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备课手记
2018-10-16丁文宏
丁文宏
我备课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管是什么课文,也不管以前教过多少遍,更不管出自什么版本的教材,总是首先在不看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将教材读深读透,结合单元整体要求,仔细揣摩,确定好重难点,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也是指导年轻老师备课的一个屡试不爽的法宝。
第一部分:读深读透文本
一、不看任何资料的主观阅读。
我的阅读教学提倡:“掌握好词好句,读出积累;根据不同文体,读出发现;结合自身经历,读出自我;对比阅读经验,读出疑问。”老师当然要身先士卒,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1.读出积累:
找到重点掌握的词语,如“尴尬”“门槛”“筹备”“晌午”等。这既是常用词语,又是易错词语。
找到重点句子:“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利用大半辈子的精力建造九级高台阶的根本原因。
2.读出发现: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父亲”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这是本文最鲜明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3.读出自我: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为造新屋和高台阶而辛劳一生的人。爱上这篇文章,静下心来,读深读透文本内容,才能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我们的学生因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有必要做些铺垫工作,让孩子们提前采访自己的祖辈小时候的生活状态。
4.读出疑问:
本文是小说还是散文?共有那几种细节描写?
新旧教材中选择《台阶》有什么异同点?
对于原来用习惯了苏教版的语文教师来说,李森祥的《台阶》已教过多遍,说是耳熟能详,一点也不为过。原来被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选编在了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九)——疑为知之始的第3课,前面两课分别是比尔博姆写的叙事散文《送行》,丰子恺的书序《给我的孩子们(节选)》,后面一课是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节选)》。
可见《台阶》放在这个单元,说明这也是一篇散文体小说,既可以当成散文来教,也可以当成小说来教。
虽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本是全新的面孔,然而面对新的教材(从九年下册调整到了七下),新的单元要求,新的学生基础,如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并且卓有成效,就值得教者深入思考,反复推敲了。面对那么多的硕士研究生徒弟,师父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决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李森祥写的《台阶》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关于“小人物”的故事)的第三课(总第11课),属于自读课文(原苏教版九下也是自读课文),在学习了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杨绛的《老王》(也是选自《杨绛散文》)而《台阶》选自李森祥的小说集《台阶》,既然是用一篇小说的名字做小说集的名字,就能推断作家李森祥对《台阶》十分满意,充分说明《台阶》就是其代表作品。
既然《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栽。一般按照小说的相关要素来教:
首先应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第1-5自然段,破题(或称序幕):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的作用和人物的关系。
第6-8自然段,开端:想筑高自家的台阶。这就确定了家庭建设的目标,也是父亲的动力。
第9-15自然段,发展: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16-23自然段,高潮:写造新屋筑高台阶的详细过程。
第24-31自然段,结局:写父亲的心愿实现后,但人老了。
人物形象:父亲勤苦朴实,忠厚善良,他用辛劳的汗水维持家庭生计,而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为此他耗费了全部的力量。
但《台阶》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是能够读懂的。不过,教师应提示一些阅读的策略、关注的角度和注意的事项(也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源,如可供对比阅读的文章),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时重点关注。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它是以叙事散文的笔法写的。所以,既可以把它作为小说来教,也可以把它作为叙事散文来教。按叙事散文来教,要注意记叙散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发生(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
以筑台阶为线索
第1自然段:“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以此贯穿全文。第6自然段:“我们家的台阶低!”呼应开头,推动情节的发展。第18自然段:“接着开始造台阶。”第24自然段:“新台阶砌好了……”
按照叙事散文来教:
时间:多年前,十分漫长(大半辈子),大热天,冬天,好久之后。
地点:家里(社会的缩影)
人物:父亲(主要人物)、母亲(次要人物)、我(線索人物)
第1-8自然段,事情的起因: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的作用和人物的关系。想筑高自家的台阶。这就确定了家庭建设的目标,也是父亲的动力。
第9-23自然段,事情的经过: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和造新屋筑高台阶的详细过程。
第24-31自然段,结局:写父亲的心愿实现后,但人老了。
既然这篇小说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不是那么尖锐,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在这个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去琢磨,否则,只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迷惑不解。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为了不走弯路,我又把以前通读《中国语文人》上下册,概括出来的精髓抽取出以下三点,指导这次备课。
1、心中处处有文本,如鱼得水;眼中时时有学生,事半功倍。
2、方法传授最重要,切莫忽视;欲望培养须加强,懈怠不得。
3、学生活动须充分,抓住内因;课堂积累更丰富,重视素质。
这样自己教育教学才有了明确的方向,为了保证备课质量,我自费订阅了各种语文教学刊物,并将相关课文的文献归类存放,便于查找。在这次备课时,然后参阅相关文献,完善自己的备课设想。
第二部分:进行设计比较
第一种:“一”字式
说一个故事
为何造台阶?怎样造台阶?台阶造好了,父亲怎样了?父亲的细历用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如何概括?
