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翻译归化与异化的融合与互补

2018-10-16孙疆卫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互补归化异化

【摘要】本文从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两个视角出发,对许渊冲与理雅各《诗经》的两个英文全译本进行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对比研究,解释在词汇、句法及文化层面下,两位译者如何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策略,剖析使用两种策略后译文的优缺点。

【关键词】归化;异化;《诗经》;融合;互补

【作者简介】孙疆卫(1981- ),男,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翻译学、商务英语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硕士启动资金“从中国传统美学整体观看古诗词翻译中的主语隐匿”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FS-2016-05).

一、研究理论基础

1.归化与异化的起源。劳伦斯·韦努蒂在讨论译者的“隐身”时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主要关注对译本的选择及翻译方法。而在1813年,施奈尔马赫便提出了译文与译文的理解之间具有无法割舍的关系,这演绎出两种翻译策略:让读者靠近作者,或让作者靠近读者。他认为译者为了给读者带来同源语言作品同样的感受,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通过源文本的语言与内容来让读者们熟悉源语言的文化。

2.归化的概念。劳伦斯·韦努蒂指出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它减少了外文文本中所包含的民族优越感,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理念,让读者有回到家中的感觉。他认为归化在英美翻译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是西方译者经常采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它要求翻译时应浅显、流利、隐匿,以此减少译文中的异域因素。

鉴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汉英翻译时,所谓的归化的翻译就是译者需要将汉语原文中语义、形式及文化层面上的中国特色转化为目标语英语中相对应层面的内容,以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容易的理解原文。

3.异化的概念。根据劳伦斯·韦努蒂,异化这种翻译策略通过扰乱目标语中所盛行的文化符码,来表明异域文本的独特性,将优势文化价值观强加于译本中。韦努蒂认为这种翻译方法在目标语中一定会错误百出,偏离本族语的标准,让读者产生一种异域感觉,而译者本身会感觉在使用一种非本族语的标准在翻译外族文体,或在使用一种边缘的话语在翻译。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汉英翻译时,异化的翻译便是译者尽量保持汉语中的语言与文化特色,并将其直接转化到英语译本中,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直接体验到来自汉语的异域风情。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两个层面

劳伦斯·韦努蒂在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 “翻译就是将一种外文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强制地替换为目标语言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他还指出:“异化翻译是一种通过减少本民族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压力进而来表达外文文本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它让读者直接接触异域文本。”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从词汇、句法及文化层面对许渊冲与理雅各的两个英译本的《诗经》进行对比研究,旨在研究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归化与异化问题,并探索出处理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权宜之计。通过对译本的对比与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更注重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2.为什么说归化与异化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是融合与互补的?3.如何将归化与异化翻译运用到实践中?

本研究主要使用对比研究与实例分析的方法。

四、《诗经》的归化翻译研究

1.词汇层面。

例1

小雅·采薇 (选段)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A Homesick Warrior (Selections)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許渊冲 2012

这两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经典的句子,作者想要通过叠词“依依”表达离别时的伤感,“霏霏”表达时间的流逝。此外,当两个叠词被读出时,能感受到一种节奏感,这也是《诗经》的特色之一。通过以上译本,我们可以看出译者许渊冲通过使用拟人的方法——将“依依”翻译为“shed tear”,离别之情立即在读者心中油然而升,使用“bend the bough” 形象地表达了戍边战士艰辛的生活。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原诗中叠词的形式及其传达出的韵味表达出来,而直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翻译,使读者能够形象地了解原诗所表达的大体意思,这种抹去了原文汉语中词语所映射的特殊意义,而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英语的表达方式,很典型作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其缺点是没有将原文的叠词形式及由此产生的音美表达出来。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采用归化的策略翻译词汇时,可以很好的表达出词汇本身的涵义,但词汇原本的形式会得到一定程度或完全的破坏。这种策略成为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诗经》诗名时的一个主要的手段,其例如下:

