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遭遇避孕药
2018-10-17钟凯
文 / 钟凯
最近,有一个小视屏刷爆了朋友圈,一位种葡萄的农民称:“无籽葡萄涂了避孕药,孩子吃了不好。我自己不吃,也不给我孩子吃。他们吃。”
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自己不吃、自家孩子不吃的东西,给“他们”吃?这位老农口中的“他们”,不就是指的我们这些不种葡萄、不知道“内情”的消费者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您先别慌,请听我慢慢道来。
葡萄“避孕”要从葡萄怎么“怀孕”说起。葡萄只有“怀孕”了,形成果实,我们才能吃到酸甜可口的葡萄。包括葡萄在内,大多数植物的果实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植物的花里有雌蕊,它经过授粉(受精)之后,胚珠变成种子,子房变成果肉,子房的外壁就变成了果皮。花就是这样“怀孕”的。
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些植物不经过受精,子房就能发育起来。这样长成的果实就没有籽,或者只有一些发育不良的籽。常见的有,香蕉、蜜橘、西瓜、葡萄、西红柿等。
科学家们研究无籽果实,当然不仅仅为了让大家吃起来“方便”。无籽果实还有许多的优点,比如:无籽果实通常营养更多,糖分更多,产量更加稳定;更耐储存。
无籽果实怎么来的?要产生无籽果实,通常有这么几种方法:
利用杂交技术。通过杂交和不断选育,包括香蕉、西瓜、葡萄,都可以用三倍体技术,来获得无籽的品种。也有通过筛选天然的变异植株获得的无籽品种,比如蜜橘、猕猴桃、葡萄、石榴、蜜柚等。
利用某些手段“欺骗”花朵。有些水果要用特殊的东西来处理花,让它“觉得”自己受精了,然后它就开始发育果实。比如用土豆花粉“欺骗”番茄,可以得到无籽番茄。比如,不给有籽葡萄授粉,但是用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来处理,可以得到无籽葡萄。所以,大家吃到的无籽葡萄,既有可能是杂交技术培育的品种,也有可能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得到的。
处理葡萄的赤霉素,是不是避孕药?当然不是!赤霉素是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植物激素”。受精的种子在发育的过程中,自己就可以合成赤霉素,它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育,同时又刺激果实的生长发育。
但是,我们吃的无籽果实是未受精的果实,没有赤霉素,怎么办呢?这时候,果农可以运用外源性的赤霉素来“帮助”植物结果。有些无籽葡萄就是这样获得的。
以葡萄为例,中国80%以上的葡萄品种是巨峰,如果不用赤霉素处理,这个品种长出来的葡萄大小不一,而且常常会出现果实稀疏的情况。经过赤霉素处理,才能得到又大又多、大小均一的葡萄。
那么,新问题来了,赤霉素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对人体有害吗?答案是没有。实际上,包括赤霉素在内的“植物激素”,安全性挺高的,欧美日均有使用,只不过各国在允许使用的品种和使用量各有不同。
“植物激素”的作用很奇妙,用多了会有相反的效果,因此果农不会多用,这叫“自限性”。而且这些植物激素主要是在开花前和刚开花后的一段时间使用,等到收获时,已经几乎检测不到。所以,无籽葡萄涂了避孕药纯属无稽之谈,大家可以放心地吃无籽水果。
其实坊间类似无籽葡萄涂了避孕药这样的谣言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草莓被催熟、西瓜打针、黄鳝喂避孕药等等。这些谣言总是利用大家的恐惧心理,甚至为了煽动转发,还在谣言中突出“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一定要告诉其他人”之类的信息。这就更加诱使大家“好心办坏事”,许多人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而不自知。
每次这样的谣言出现,就会触发大范围传播,除了引起公众恐慌之外,还会让大批的农民、养殖业者受损。所以,每当大家看到类似的信息的时候,请先不要急着转发传播,而是长个心眼,想想,这样的信息是真的吗?是不是谣言?很多时候,是选择火眼金睛、辨明真相,还是为虎作伥、传播谣言,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谣言少一点,我们也能生活得清净一些,那些年年被各种各样谣言伤害的农民、养殖户也能少受些损失,这也算是一件功德,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