、有趣又有爱的细节是智慧装备的第一步。
学校的各类技术装备,不应仅是简单的技术支撑作用,也完全可以成为物型的课程资源,例如“净水机里水循环课程”“数据中心里的网络课程”“园林校园中的生物课程支撑”等。积极让实体装备绽放课程的价值,是智慧装备的第二步。
学校教育技术和社会的主流技术同频共振,才会有更大的延展空间。更多应用逐步放弃专属硬件,与移动终端高度嵌入,或许这也是教育技术应用的趋势。我们还可以将更多的互联网魅力硬件作为学校实验室的学具,深度启发同学们对技术生活一体化的感受,这是智慧装备的第三步。
技术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也将走到身边,我们学校只有选择轻量化的教育技术,创设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格局,才能更开放地迎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学习和瞬息万变的技术!
◎应用程序选择清单
◎应用程序选择清单
未来已来,教育必须跟上
文/宋红斌(长江路小学)
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长江路小学构建了更具个性化和选择性的数字化课程——“E课程”。“E课程”让学生的发展更具可能性,它具备四个特质:一是智联,强调适时运用恰当的数字化载体;二是和乐,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三是嵌入,以最自然恰当的形态嵌入学校的课程框架中,达到一种人机共融的环境;四是泛在,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和预定的地点,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但提供优质的资源并不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部分,“课程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健康快乐为终极目标的,要以‘做乘法’的方式建设课程,并让先进的思想观念真正落地。”宋红斌校长说道。
目前长小已经实现了学生成绩分析及数据信息的精准推送,建成学业水平测试分析系统,通过对学生的测验得失分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完善的成绩分析报告并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推送;升级数字音乐教室环境,开展数字音乐课程建设,可以支持20台音乐合成器同时开展演奏、编曲活动;即将建设能够满足STEM等项目的工作需求、可开展相关数字化学习的智慧科学实验室——“STEM工作坊”“科学未来教室”和“小小化学家实验室”;建成了校园信息发布系统,8个信息发布点,可供发布班级介绍及校园活动等相关信息,以及试点建立智能安防系统,希望能够实现密集人流报警、学生行为监测、高危区域报警等智能安全管控,并能够与相关安全责任人进行警示信息联动。
◎ “E课程”与学校主导课程结构关系图
智慧校园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传承与开创
文/韩孟江(拉萨路小学)
拉萨路小学(后面简称“拉小”)经历多年发展和不断打磨,如今已构建起“大家一起学”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以教师、家长及其他社会资源为主体,通过所有参与主体协同,最终促进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智慧生长。拉萨路小学致力于培养“慧学、慧玩、慧生活”的学生,“智慧”已然成为拉小人的文化基因。
拉萨路小学韩孟江主任认为智慧校园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传承与开创;不是设备堆砌,而是为教育提供支持、支撑;不是重建设,而是重应用研究。拉小十分重视顶层设计,将课程研究部与信息中心纳入“研究中心”,校长、书记主持、领导智慧校园研究中心工作,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各方面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实施,为儿童的学习创设新时空。
拉小智慧校园开创了可视化的活动性学程特色课程,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学时(六年12周),以项目化的课程组织,引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学程周有12个不同主题的活动,基于课程管理平台,不仅存储了过去学程周的资料,还将原有的资料梳理整编,实现课程生长。同时,在学程周期间,还利用视频直播、初页等多种应用软件展开学习活动,实现实时记录、及时沟通、准时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拉小定制了V校评价系统的评价功能。每位教师每月都有固定限额的数字奖章,针对不同评价项目对学生开展评价,通过分组、结对、随机等多种组织形式,网络评价呈现多维特点,形成一个可视化的学生学习过程的闭环。
未来教育是高度开放的“私人订制”
文/叶旭山(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
在互联网学习时代,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知识传递方式从单向转为多向互动;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了新型学习伙伴关系;学习过程从课堂教师讲授、课后习题、答疑也慢慢转向为课前个性化的线上学习、课堂重探究、反思、讨论、合作。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校长叶旭山认为,未来教育更加高度开放与“私人订制”,学校教育更加平台化、创客化与个性化,学生发展更注重自主、可持续与终身发展。
叶旭山认为,近三年智慧校园建设方向为:常态化、普及化、融合化。常态化是指师生能经常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普及化是要让超过80%的老师都能熟练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融合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多学科整体参与。叶校长将智慧校园的打造定义为四个维度:智慧环境、智慧课堂、智慧课程、智慧管理。首先从改造环境开始,每个教室配有无线路由器,学生上课自带平板;公共区域设置流动借阅处,学生随时随地扫码借书。在课堂,根据学科特色下载相应APP辅助教学,如“洋葱数学”,通过APP上的学习流程,学生完成从课前预习到课堂解答再到课后反馈的过程,APP应用于教学实践逐步融合。此外,通过骨干教师带头,进行信息化课程教学,主办或参与各类信息化教学会议以此带动全校师生,打造科学实验课程,建设智慧课程。最后,对V校应用的深度使用,将学生德育、校园宣传、校园安全、学生成长等方面有机结合,并通过V校线下班牌让学生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奖惩情况,实现智慧校园管理。
◎教学生态圈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文/王苏明(龙江小学)
龙江小学副校长王苏明介绍了龙江小学课堂上的“LE行动研究”,LE行动中的“L”有两层含义:一是力学小学的“力”的首字母,学校一直秉承力学集团“力学”的精神;二是LE是“乐活”的首字母,其中“E”表示项目中基于数字化的评价。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龙江小学探索出“当堂反馈——数据统计——跟踪矫正”数字化评价的实践范式:它由“三环节九要素”有机组合而成。三大有效环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做题习惯、常犯错误、持续专注时间、知识掌握程度等即时信息,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反馈与评价,提高了课堂效益。
环节之一:当堂反馈。龙小为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配备了人手一台的答题器,为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各配备了一个班的iPad,学生使用账号登录,帮助教师当堂反馈每一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
环节之二:数据统计。基于每堂课的练习统计,我们可以形成学生个人成绩走势图、教学知识点掌握图、学生成绩分布图、班级成绩走势图等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学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
环节之三:跟踪矫正。通过以上两个环节,通过一系列举措矫正,实现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这也正是“乐活教育”的内涵所在。基于数据的及时整理和统计,教师可从中得到直接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实现自我反思与提升。
这也就是“乐活教育”思想,主张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归纳和应用管理能力。与此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帮助教师在数据指引下进行教学方式调整,提升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