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测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评价
2018-10-17林友国陈梅青
林友国,陈梅青,杨 焱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治未病科超声诊断室,福建 福州 350004)
颈动脉狭窄是脑缺血的重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又是颈动脉狭窄最主要的病因[1-2]。因此,探讨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男性、高血脂、吸烟行为、糖尿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采用Homma等研究结果[3],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应用超声测量技术,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差值分析男性、高血脂、糖尿病、吸烟4种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临床疑诊颈动脉硬化、55~85岁的患者193例。分为4组:A组50例(A1组女25例,A2组男25例),均无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行为;B组50例(B1组女25例,B2组男 25例),仅长期高血脂(>5年);C 组50例(C1组女 25例,C2组男25例),长期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5年);D组43例(D1组女 18例,D2组男 25例),长期吸烟且合并高血脂(吸烟史>20年,高血脂>5年)。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意大利百胜公司的Mylab-Class-C超声诊断仪,LA523高频线阵探头,选择颈动脉血管模式,调高总增益,减小灰阶动态范围以增强内中膜对比度,采集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超声图像。
1.2.2 颈动脉内中膜超声检测方法 受试者取仰卧位,颈后稍垫高,头稍向非检查侧偏转,充分暴露受检部位,显示颈动脉长轴切面。以长轴切面距离颈动脉分叉约2.0 cm处的后壁为测量中心,动态下应用“QIMT”自动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设置6个周期,取6个周期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值,测量过程务必避开斑块测量(上述受试者内中膜厚度均<1.5 mm,内中膜厚度>1.5 mm,则认定为斑块)。应用Homma等提出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公式[3]:厚度(mm)=(0.009×年龄)+0.116。差值等于测量结果(真实值)减去公式计算结果(理论值),部分受试者可能为负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组均先行正态性检验,同性别组间及组内性别之间均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正态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正态性检验结果
2.2 各组内性别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见表2。
表2 各组内性别间内中膜厚度比较结果
B1组与B2组的F检验结果P=0.06,即方差不齐,余各组组内性别之间F检验的P值均>0.05(A1与 A2的 P=0.670,C1与 C2的 P=0.217,D1与 D2的P=0.287),均符合方差齐性。A组与C组均P>0.05,不同性别间颈动脉硬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均P<0.05,不同性别间颈动脉硬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女性。
2.3 同性别各组间,正常组、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对颈动脉硬化的危害性,见表3。
表3 同性别各组间内中膜厚度比较结果
A1与 B1、B2与 C2、B2与 D2的 F检验结果均P<0.05(分别为 0.004、0.001、0.01),符合方差不齐,余各组组间F检验的均P>0.05(A2与B2的P=0.71,B1与 C1的 P=0.29,B1与 D1的 P=0.48,C1与 D1的P=0.76,C2与D2的P=0.54),均符合方差齐性。A1组(女性无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与B1组(女性高血脂)P<0.05,说明女性受试者中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无高血脂。A2组(男性无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与B2组(男性高血脂)P<0.05,说明男性受试者中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无高血脂。B1组(女性高血脂)与C1组(女性糖尿病合并高血脂)P<0.05,说明女性受试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单纯高血脂。B2组(男性高血脂)与C2组(男性糖尿病合并高血脂)P<0.05,说明男性受试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单纯高血脂。B1组(女性高血脂)与D1组(女性吸烟合并高血脂)P<0.05,说明女性受试者中吸烟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单纯高血脂。B2组(男性高血脂)与D2组(男性吸烟合并高血脂)P<0.05,说明男性受试者吸烟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单纯高血脂。C1组(女性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与D1组(女性吸烟合并高血脂)P<0.05,说明女性受试者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吸烟合并高血脂。C2组(男性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与D2组(男性吸烟合并高血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男性受试者糖尿病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与吸烟合并高血脂无明显差别。
3 讨论
动脉硬化是动脉壁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在我国发病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产生的动脉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功能受损、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和斑块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表现[4-5]。 大量研究[6]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和硬化斑块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受雌激素保护及雄激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性。吸烟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烟内有害物质直接损害内皮细胞和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生长因子,进而诱导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行、增生。高脂血症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临床医师共识。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外的血红蛋白糖基化和细胞内葡聚糖过量表达,糖基化引起各种代谢速度减慢,也降低了机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并使其易于沉积血管内中膜。长期吸烟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7-9]。
颈动脉较其他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客观指标[10]。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受检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指标,该项检测简便、可行[11]。本研究与年龄相关的内中膜厚度公式,消除了年龄这个影响因素,使研究简化。入组患者均用高频线阵探头在QIMT软件支持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取理论值与真实值的差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在正常组(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受试者均为高血脂的病情下(B组),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女性。在糖尿病组(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组(D组),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女性。但本研究结果有一定偏倚,在采集病史过程中,受试女性虽然烟龄大于20年,但日均吸烟量低于10支,男性日均吸烟量大于15支,一般都达到20支。吸烟量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因此,D组统计结果可能为假阳性,无法说明吸烟受试者中,男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有别于女性。同性别的前提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均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高血脂。男性受试者,吸烟和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无明显差别,但女性受试者,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明显高于吸烟行为,同样受到女性吸烟量较少的影响,统计结果可能是假阳性,即在女性受试者组,无法明确吸烟和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存在差别。
综上所述,在QIMT软件支持下,超声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方法可靠。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行为均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与吸烟行为是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