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品析语言”实践路径初探

2018-10-16钟肖容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实践路径

钟肖容

摘 要:在诗歌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点就是“品析语言”。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用情朗读,对诗歌包含的韵律美进行感知”“用心体会,对诗歌包含的意境美进行感受”“展开联想,对诗歌包含的意蕴美进行体悟”三方面切入,通过操作层面对诗歌教学中的语言品析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诗歌教学 品析语言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86-0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诗歌,在语文内容的教学内,诗歌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新课标指出:“人类在交际与传递信息时,最为重要的载体就是语言文字,在人类文化中,语言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古代诗歌进行诵读,强调感悟、积累以及运用等方面,让自身欣赏品味得到提升。”那到底该通过何种方式让感悟、积累和运用这几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完整地体现在教学中呢?又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来有效实践“品析语言”呢?下面,笔者通过例举《望江南》《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对诗歌教学中的语言品析进行实践探索。

1 用情朗读,对诗歌包含的韵律美进行感知

“文章是饱含感情的产物,教师要活用有声语言,对课文中想到传达的喜怒哀乐进行直观再现,对“真善美”的东西进行弘扬,对“假恶丑”的东西进行鞭挞。必须在有声朗读时注意感情的掌控,以此来完成二次创作,实现和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1]可见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从诗歌的“押韵”“节奏”“重读”上引导学生感知诗歌语言。

从诗歌的“押韵”引导学生感知诗歌语言。因为押韵是诗歌形成节奏的重要因素。押韵源于字音韵母的重复。依据相应的规律,诗歌到了相同的位置都会出现同样的韵母,以此成为韵脚,连成后就变成节奏,所以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进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例如,《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通过安排“鸦”“家”“马”“下”“涯”等韵脚,使诗歌具有了优美的韵律。

在正式朗读的过程中,对诗歌中的节奏进行把控。每首诗歌都会对应相应的节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朗读时,注意每句每行包含的高低调以及轻重音,同时强调时间间隔。一般来说,诗歌节奏会不断变化,而且要与诗人情感保持一致。所以,读者能够从诗歌节奏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变化,这也能够体现诗歌独有的美感。

2 用心体会,对诗歌包含的意境美进行感受

在自然景象或者文艺作品中,意境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教材中没有出现“意象”“意境”这些专业术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通常来说,诗歌中包含的事物为意象,意向所给人带来的主观感觉就是意境。比方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就包含“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它们共同营造出沧桑悲凉的氛围就是意境。

教学中,该如何落实这个知识点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必有固定的答案,引导学生用心品味,从诗句里感受语言的意境美。

《天净沙·秋思》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枯”暗示自身形同枯槁;“老”暗示人生沧桑;“昏”指代诗人不得志,不管是“枯藤”“老树”还是“昏鸦”,都能够衬托出荒凉的画面,描述了一个伤怀暗淡的意境。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看到别人有家,门前有小桥,有流水,而自己影单只影走天涯,更添几分愁苦。写出一种凄惨悲凉的意境,对羁旅愁思进行反衬,同时体现出诗人想念家乡的情感。

第三句中,“古道”说明前方路途十分遥远,而“西风”暗指前方路途充满悲凉感,这两个词又对“瘦”进行了烘托。这一句不仅对路途进行了描写,同时还对人生进行刻画,体现出作者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情感。

第四句中,“夕阳西下”证明时日不多,人生面临迟暮;“断肠人”表现一生伤悲,苦思缠心;“天涯”说明家乡甚远,难找归路。通过以上的分析,學生体会到这样的意境美:地平线旁夕阳缓缓坠落,远方有着一匹瘦马,和近处的行人形成对比,前方路途无边无际,不知去向哪里。正是这种意境强化了诗人的孤愁。

3 展开联想,对诗歌包含的意蕴美进行体悟

“每首诗词都包含了特有的意蕴,不同的作者都像是一本耐读的书籍。”[2]我国古典诗歌用语凝练传神,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用陈伯海的话来说就是:“由情志发起,在意象成形,最终在意境上结束。”[3]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诗句,通过联想想象,体悟诗歌语言的意蕴美。

比方说《望江南》中,关于“梳洗罢”可展开联想:闺中有一佳人,早起精心地对着镜子打扮。她可能是长夜不眠,一夜相思,辗转反侧。由于这种煎熬,女子稍显憔悴,为了在见到丈夫时向他展示自己的美好,就更加细致地进行打扮。在联想中,可体味到女子对丈夫归来的急切盼望,饱含深情。

关于“独倚望江楼”,可展开联想:早晨,晨曦初上,在望江楼站立着一位佳人,她默默地望着江面,痴痴地等着心爱的人。通过想象体会到女子因与夫君分离带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关于“过尽千帆皆不是”,可展开联想:女子一直在原地等待,一看到船影,就伸长脖子张望,在船只的靠近中心里也愈发紧张,但是船却不停驻,她失望过后,她又把目光继续投向远方,最终帆影也全部消失。通过想象体会到女子深深的失望之情。

关于“斜晖脉脉水悠悠”,可展开联想:此时芳草斜阳,流水悠悠,周围非常静谧。夕阳不忍离开江面,江水似乎也与其惺惺相惜,在幽静中流向远方。

“肠断白蘋洲”,老师先补充“肠断”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此时此刻的情景:女子想到当年与夫君依依难舍,饱含深情的画面一幕幕在眼前展开,但如今自己独自身在望江楼,只留遗憾在心中。江景仍在,故人却不再,怎么会不肠断?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到女子孤独寂寞之感。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语言规则,主要体现在节奏、意象、意蕴等因素上,而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必须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 池旭英.朗读:一种能力,一门学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6(B):79.

[2] 李爱梅.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J].语文教学通讯,2015(3B):45-46.

[3]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