评:这个环节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品一张照片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的大特写照片会拍摄什么内容?你想向世人展示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品一品。给父亲的照片拟一个标题,说明从所拟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评:这个环节设置,实际就是细节描写的展示和分析,教者的匠心独运,可以学生的灵感触发。
教者也可把文中内容凝聚成一首诗,男女生和老师合并朗诵,最后给人一种戛然而止之感。
叫一声叹息
问:这人怎么了?
答: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人的衰老,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无精力和勇力再出发了!
明一个选择
如果是你,在同样的处境下,你会选择造一栋新屋吗?为什么?请想一想,说一说。
简评:品照片和诵诗歌的环节,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使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种:“平稳”式
一、整体感知
二、合作探究
1.说台阶——人物评论组
2.品台阶——语言赏析组
3.画台阶——板书设计组
三、拓展延展
四、课堂小结
评:这种设计能抓住重点,通过生动描写体现人物精神;体现育人功能,给梦想成功一个台阶。
《台阶》备课,还可以参考如下文献:
1.“生本”式
《〈台阶〉导学创意》(杨宏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07期);
(1)活用语言 激情入题
(2)提契梗概 感知形象
(3)探究细节 感悟形象
(4)妙辞换题 提炼意旨
(5)回归生活 感恩父爱
2.“请读”式
《〈台阶〉导学创意》(徐国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05期);
请你诵读——小步轻迈悟情感
请你跳读——把握故事情节
请你品读——分析父亲形象
……
这种设计以不同读法为基础,引导学生体悟情感,掌握情节,品味形象。
3.“感受”式
《说说〈台阶〉的教学》(余映潮《语文世界》2012年第5期)。
(1)概括故事,感受文思
(2)分析层次,感受文思
(3)观察结构,感受文思
(4)品评人物,感受文思
(5)揣摩手法,感受文思
(6)品析语序,感受文思
这种设计,可引导学生赏析结构、选材、手法、语言、情感之美。
还可以参考:
4.《〈台阶〉回归文本教学设计》(徐树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8);
5.《浅谈〈台阶〉的主题》(张圣春《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5期);
6.《为孩子播下思索的种子〈台阶〉教学片断实录》(李爱梅《中学语文》2011年01期)。
第三部分:确定个性方案
备课既要心中有文本,还要眼中有学生,如果不是顶尖的学生,就要靠船下篙。
本单元后面的写作要求就是“抓住细节”,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刻画,用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台阶》这篇小说中,细节描写尤其突出——写人栩栩如生,写景如临其境。对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品味细节描写,实现读写结合。”至于其他问题,可以在质疑时一并解决。
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当然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事与愿违。要想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考虑单元的整体安排。
我们在备课时发现,《台阶》中的“父亲”不同于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没有名字、平凡普通、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格、迷信无知,淳朴善良、关心爱护、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关心孩子”的阿长这一保姆形象。也不同于杨绛笔下“善良、乐于助人、老实厚道,无私、讲义气、知恩图报”的老王形象。更不同于鲁迅筆下由少年英雄沦落为中年木偶的闰土,也不同于老舍笔下由青年壮汉演变为行尸走肉的贫民骆驼祥子;而是一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江浙一带农村的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作者李森祥在小说中通过一系列动人逼真的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惊人的劳动强度和顽强的工作耐力。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按四个小组结合本课后面的“阅读提示”和本单元“抓住细节”的写作要求,分别就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等,到文中找到依据,并品析它们的作用。有余量的同学可以作全面评析,有疑问也可写下来,以便上课讨论。
第四部分:选择精彩片断
“课堂导读,揣摩细节”课堂实录
师:父爱就像那涓涓细流,不停地向前昼夜流淌;父爱就像那和煦的阳光,无私地洒向我们的心房;父爱就像那九级台阶,在我们心中至高无尚。《台阶》这篇小说通过各种细节描写对父爱作了具体入微的诠释。“父亲”的肖像有哪些细节刻画呢?告诉我们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举例说明。
生1:第19自然段后面:“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很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这是父亲在清早踏黄泥修台阶的肖像细节描写。“浮”和“挑”两个动作细节,生动形象地传“神”状“态”,借助景物衬托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鲜明地勾勒出一位朴实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师:头发上灵动的露珠衬托出“父亲”勤劳朴实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生2:原来(在第2自然段中),“父亲”是一个能一口气从山上背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农民,最后(第30自然段后面)只能呆坐在新砌的台阶上,“他那颗很倔强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有动,那极端的头发,似刚收割过的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呆”的神态和“埋”的动作,蕴含着一种无奈的伤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艰辛创业的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部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有一种同情与悲悯之情在我们心中升腾。
师:埋下的头颅写出了“父亲”无尽的伤感。以上两个同学所举例子,都是通过外貌细节勾勒出“父亲”一样的农民的勤劳朴实和饱经风霜。还有没有神态细节描写,或者说是表情细节刻画呢?
