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2018-10-17文|
文|
近年来本人部分地方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同学回到中学任教,因普通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受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形成了专业过于单一,走出校园不能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作为培养基础人才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应体现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特色,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 、 多元的音乐文化素养
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人才,其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宽广而丰富的知识面,有扎实的音乐教育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敬业和创造精神的复合性、应用性人才,如何在师范音乐教学体系中有的放矢的扩充学生知识面,达到一专多能的育人目标,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基础教育的能力,培养适应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要在高师音乐课中增加多元的音乐文化素养。表面看地方高师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是最基础的音乐人才,好像需要的音乐知识不用太深,只要能够应付以后的日常教学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里除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技能水平外,还要有较完整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多元的音乐文化素养。因此在办学理念上必须与社会接轨,立足面向本省的发展,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际,面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音乐实践,丰富多元化音乐知识结构。多元的音乐文化就要丰富教学内容,从曲目选择、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安排及与其他音乐课程的融合等几个方面,建立起大众化高职教育的质量观,同时应开设一些与音乐教学相关的理论课程,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逐步拓展音乐知识,特别要注重基本乐理、音乐史、视唱练耳等必备的重要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掌握音乐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所言:“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感受。”[注1]比如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演唱中要真正做到字、声、情的完美结合,达到歌唱的最高境界:声音优美、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文学修养的提高启发自己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通过想象有意识地去倾听和辨别声音,从而控制自己的发声部位、气息、腔体等,以达到自己想得到的声音。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舞台实践,如学生汇报会,音乐会等,并多观摩一些优秀讲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普通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更加适合于高师的学生,从而使学生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社会竞争力。声乐教学课堂是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有计划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目前高师声乐教材随意性较强,学生演唱的曲目大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素养“因材施教”选择的,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并且选择曲目的形式和类别也过于单一,学生手中的教材也是已沿用了很长时间的专业院校的声乐基础教材,因此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的现象。高师声乐教师担负着培养基础音乐教师的重任,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音乐素养,才能充分的整合资源,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师要善于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作品,要求声乐教师大量涉猎各类声乐教材,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包括近年来青歌赛上出现的优秀声乐作品,都应在备课的范围内,声乐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声乐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但在灵活、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确定性,如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时间等,给学生的发声练习应有针对性、实用性,而且应向学生讲明具体的发声练习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讲解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易把握,不能含糊其词。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也应具体化,如一首歌曲的演唱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节奏、音准、音乐内涵、正确的声音理念等。对学生无法把握的抽象概念要进行正确的示范,使普通高师声乐教学课堂得到良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根据课程标准,指引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单元和课时的具体目标,科学设计和安排好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合理分配理论、技巧与实践的学时,利用实训周给学生编排节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编排节目的活动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以适应音乐教学工作与组织编排演出节目的需要。充分的结合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做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兴趣、基础、特点、爱好,精选必要的教学内容,充分拓宽学生的才智和潜能,以适应毕业后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也是有效实施多元的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高师声乐、器乐教学采用的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个别课的授课形式,这对因人而异的解决学生演唱、演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是非常必须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逐一进行演唱、演奏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具有良好音乐素质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但一对一的教学对普通高师的学生也有局限性,应在此基础上,在了解学科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小组课,集体课,讲授技巧课教学中存在的有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既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又能够集中解决演奏、演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钢琴即兴伴奏在普通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与运用
由于普通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后要适应中小学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融技能、理论、专业实践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教唱歌曲的技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岗位。中小学音乐课多是教孩子唱歌曲,为了更好的完成后续歌曲伴奏的课程,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更要有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钢琴即兴伴课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缺少的技能课,它即是一种感性思维活动,又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是根据不同的歌曲旋律,在钢琴上即兴弹奏,是一门综合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与钢琴演奏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课程,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他的特点是突出弹奏的即兴性,是通过调式、调性、和声、及织体的变化,并用相应的速度、力度、节奏来衬托歌曲背景,熟练地运用与歌曲旋律相适应的和声语言、织体音型描绘歌曲意境、渲染出音乐气氛。要使高师的学生在校四年获得钢琴伴奏能力,传统的钢琴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是无法适应高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钢琴的,但高师的钢琴教育仍受高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这就使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学习与培养目标在某些方面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对高师乐音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琴是必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差异及高师学生尤其是声乐专业的学生钢琴基础差,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钢琴,如果让他们进校从599开始练起,就是再用功的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到毕业时也不能适应中小学教学,不能弹钢琴歌曲伴奏,虽说现在普通高师钢琴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仍摆脱不了专业音乐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普通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 。这就要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工作岗位的钢琴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白毕业后他们不是当钢琴演奏家,而最终身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改变高师尤其是声乐专业钢琴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把以知识技能为中心改为以实际应用为中心,以培养合格的普通中小学教育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全面的音乐基本功、实践表演能力、尤其是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比如可以在进人大二时让他放弃599、849、299这样的练琴思路,大量弹奏不同调式歌曲,熟悉了不同调式后,熟练常用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和弦原位和转位,加强转调、移调练习,之后利用所熟悉的琶音及和弦原位和转位进行各种调式的编配训练,这样训练一段后,让他多分析正谱伴奏,多听不同时代歌曲的配器及和声织体,不断培养其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理解力,引导和启发他同一首乐曲运用多种伴奏织体、多种方案进行编配,而不拘泥于教师所认为的一种,鼓励他根据不同的作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觉,编配出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的歌曲伴奏。经过大概七八个月有步骤地训练后再分析、归类总结规律,掌握普通性与特殊性,并要求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整首歌曲进行安排、设计、分析组织,借助于内心听觉在头脑中完成一种令人察觉不到的创作过程,最后把编配的内容弹奏出来。涉及到调式内和弦功能进行的问题,针对高师学生和声基础不够扎实的现状,帮助他找到原则性的和声进行方式,如以C大调为例,I级和弦实际上还可以充当“a自然小调的III级和弦”“F大调的V级和弦”等。总结出伴奏的和声进行一般采用I-III--V--I--IV--II--V--VI--IV--V--I方式。为了让他多锻炼,多实践,克服怕错的心理问题,到大二结束时开始安排他期末考试给部分声乐学生进行钢琴伴奏,成功伴奏后树立其自信心,之后要求他们不怕吃苦,有机会就给同学弹伴奏,声乐的学生大都缺钢伴,这样他有了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循序渐进的勤学多练达到了灵活应变,逐渐提高了自身即兴伴奏编配与自弹自唱能力,到四年毕业时说不上很专业,但已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的歌曲伴奏,这就为毕业今入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多少年来,普通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教学模式受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形成了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因与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对象不同,基础不同造成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出校园不能胜任自己所承担工作,因此普通地方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合格的初级音乐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都应以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拓宽和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知识,音乐素养,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
注释:
[1]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 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