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来改去话情节

2018-10-16徐昌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家猫老母鸡改动

徐昌才

教学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牲畜林》,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了小说以后,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情节或场景是哪一个,请挑出来与大家分享。有同学谈到了小说的结局,德国鬼子与野猫厮打,滚下山崖,同归于尽,村人误以为是农民朱阿打死了德国鬼子,奉朱阿为英雄。这个情节上的误会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

我就势提问,如果将野猫改为家猫,可不可以,为什么?同学讨论,获得共识:不可以。野猫和家猫的最大区别在于性情和性质。从性情上说,家猫温驯,伶俐乖巧,讨人喜爱;野猫凶狠,野性十足,令人恐惧。从性质上说,家猫陪伴人们,看家护院,是人们的朋友,野猫捕食家禽,行凶作恶,是人类的敌人。德国鬼子是侵略山村的大坏蛋,小说结尾安排坏人和坏猫同归于尽,大快人心,鼓舞士气,增强喜剧色彩,渲染欢乐气氛,巧妙地烘托出人们反抗法西斯分子的精神面貌。要是改为家猫,则让人感到痛心、惋惜,村人本来生活就十分贫穷、困难,拥有的牲畜或家产不多,现在连一只猫都丢失了,岂不让人沮丧、失望?作品中多次描写了朱阿瞄准德国鬼子,准备射击的时候,总是跳出一两个人来,及时阻止了朱阿的行动,他们祈求朱阿不要开枪,以免打死自己唯一的牲畜。由此情节不难看出,家猫也是人们的家产,可怜的一点家产。要是死了,丢了,令人痛心。作品的结局也就带上了悲剧色彩,显然不符合喜剧的性质。

要是将结局作这样的改动:朱阿依托掩体,瞄准德国鬼子,一枪打中了德国鬼子的胸膛,让他当场毙命。同时,德国鬼子手中的那只老母鸡突然受惊,一下子挣脱,飞跑了。村里人认为朱阿立下了功勋,尊崇他为大英雄。如此改动,可不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如此改动,朱阿成为英雄,是理所当然,作品结局也就没有巧合情节,没有喜剧色彩,不会引人发笑。原小说写朱阿被奉为英雄,纯属巧合、误会,人们以为朱阿打死了德国鬼子,立了大功,尊崇他为英雄,“(他)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实际上,德国鬼子是与野猫厮打,滚下山崖,同归于尽,并不是死于朱阿之手。原小说情节很有意思,显得荒唐而有趣,增强了作品戏剧性。再说,这个改动的情节设计也与前面的描写不太吻合。前面五次瞄准,朱阿都不敢射击,一是因为双手颤抖,二是因为内心害怕,这一次却是开枪射击,竟然打死了德国鬼子,前后矛盾。当然,有同学可能会认为,这次射击,朱阿的双手不再颤抖,因为他用石块堆砌了一个掩体,一来保护自己,二来固定猎枪,这样朱阿就不用担心射击的时候双手颤抖这个情况了。这样理解,当然有一定道理。不过,这种理解还是太坐实,没有喜剧效果。这样设计,让朱阿克服了双手发抖的毛病,不好,戏剧性不强。原小说的情节是,即便依托掩体,朱阿还是瞄不准,还是不能打中德国鬼子,竟然一连四枪都打在那只可怜的老母鸡上,何等拙劣,又是何等可笑。喜剧效果非常强烈。

另外,改动的情节写母鸡受惊飞跑了,这个或许真实,但是一点不好笑。原小说写朱阿连开四枪,第一枪打掉了一只鸡尾巴,第二枪打掉了一只鸡翅膀,第三枪打掉了全身鸡毛,第四枪打掉了鸡的身子,德国鬼子手中只剩下一只鸡头。如此四枪,渲染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让读者感觉很享受,享受朱阿拙劣的枪法带给人们的快乐,享受德国鬼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担惊受怕所表现出来的狼狈不堪,享受那只又瘦又老的母鸡的可怜与可笑。要是一枪打死或是一枪打飞,均没有这种搞笑、有趣的效果。如此情节多少有点类似鲁提辖三拳打死恶人镇关西的情境。

或者,将小说情节高潮部分做这样的改动:朱阿依托掩体瞄准,连开四枪,枪枪打在那只老母鸡身上,德国鬼子大为惊讶,情急之下,扔下老母鸡,转身逃跑了。村里人因为朱阿赶跑了侵略者,崇奉他为大英雄。如此改动,好不好,为什么?当然不好,虽然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这种胜利不彻底,毕竟还没有消灭侵略者。而且,和原小说情节相比,原小说安排德国鬼子死去,死得很惨,死得彻底,大快人心;改动的情节却没有这种效果,没有这种搞笑的意味。作家的意图就是要置敌于死地,干净、彻底、利落,大快人心。改动情节够不上这种意图。

小说结尾写道:“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那买了一窝小鸡仔。”可否去掉文段最后一个句子?为什么?