生3:第13自然段后面:“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父亲常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从这一神态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忠厚老实的父亲,内心世界波澜迭起,他的眼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对人家高台阶的羡慕与渴望,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筑一个高台阶的无限向往、执着追求和美好憧憬。造出的新台阶一定像人家一样气派,叫人刮目相看,羡慕不已。
师:“专注的目光”这一神态细节写出了“父亲”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明父亲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第一组的同学与我们分享了肖像细节描写的作用,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与我们分享一下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好吗?
生1:第19自然段后面:“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回来,把柴靠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面对艰难的生活,父亲意志顽强,坚韧不拔。
师:堆破草鞋的细节写出了“父亲”意志的坚韧与顽强。说明他是一个连冬天农闲时都不休息的人。
生2:第26自然段后面:“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憋住了”是强忍住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新台阶备加呵护,这在“忽然醒悟”中也得到体现。因为这新台阶是父亲勤勞一生的见证。
师:憋住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对新台阶的百般呵护。第二组同学跟大家分享了动作细节作用,反映了“父亲”的不畏艰辛和勤劳厚道的特点。
常言道:“征于色,发于声。”下面欢迎第三小组的代表跟我们分享他们在语言细节描写方面的阅读感受。
生1:第6自然段:“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言为心声,因为台阶高,就意味着屋子的主人地位高,所以父亲花了毕生的精力将家门口的台阶从三级筑到九级。筑高台阶,提高自己的地位,就是“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
师:低沉的语言中既有“父亲”的无奈,也有“父亲”的期盼与理想,期盼着早日改变这种现状。说明父亲是一个不甘落后,有生活目标的人。
生2:第28自然段中间: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句语言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父亲的内心世界,新的台阶造好了,“父亲”实际上已经衰老,但他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反而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力气的。
师:这一反问句中既有父亲的粗暴,更有“父亲”内心感伤与不甘。说明父亲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
最后请第四组的同学代表跟大家分享心理细节描写的妙用。
生1:第5自然段末尾:“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平时忙于干活,脚里嵌着泥土和沙子已经习以为常了,犹如走路脚踏实地一样放心,洗干净了,反而觉得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师:洗净脚后的轻飘的感觉写出了“父亲”改变日常生活的习惯后的极度不适应。
生2:第21自然段:造台阶放大鞭炮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这一心理细节容量非常大:你这么穷的人也能造高台阶,既有怀疑之心,也有惊讶之情。但自己心里知道,即使台阶再高,自己的地位仍然很低,所以该高兴时却高兴不起来,只能“露出尴尬的笑”。
师:尴尬的心理状态是“父亲”思想情绪复杂的外在体现。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尴尬”这两个字的写法,左下方不能看成“九”噢!
