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名著阅读,怎一个推荐了得
2018-10-16蒋玲
蒋玲
2016年秋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的重要创新之处是构建了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课程结构,旨在连通课内和课外,走向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构建内在的阅读能力体系。而课外阅读,着重体现在名著阅读上面。温儒敏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但是,从教学实践的普遍情况来看,“名著阅读”效果不容乐观,无论从观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要做。
一、部编教材名著导读的设置和编排
人教版教材与部编教材每学期都会推荐、介绍几本经典名著,但具体篇目和内容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先看看两者的具体阅读篇目,如下图:
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推荐的名著篇目有所减少,其实不然,部编教材中每篇名著导读材料之后还附有“自主阅读推荐”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安排名著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从部编教材名著篇目的选择上,我们能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一个明显意图:希望学生的阅读不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而是在阅读课文之后能够进行不同类型的作品向整本书的阅读延伸。初中三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读文学作品也读科普作品,既读小说又读纪实作品。
二、课外名著阅读,推荐同时更要注重跟踪全程的具体指导
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笔者以为,名著阅读不能听任学生自由阅读,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推荐,更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要跟踪整个阅读过程,即读前要指导,读时要指导,读后也不能放手。
一般来说,名著阅读的指导要关注“三导”,即督导、引导、指导。注重过程督导又要重视兴趣引导,还要讲究方法指导。这样才能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基于这种情况,阅读过程可作如下安排:假期自由读,开学后逐章推进读,期中前专题读。
下面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名著阅读过程的具体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以下简称《红》)是八上阅读书目,该书是经典的纪实作品。没有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上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孩子们觉得该书不好看,看不懂。这就涉及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问题。
整个过程中,我们作的指导主要内容如下:
(一)读前指导——激发兴趣,指点方法,引导学生逐步走上阅读之路
1.精心制作微课,引发阅读欲望。温儒敏在《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做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一文中指出:从语文教育规律来看,读书兴趣、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高明,也更加重要……改变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状况,千方百计把读书兴趣的培养放在头等位置。只要把读书兴趣培养起来了,有了读书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找书来读。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了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假期中,我把《红》的阅读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随时可点播学习。
2.播放相关视频,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学生一开始读《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我们发现今年6月份,中央四套《国家记忆》栏目刚刚推出一期《毛泽东与斯诺》节目,20分钟时间详细介绍了《红》成书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这一视频,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成书过程有了感性的认识,消除了与作品的隔膜感,拉近了与作品内容的距离。
3.讲述相关故事,形成新的阅读期待。假期中,学生对文本进行了粗略阅读,但是是浅层次的,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可做这样的引导:《红》一问世便引起了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连续再版7次,销售10万册以上。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为什么那么受欢迎?你还记得哪些情节?学生在讨论这些問题中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于是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4.教会阅读序言,了解作品相关情况。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阅读作品应先从序言开始,但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红》一书有两篇序言,一篇是胡愈之的《中文重译本序》,一篇是作者自己写的《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这两篇序言在内容上有重合的地方,也各有侧重点。《中文重译本序》侧重于作者斯诺生平介绍,而《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侧重于成书的过程。课上引导学生关注两篇序言:在中国,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虽然40多年前他就在瑞士一个村庄里与世长辞了,但是直到今天,提起他来,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中美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跳读《中文重译本序》,为同学们讲述斯诺一生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5.将目录问题化,便于学生快速走上作品阅读的通道。和学生一起打开书本的目录,拿起笔圈出目录中写红军领袖人物的篇章,并想一想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录这次西行见闻的。
(二)读时指导——监督阅读进度,做好读书卡片或笔记,促使阅读有真正的收获
1.填写读书进度表。老师光布置了阅读,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学生的阅读,或浮光掠影或虎头蛇尾,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进度表,每周随机抽查一次独立阅读者的读书进度表,以便及时了解、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答。
(表1)读书进度表
2.做好读书卡片。从子目录中摘录出关于红军的章节,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做读书卡片:
要求:速读,梳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写在读书卡片上)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在书上批注: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了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卡
要求: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即作者的思想倾向性。不妨在书上圈画批注作者记录事实过程中穿插的分析和评论,想一想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态度。阅读纪实作品,善于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3.举行“长征”专题阅读。要求: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牺牲人数、重要事件,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
4.做好摘抄笔记。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
(三)读后指导——以形式不一的各类活动消化吸收,再延伸阅读,使课外阅读形成自觉的行为。
一本书看完了,其实并非就此结束了,而是需要进一步消化吸收,如果用不同形式的各类活动,让学生有途径把所读所想得以呈现,会有更好效果。读了《红》后,我们作了一些活动,具体如下:
1.用摘要的方式,以埃德加·斯诺的口吻,进行“新闻联播”式的报道。为了使学生清楚地明白,教师可事先作示范。
第一篇:探尋红色中国
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6月报道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记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报道
剩余部分分小组接力,每个小组分一个篇章。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撰写读书报告;挑选优秀者制作PPT,举行读书报告交流会。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特立、徐海东、红小鬼)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生与家庭
童年经历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长征精神的内涵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专题四:陕北苏维埃政权
专题五:西安事变
专题六:中国发生红色革命的原因。
3.拟一份名著阅读后的试卷。阅读本书后,留这样一个作业给学生:请你以《红》为内容,出一份阅读试题。出题的过程也是复习巩固的过程,是主动获取知识和温习的过程。
4.再推荐同主题或同体裁的课外阅读篇目。在有关活动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王树增的《长征》、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巩固纪实作品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总之,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更要在阅读的方法、阅读策略上帮助学生自我提升,还要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走进名著,享受名著阅读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年第5期.
[2]温儒敏.倡导名著阅读,还须讲究方法.创新人才教育.2015年3月第一期.
[3]徐玉根.初中名著阅读课程化的思考与实践.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1.2
[4]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战”.语文教学通讯.2008.0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