不可以,这个补给多少可以安慰可怜的吉鲁米娜受伤的心,让老太太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到了没有损失的程度。这就意味着正义的人们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而没有任何损失,没有流一滴血,没有损失一个小动物,没有毁坏一栋房屋。胜利真是来得太容易,太彻底了。想起这个结局,就让人激动、兴奋、快乐。要是去掉了这句话,于情节而言,缺少了与前面呼应的内容。前面写这只老母鸡被打死了,老太太非常伤心,以后怎么办呢?令人担心,这只老母鸡可是老太太唯一的家产啊。没有最后一句话,作品还是留下一些不快、不幸与遗憾。于主题而言,去掉最后一句话,暗示老太太失去了唯一的家产,以后日子更加艰难,村人难以接受,读者不愿意看到,作品的尾巴蒙上了一层悲哀、忧伤的色彩,与全篇搞笑、欢快的气氛不统一。

或者将结尾最后一句话改为“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只大公鸡。”可不可以,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言之有理即可。一说可以,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足够补偿老太太的损失,给老人家带来好心情,增添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给读者带来快乐。一说不可以。和原小说相比,补偿老太太一窝鸡仔,预示老太太的未来生活是兴旺发达,越来越好。先是一窝鸡仔,假以时日,鸡又有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未来发达无边啊。这个结果使人激动,让人期待。要是一只公鸡,不能预示生儿育女,兴旺发达。死了就没了,没有给人留下盼头。

从小说整体来看,农民朱阿追逐德国鬼子,德国鬼子追击牲畜,许多牲畜纷纷出场,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林子里面显得热闹非凡,犹如交易市场一样。德国鬼子追逐的牲畜依次是:花大姐、小猪、小羊、火鸡、家兔、母鸡。要是将德国鬼子追逐的动物的排列顺序反过来安排,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正义的一边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一个是死去一只鸡,一个是死去一头母牛,一个价值小,一个价值大,原小说是按照价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表明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付出了最小的代价。要是死掉一只母牛,代价较大,损失较大,朱阿承受不起,甚至村人也不容易赔付他,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我们笑不起来。而死掉一只又老又丑的母鸡,代价最小,损失最小,引发人们的笑声,满足人们的心愿。这是最合适的结局。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 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善良的心愿,也渲染出反法西斯力量身上的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

从情节结构来看,要是将小说情节作如此改动,删除小说写道的德国鬼子追逐小猪、小羊、小兔之类的情节,直接由花大姐过渡到火鸡、家兔、母鸡,如何?不可以,要是删除了情节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些牲畜登台亮相表演自己的内容,小说情节内容就会变得简单而集中,当然也能够表现反法西斯战争的喜剧色彩,但是,少了巧合和意外,少了热闹和欢快,少了许多动物亮相的机会,也就大大减少了我们阅读小说的乐趣。原小说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现相似的情节,一方面是增加各种动物和人物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带给我们更多的趣味和快乐,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效果,让我们读者在从容阅读之中感受到反法西斯战争的快乐和轻松。要是删除了很多类似情节,内容变得简单,气氛变得淡薄,主题也难以表现突出。好比《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情节,要是凭借鲁提辖的功夫和力量,一拳就可以置敌于死地,简单痛快,但是作家却是安排了三拳,一拳比一拳位置不同,一拳比一拳厲害,第三拳打死镇关西。唯有三拳,才能让我们看到恶人的痛苦、狼狈、难堪,才能让我们发泄心头之恨,才能让我们感到畅快,要是一拳打死了,我们就会感到失却了一些什么。其实,《牲畜林》中的多次追逐不同的动物,《水浒传》中的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均是作家故意使用大致相似的情节,延缓情节的进展,充分展示人物的活动,刻意营造更多风趣搞笑的喜剧效果,最后以我们所乐意看到的结果收场。这是典型的“延迟”的构思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猜你喜欢

家猫老母鸡改动
中药肾茶对家猫夏季饮水和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
家猫为何只爱对人喵喵叫?
只差一声惊雷
南京地区家猫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观察母鸡下蛋
倒霉的老母鸡
鸵鸟
咪咪(节选)
天大的误会
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