例2

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葛覃 Home-going of the Bride

采蘩 The Sacrifice

何彼禯矣 The princess Wedding

许渊冲 2012

众所周知,“关雎”是《诗经》里的第一首诗。讲得的是一个小伙子追求少女的故事。此诗始于描述一对斑鸠彼此呜叫,暗指小伙子对少女的倾心,然后随着小伙子对少女的思念不断加深,他已经到达了夜不能寐的地步了。小伙子的爱最终被少女接受,他十分的开心,吹着笛子、敲着鼓取悦少女。很明显,许渊冲将诗名翻译为 “Cooing and Wooing” 而不是“ turtledoves”或者其它,用意便在于让读者立即抓住此诗的中心思想,以此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同样地,将“葛覃”翻译为“Home-going of the Bride”而不是“vines” 或 “dolichos”也是出于直截了当地表明此诗的中心思想,让读者立即明白此诗的内涵。“采蘩” 和 “何彼禯矣” 分别被翻译为“The Sacrifice” 和“The Sacrifice and The Princesss Wedding”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告诉读者前者是一个关于祭祀的故事,后者是一个关于公主婚礼的故事。这种没有将原文通过直译的方法直接译出,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形式,例如采用汉语拼音的方法,而是采用一个词或短语的翻译方法,直截了当地点明诗的主题,减少了汉语题目中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而凸显了英语更加具体的特点,很显然,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总而言之,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但却破坏了原文的文体特色。以上仅在词汇层面对《诗经》的归化翻译进行了讨论,那么句法层面又将会是什么情况呢?

2.句法层面。

例 3

召南·何彼禯矣 (选段)

何彼禯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The Princess Wedding (Selections)

Luxuriant in spring

As plum flowers oer water,

How we revere the string

Of cabs for the kings daughter!

许渊冲2012

以上是许渊冲翻译的“何彼禯矣”的前两节,描述了一个贵族的女儿出嫁时车服及随行人员的奢华与豪华。原作的第一节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作者意在借唐棣之花引人联想到出嫁场面的奢华。使用“曷不肃雍”来指示一大群旁观者注视着出嫁队伍的经过并大加赞赏、羡慕不已。作者通过对出嫁场面的直接描写,间接地暗示了本诗将要描写的是一场贵族婚礼,故事情节逐渐被作者带出。从句法层面来看,原诗以反问起头,以回答结尾,这种问答式的结构无形中深深地透露出當地的民俗风情。然而,译本却使用了陈述句,随后是一个感叹句,很明显,原作中的语言风格及句法结构不复存在。英语读者会以为这就是原作的本来形式,此外原作中特别的“托物起兴”的手法也很难被读者感受到。

3.文化层面。

例4

邶风·新台 (选段)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The New Tower (selections)

A net for fish is set;

A toad is caught instead.

The flower of youth shell get,

Not a hunchback to wed.

许渊冲 2012

Sin-tae (selections)

It was fish net that was set,

And a goose has fallen into it.

A pleasant, genial mate she sought,

And she has got this hunchback.

里雅各 2011

这首讽刺诗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被迫嫁给荒淫年老的卫宣公的故事。作者想通过将卫宣公比作一只癞蛤蟆讽刺他的放荡与淫逸。诗中的这两节,作者意在指出少女想要找到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意中人,最终却嫁给了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癞蛤蟆是丑陋的代名词,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其中,“瘌蛤蟆”暗指又丑陋又矮小,而“天鹅”却是美丽与纯洁的化身。在许渊冲的译本中,“瘌蛤蟆” (toad)被直接使用,表明少女最终嫁给了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而不是翩翩少年,然而,在第二节中,译本却使用了 “hunchback”(驼背)这个词,尽管原文里是 “戚施”(癞蛤蟆的别名),很明显译者出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为了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故将“戚施”归化译为“hunchback”, 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比喻转化为西方文化中被人们所熟悉的形象,以帮助西方读者迅速理解此诗的内容。而作者之后在整个译本中都使用了“hunchback”而不是“toed”,会让读者们以为原诗即是如此,原诗中用“瘌蛤蟆”比喻卫宣公的讽刺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样的,里雅各将“鸿”(瘌蛤蟆)翻译为“鹅”(goose),很明显他将中国文化中的“瘌蛤蟆”丑陋、矮小的形象归化为西方文化中的“鹅”的形象,在西方文化中,“鹅”用来比喻丑陋的形态,例如“All somebodys geese are swans”

