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管囊虫病的影像学表现

2018-10-17王军委王燕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硬膜蛛网膜椎管

王军委,王燕冰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囊虫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多寄生在皮下、肌肉组织及脑内,存活期最常见的影像表现是多发小囊状病灶,直径 0.3~0.8 cm[1],位于椎管内者则较少见,临床多以个案报道为主[2-4];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误诊。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6年5月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椎管囊虫病的影像特点,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19~49岁。病程15 d~10年。5例腰腿痛,1例伴大小便障碍。6例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CT检查采用Siemens Sprit CT扫描机及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120kV,100 mAs,层厚 5 mm,层距 5 mm,矩阵 512×512。 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碘佛醇(320 mgI/mL),剂量 80~100 mL。MRI检查使用Siemens 1.5 T超导型MRI仪,标准头颅线圈,常规行横轴位SE T1WI(TR 560 ms,TE 15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R 4800 ms,TE 120 ms)、矢状位 T1WI(TR 570 ms,TE 15 ms);层厚 5 mm,层距 0.3 mm,FOV 188 mm×250 mm,矩阵256×150。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流率2 mL/s。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及个数 6例中病灶位于颈段脊髓内1例,伴脊髓广泛水肿(图1a,1b),位于胸段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腰段髓外硬膜下3例;其中1例腰段为多发病灶(图2a,2b),余为单发病灶,均未明确显示头节。

2.2 病灶大小、形态 病变上下径较长,横径短,长径3~15 cm,平均6.8 cm;2例病灶呈串珠状,4例呈长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术后证实合并脊髓水肿。

2.3 影像表现 CT平扫表现为椎管内囊性低密度灶,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囊内信号均匀,囊壁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1例,囊内容物不强化。1例髓内囊虫致脊髓肿胀,5例髓外囊虫致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移位;4例合并脑囊虫(图2c,2d),CT平扫呈多发结节状钙化灶和小囊性灶。

3 讨论

囊虫病是寄生虫感染中的常见类型,多发生于条件落后的偏远牧区。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占70%~90%[5],常因囊虫侵及脑组织引起头痛、头晕、癫痫发作等症状就诊,临床相对常见,且囊虫结节表现典型易于诊断,而椎管内囊虫病仅占神经囊虫病的1.6%~13%[6],可能与颅脑及椎管的血供具有显著差异有关。虫卵在人体消化道内孵化成幼虫,经血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供应颅脑的血流十分丰富,绝大部分幼虫进入颅内,少部分进入椎管,进而发育成囊尾蚴。椎管囊虫病多见于成年男性,早期肿大的囊虫以压迫脊神经为主,退变后除压迫外,还造成病变周围严重的炎性反应,引起相应的腰腿痛或大小便障碍等,早期临床可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颅内囊虫病根据寄生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其中脑实质型占绝大多数。文献[7]报道,与颅内囊虫病显著不同的是,椎管囊虫病绝大部分位于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与本研究一致。但由于大量虫卵孵化为幼虫入血,因此无论是颅内或椎管内囊虫病,病变多发是其共同特点,且约80%的椎管囊虫合并脑囊虫病。

椎管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囊虫病一般表现为多个紧邻的囊状占位病变,由于受椎管空间限制,呈长椭圆形,上下生长,偶尔椎管可轻度扩大。存活期囊虫壁菲薄而均匀,囊内液性信号因与周围脑脊液信号接近,常规SE序列上有时不易分辨,需仔细观察,有些囊虫囊液T2信号略低于脑脊液,T1信号略高于脑脊液,也可根据邻近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移位或相邻蛛网膜下腔增宽等征象帮助诊断。蜕变期囊虫影像表现较复杂,由于释放的异体蛋白长时间刺激硬膜或蛛网膜,导致后者发生急性炎性反应,囊壁与硬膜水肿、增厚、粘连,这种炎性反应常持续存在,引起不同程度腰腿痛、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或出现病理反射,严重时可引起大小便失禁,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均匀环状强化,囊内不强化,周围硬膜强化呈“鼠尾状”,扭曲的马尾神经及脊神经被膜也可强化。脊髓囊虫呈单纯囊性病变,与脑实质囊虫相比缺乏特征性,诊断困难,发现头节是囊虫病诊断的可靠依据,但由于囊虫一般较大,常规CT或MRI很难发现,本组均未明确显示。CT对囊虫钙化十分敏感,由于密度分辨力较低,对囊虫壁显示欠佳,而MRI软组织分辨力很高,因此薄层、多平面MRI检查在椎管囊虫病的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

椎管囊虫病少见,误诊率高,常需与椎管内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①囊性胶质瘤多为孤立性髓内病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及周围水肿不强化。②蛛网膜囊肿呈脑脊液密度或信号,囊壁清晰光整,增强扫描无强化。③皮样囊肿成分多样,可为脂肪密度,T1高信号,也可等、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可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④硬膜下脓肿、结核与退变期囊虫表现类似,有时鉴别困难,若同时伴脑囊虫者利于椎管囊虫诊断。⑤慢性血肿多有外伤史或硬脊膜穿刺史,增强扫描可呈环状强化,但很少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检查ELISA在鉴别诊断中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因椎管解剖空间的局限性,椎管囊虫对周围脊髓、神经等造成的压迫、炎症刺激,易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故充分认识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明确诊断、手术,并结合驱虫药物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男,19岁 图1a 颈椎矢状面T2WI示C5~7水平颈髓内长椭圆形高信号,病变上下脊髓广泛高信号;第四脑室内见类圆形高信号 图1b 颈椎矢状面T1WI示C5~7水平颈髓内长椭圆形低信号,第四脑室内类圆形低信号 图2 男,49岁 图2a 腰椎矢状面T2WI示L4~5水平椎管内多发类圆形高信号,其内点状低信号,马尾神经受压 图2b 腰椎矢状面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示L4~5水平椎管内多发分隔样强化,囊内容物不强化 图2c 颅脑轴位T2WI示第四脑室增大,其内见类圆形高信号 图2d 颅脑轴位CT平扫示两侧基底节区、左枕叶多发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另见两侧基底节区及右枕叶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其内见等密度头节,其中左侧基底节区病变部分壁钙化

猜你喜欢

硬膜蛛网膜椎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