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深层次改革创新
2018-10-16汤明海李君良李锦春
汤明海 李君良 李锦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改革走在前列”,“为全国发展探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江苏引领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也为新时代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江苏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跃升。跨越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关口,江苏必须确立“走在全国前列”的更高追求,推动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对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江苏必须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大力度地推动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摆脱资源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轨道,以更高质量的供给体制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健全“三去一降一补”体制机制。把去产能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结合起来,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及去产能相关企业债务。把去库存与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把企业去杠杠与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起来,落实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强化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把降成本与垄断行业改革、简政放权结合起来,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提升人力资本、突破共性技术、改善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补短板力度,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推进工业强基示范工程建设,构建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实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革的政策体系。深化产融合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国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行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坚持厉行法治、改革创新、遵循规律、优化服务、典型示范的原则,着力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健全企业家参与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政策机制,完善政府违约补偿机制,畅通企业投诉和救济渠道,建立政务诚信考核评价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
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手段上,要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是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产业总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创新,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
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国际化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创新对江苏发展的支撑作用。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建設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为取向,着力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
形成更加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成就巨大,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间发展功能不清晰、产业结构趋于同化、城乡收入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等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成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更为有效,跨地区的转移和互助机制逐步成型。
构建江苏新的区域功能格局。以更加广阔的视野,遵循城市发展和市场规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深入推进“1+3”功能区战略实施,突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的传统划分和行政壁垒,使苏南、苏中跨江融合发展,形成更为强大的经济增长核,更好辐射、带动和支撑包括苏北腹地在内的其他区域发展。以加快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沿海城市纵向联动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合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核心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实现双向自由流动。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人地钱挂钩”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在财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
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江苏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40年来,江苏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推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进入新时代,江苏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提升开放层次。
更加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积极融入国家全面开放大局,创新谋划落实“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举措,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引领向西开放文章,高水平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高水平建好用好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平台。推动沿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快南京江北新区长江经济带创新支点建设。
更加聚焦引进高端发展要素。促进利用外资从制造业单兵突进向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并进转变,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从要素成本优势向制度成本优势转变,从注重降低准入前门槛向注重保障准入后公平转变,从綠地投资(创建投资)为主向并购投资拓展,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更加突出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外资项目备案管理改革。深化境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
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触及的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其中,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关键因素,甚至成为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反过来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江苏而言,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是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从而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化氛围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等方面。改善发展软环境,是新时代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着力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各自边界,沿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方向双向发力,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必须在战略和规划的引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同时,通过管好政府“有形之手”,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实行市场准入和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教育等领域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止按照所有制不同类型制定的市场主体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障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
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在产权保护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关键环节着力,加快建立健全产权保护长效体制机制,有力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依法及时惩治侵犯产权的违法犯罪。落实加强企业家创新权益的各项保护措施。
(汤明海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