(言过其实),用“goose”与“swan”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如,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很明显“goose” 营造出一种被人鄙视的形象,甚至都落到了被人屠杀的境地;再譬如“As silly as a goose”,这就更形象了,西方文化中“goose”的形象完全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大笨蛋”。总之,译者译为“goose”很明显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然而原诗及原诗所展现的讽刺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被破坏。

综上所述,在词汇、句法及文化层面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到原文的思想与内容,然而原文的艺术形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会被破坏。

五、《诗经》的异化翻译研究

1.词汇层面。

例 5

关雎 Kwan tese

葛覃 koh tan

采蘩 Tsae fan

何彼禯矣 Ho pe nunge

里雅各 2011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与许渊冲不同,里雅各通过自己本人对汉字的发音声调创造出这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做为译文,基本上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其产生的效果是:完全抛弃了英语单词,而保留了原诗汉语的语音特色,从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汉语原文的异域性,而译者本身会感觉在使用一种非本族语的标准在翻译外族文本,或在使用一种边缘的话语在进行翻译。很典型,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们可以迅速意识到这是来自异域的文本,许多的读者也许会立即放弃继续阅读,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些异域符合传递了什么信息。

2.句法层面。

例6

周南· 关雎 (选段)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Kwan tseu (selections)

Here long, there short, is the duckweed;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 we gather it.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young lady:-

With lutes, small and large, let us give her friendly welcome.

里雅各 2011

這是《关雎》中的前四句,第一句形容水草长得参差不齐,有高有矮,第二句描述采摘的动作。这两句作者使用了“兴”与“比”的修辞手法,意欲通过与主题完全不相关的内容“荇菜”来比喻窈窕淑女,借采摘荇菜来表示年青男女将在秋天订婚。其中,“左右”表明,男孩为了迎得少女之心,费了很大的周折,作者将人们辛勤劳动采摘荇菜这一过程比做男孩追求女孩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又有收获之快乐。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最大努力翻译出原文中所隐藏的这种含义,换言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义,又要翻译出字面之下的含义即深层含义。我们可以看到,里雅各按照原文的顺序进行了翻译,保持了原文中的意像,很明显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优点在于原文的字面形式及意义很好地被表达,但原文的深层含义没有被表达,西方读者会问,作者到底想要在这里说什么?“duckweed” 与“young lady”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此,在句法结构层面的异化翻译,在某种程度上,会给读者造成某种“奇怪”的感觉,读者很难从译本中理解到原文的真实含义。

六、结语

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语言形式方面的归化翻译可较好的传达原文的中心思想,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然而原文的形式会受到破坏。文化层面的归化翻译,会给西方读者带来“熟悉感”,便于读者接受,然而原文中所含有的中国文化以及作者的意图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破坏。相反,语言形式方面的异化翻译可以较好地传递语言形式以及原作意境,并且有利于汉语更好的根值到英语语言中,增加汉语的传播与普及性,但会让西方读者产生“异域”与“奇怪”之感,从而失去更多的读者。文化层面的异化翻译,可以较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彼此相铺相成,融合与互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字与句法结构的翻译,我们应该尽量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涉及文化层面的内容,应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28.

[2]陈子展.国学经典导读《诗经》[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异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4]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36-38.

[5]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1): 102-105.

[6]文军.国内《诗经》英译研究二十年[J].外国语言文学,2011(2): 93-98.

猜你喜欢

互补归化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涵探究
论泰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动漫设计中的互补创新方法应用研究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