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词汇的多模态教学探究
2018-10-16李慧林晓卿
李慧 林晓卿
【摘要】“互联网+”视域下,多模态教学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收集和整理网络上丰富的影音、图片、文档等多种模态资源,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习者讲授词汇所涵盖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行业知识以及学术知识,从真正意义上扩展学习者词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英语词汇;多模态教学
【作者简介】李慧(1988.6- ),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广州工商学院,文学硕士,从事语言习得及心理语言学研究;林晓卿,女,汉族,广州工商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日语语言文化、日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外语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ZL20171121)。
一、引言
英语词汇一直以来是各个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其教学效果却是不尽人意,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時间与精力在词汇的意义用法讲解上,学生也积极配合学习所讲词汇,甚至他们会在课外专攻词汇书、反复识记单词,然而在实际的词汇运用过程中各种误用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如拼写错误、词性混淆、单词误用、短语乱搭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历来的词汇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展开,大多数教材上呈现的词汇知识无非是语言层面的单词、音标、词性和中文释义,对于教师而言,在课时有限且教学内容繁重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性地讲解词汇,多半以单词的拼写及其中文释义为核心,而词汇的其他外延内涵知识,如文化知识、行业知识以及学术知识都摒弃不顾,这导致学生对所学词汇只能进行浅显地、机械地表层加工,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词汇量,但是缺乏深度的词汇知识并不能够使他们准确运用这些词汇,从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词汇能力发展。显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当下进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基于“互联网+”的多模态教学是解决当前词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词汇的多模态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主客体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资源获取渠道、师生间的互动媒介、教学行为的时空性等等,其中教师的教学模式首当其冲,它是整个教学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的先驱,并影响着其他的教学因素。基于“互联网+”的多模态教学就是近年来新兴的的一种科技化教学方式。“多模态”指的是人们的交流与表达总是依靠包括语言、图像、手势、声音、气味在内的多种符号模态实现的。多模态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如影音、图片、文档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单一的语言模态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体系。Stein(2000)指出,单纯使用自然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媒介存在诸多不足,强调了在外语的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多模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多模态教学方法,呈现丰富的词汇信息以及衍生信息,扩大语言文化输入量,促进学生的语言产出,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1.大学英语词汇的视频-音频模态教学。视频-音频模态可以分为有声视频和纯音频。网络上的英语有声视频涵盖了影视、综艺、音乐、文化、科技、财经等内容,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视频向学生展示日常词汇、行业词汇和学术词汇。在讲授以交流沟通为导向的日常词汇时,通过播放视频、呈现对应的情景语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些词汇所体现的情感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较之传统的词汇教学,这种方式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让词汇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无味。而讲授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词汇和以学术为导向的学术词汇时,采用视频模态教学的优越性更是不可比拟的。大学阶段的英语词汇学习不只局限于掌握日常的交际用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除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外,还有帮助学生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以及使学生了解国外的社会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讲授承载行业知识或学术知识的词汇仅仅通过文本或口头形式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入动态画面进行深入延伸,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内涵与外延。纯音频素材的输入可以是英文歌曲、英文小故事、脱口秀、经典片段台词等,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发音器官,改变学生的哑巴式词汇学习方式,进而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2.大学英语词汇的图片-文本模态教学。图片-文本模态在外语课堂上的作用举足轻重。薛婧(2015)从功能划分的角度将图片在课堂教学中的用途分为五种:(1)引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气氛;(2)弱化差异、激发表达;(3)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4)阐释、说明;(5)辅助记忆。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采用图片辅助教学具有诸多优势,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并实现教学目标。然而纯粹的图片展示并不一定能够切中主题,学生因个人经验的不同对图片的认识可能出现表面化,有时也容易联想翩翩,偏离单元主题,这样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词汇教学目标,因而配上少许的文本信息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实际上,图片-文本模态教学可以分别在词汇讲解前、词汇讲解中以及词汇讲解后三个阶段进行。词汇讲解前的图文模态教学是基于课堂上英语教师讲授的新单词往往与教材每单元的话题相关,因此教师可以事先展示与话题有关的图文信息,且这些图文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诱导他们产出与即将学习的新单词紧密相关的已有词汇或表达,而这些激活的词汇表达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新单词做准备。词汇讲解过程中的图文模态教学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识记目标词汇,因此其呈现内容与讲解前的间接诱导性图文信息有所不同,这一过程的图文呈现更加直接明了。由于英语词汇根据意义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具体性词汇和抽象性词汇,前者指代客观世界的人事物,可以通过实物性图片加文本展示给学生,而后者说明人事物的品质、状态、动作等,则可以通过若干事件图文示例加文本的方式呈现。词汇讲解后的图文模态教学以巩固学生新学的词汇知识为目标,可以使用词汇讲解前的图文素材,但此时学生应该产出的是新学的目标词汇,而非以往的已有词汇。当然,教师也可以编辑新的图文资料来辅助学生的词汇知识巩固。
三、结语
“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词汇多模态教学是对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利用多种模态向学生讲授富含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行业知识以及学术知识的日常词汇、行业词汇和学术词汇,突破以往课堂教学中讲授模态单一化和教材内容静态化等问题,使词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而促进学生词汇能力的发展。然而,采用多模态教学并非简单易行之事,英语教师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首要的问题就是应如何利用互联网收集并筛选适合单元主题的网络多模态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蔡龙权和吴维屏(2014)认为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其辅助的功能,依靠计算机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采集、储存、编制和传播各种教学类型的信息,依靠网络可以用点对点续传形式实施各种风格的教学,因而外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文字及其数据处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图片编辑能力、信息存储传递和音频视频编辑能力。另外,是否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也是英语教师进行多模态教学资源整合所要应对的另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多模态詞汇资源,然后整合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不仅可以相对地减少教师繁重的工作量,缓解时间和精力有限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除此以外,在多模态教学开展过程中,英语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多模态资源是服务于词汇教学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主导整个教学过程。邱东林和李红叶(2010)指出,多渠道输入一方面对促进语言学习有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会加大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可能造成注意力分裂。由于篇幅和时间有限,本文尚有许多有关多模态教学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未能涉及,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A].In Forceville,C.& E.Urios-Aparisi(eds.).Multimodal Metaphor-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2]Kress,G.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al semiotics[A].In Cobley,P.(ed.)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and Linguistic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3]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OSOL Quarterly,2000(34):333-336.
[4]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45-53.
[5]邱东林,李红叶.多种输入模式对听力理解和词汇记忆的影响[J].外语界,2010(1):31-39.
[6]薛婧.基于二外德语图片辅助使用的第二外语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