生3:第27自然段:明明吃过饭了,父亲却回答人家“没吃过”;“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挪到最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错误的回答,表现父亲心不在焉,“不自在”表明父亲的内心矛盾,这一矛盾心理更写出了想改变社会地位与面对生活现实的激烈冲突。
师:错误的回答写出了“父亲”当时反映的迟钝,矛盾的心理表现当时无法平静的心潮。所有心理细节渗透出“父亲”想改变社会地位又毫无自信的复杂情感。
《台阶》这篇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记叙父亲终年辛苦,寸积铢累,终于造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勤劳善良、开始觉醒的农民形象,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不甘落后、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是“父亲”从凄楚、辛酸中走出来的父辈形象,因此他的一生伴着令人心酸的哀愁,他的成功也是苦恼人的微笑。
“学以致用,交流分享”教学片断
既然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有这么多的好处,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细节描写方法,写一段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我们等一会交流。
生1:我终于忍不住了,问徐老师:“那您为什么要把鸡腿都留给小妹妹呢?”老师想了一会儿说:“因为她最爱吃鸡腿了,可是我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给她做鸡腿,总感觉有些对不起她呢。”“哦。”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对啊!母爱是伟大的。天下母亲都是一样,她们为了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徐老师小心翼翼地拿着鸡腿,一只手托着盒底,另一只手拎着装着盒子的袋子,生怕袋子一不小心滑落了。我静静地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突然心颤抖了一下,回忆起了一些往事:对啊!其实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我的眼泪在眼眶上打滚,假如稍微眨一下,泪珠就会从眼框里滚出来。
师:这篇短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细节刻画,写出了教师工作的繁忙、母爱的伟大和我的感恩之情,让读者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生2:刚练习笔画的时候,我全神贯注地握好笔,目不转睛地盯着字帖,一横一竖的十字要讲究对称,写一撇时,开头一顿笔,先粗后细,再向左下方撇去,这一撇也正体现了中国汉字的豪迈姿态,一捺要写得稳健有力,这都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师:这一段动作细节,具体详尽地写出了自己练习软笔书法的过程,字里行间写出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重视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的赞颂之情。
生3:我立即摆好了棋子,还是用以五年前惯用的伎俩——当头炮,老爸来了个马来罩。我想了想,决定来个雕虫小技,将象往左一飞,但老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将炮一放,放在两兵之间,我急中生智,跳了一个横马,他老人家调来了一个车。我心想:是我失算了,我本以为他会把炮退回“家”中,谁知他不但没有被套进去,反而还将我的计策识破了。生姜还是老的辣呦!
师:动作细节和心理细节描写,写出了这对父子下棋时斗智斗勇的过程,用强有力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
生4:我的内心愧疚不已,不敢抬头去面对她那恐怖的眼神,因为是我把她拖回教室,陪我拿东西,是我害了她迟到被罚站的,那目光就像一道死亡射线,让恐惧包围我。我想弥补对她的愧疚,可是没有这个勇气,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屑与讨厌的情感。那时,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是多么的难受啊,简直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
师:这段心理细节,写出自己害得同学被老师罚站的愧疚与难受之情。
生5:记得七年前的暑假,妈妈带我出去逛街,无意间看到了一个舞蹈培训班。我的视线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透过那窗子往里面张望,只见舞蹈老师站在最前面教大家动作,同学们也都很认真地盯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一丝不苟地学习,恨不得一節课就能学会一段舞蹈,老师那一个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呆呆地在那站了好久,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心领神会地给我报了名,还告诉我第二天就能梦想成真的去跳舞了,我激动得心花怒放。
师:这段神态和心理细节描写,让自己对学习舞蹈的渴望之情跃然纸上,为后文奠定了喜爱的感情基调。
生6:一旦决定开始写了,我笔下的字就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真是下笔有如神助啊!越写到后面,我心里便越平静,就跟平常写作文一样,俨然与世隔绝。写好了作文,我又从头至尾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自信满满地将作文交给了监考老师,踏着轻松的步伐,提前走出考场,走向了新的征程。
师: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写出参加作文竞赛的如鱼得水和必胜信念。
第五部分:写好教学反思
《台阶》这篇小说,在特定的背景下,以造台阶为行文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作了细腻传神的细节刻画,让父亲倔强要强,老实厚道,坚韧不拔,勤劳谦卑,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引起我们这些读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本课回归文本的导学训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前的导读要求让学生有了抓手,学生能够像学习数学一样,轻而易举地按照自己明确的任务去精读课文,做好批注,少数自觉性不强的同学也能临时抱佛脚,作了仓促的准备。为上课引读中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再像以前一样,觉得学习语文总是“斗大馒头——无处下口”,改变了“完成语文作业,总是放到最后”的尴尬局面。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老师是课堂丰富活动的精心策化与智慧组织者,要有“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的过人胆识和巨大勇气。因此阅读文本要有自己的深切感受,另外,阅读面要广,平时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才能博采众长,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如果只能在课前匆忙下载资料,不顾学生实际地忙于应付,课堂效率当然会大打折扣。
展示交流是学生精彩的生成,成功的体验。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读的能力与水平;学有余量的同学能全面掌握、大胆质疑,体现了学生阅读认真、思考深入的程度,又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师生和生生间对答如流的无障碍互动,体现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显著提高。这说明学生既较全面地掌握了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又深度品赏了《台阶》中细节描写的强大魅力和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学以致用”的写作片断是学生听课效果的最好检验,因为在此之前,老师应该分项讲过各种细节描写,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次归纳与综合,复习与巩固。学生通过温故而知新,学起来就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更为下面“抓住细节”,写好大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自读引导课,节奏快,容量大,速度较慢的同学可能课堂还不能按时完成,需要课后进一步完善。
老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这样回归文本、还权于生的读写结合的训练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前后相互照应,单元整体思考。可谓一举多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写作良好效果,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