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遗产认养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2018-10-16尹可昕张国超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遗产数据库建筑

尹可昕 张国超

建筑遗产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研究地区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因为历史久远和缺少日常维护,大多建筑遗产破败不堪,地方政府无力承担高额的维护费用,建筑遗产保护项目进展缓慢。近年来,为了解决建筑遗产保护的资金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开展建筑遗产认养活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认领、认租、认购等方式参与到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开始关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将会是今后文化遗产管理的主流趋势。为此笔者将结合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出构建思路,以推动建筑遗产认养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一、我国建筑遗产认养发展现状

建筑遗产认养是我国地方政府借鉴意大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遗产保护经验,并结合地方实际而开展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缓解政府建筑遗产保护的财政压力,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以认领、认租、认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行为被称为建筑遗产认养。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登记了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80%为市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并且保存情况较差,其中大约有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消失的大多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遗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关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颁布相关法规条例推动建筑遗产认养工作的展开,具有代表性的有苏州、黄山、金华等地区。苏州市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在该条例中不仅对古建筑所包含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还鼓励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对古建筑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或购买、租用古建筑,这是首次在我国地方法规提及古建筑认养的问题。此后,建筑遗产认养的苏州经验对各地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建筑遗产认养工作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黄山市建筑遗产认养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所不同的是,苏州建筑遗产大部分位于城市地区,土地性质为国有,因此苏州建筑遗产认养中很少会涉及土地流转问题,而黄山市建筑遗产大多集中在古村落,土地性质为集体所有,土地性质是建筑遗产认养的一大难题。金华市政府在2008年5月颁布了《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办法》,提出金华建筑遗产认养主要采用就地认养和异地认养两种方式,如建筑保存情况较好、处于建筑遗产密集区可以直接就地认养,政府将给予认养人资金奖励和社会荣誉;如建筑保护情况较差且不处于建筑遗产密集区,则将建筑遗产搬迁重建到密集区,由认养人异地认养,建筑遗产产权归国有,认养人获得一定期限的建筑使用权。

在2014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拨款,全国多所高校给予技术支持,预计构建一个基于数字化发展的云服务平台。“平台建好后,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甚至广大网民不仅可以共享该平台的丰富资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古村落的相关资料进行添加和补充,这将大大提高公众对古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参与度”[注]张素圈等:《古村落保护将启动云服务平台》,《南方日报》2014年3月25日。。该项目于2017年进行了成果展示,首先对广东省内的204个古村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和资料整合,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并对访问者提供服务,遗憾的是,该平台的信息建设仅限于部分地区。目前我国建筑遗产认养工作正在逐步展开,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建筑遗产认养数字化信息平台,以便对建筑遗产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推动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我国建筑遗产认养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当今世界,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开始尝试与信息技术结合,建设诸如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平台等文化交流平台。虽然我国各地建筑遗产认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总体上有较大差距,其中缺乏规范和高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笔者将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对建筑遗产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分析。

(一)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建筑遗产数量庞大。2016年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555个传统村落中有11000多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其中50%是私人产权的传统民居,绝大部分保护状况比较差[注]《文化部2016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http://www.mcprc.gov.cn/vipchat/home/site/2/236/article.html.。由于建筑遗产数量庞大,相关统计数据一般仅仅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工作人员平时一般没有机会接触建筑遗产的详细信息,这非常不利于建筑遗产的信息整理工作。同时,建筑遗产归档处理也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不利于建筑遗产认养工作的深入展开。建设建筑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建筑遗产的海量信息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存储,不仅可以将数据信息永久保存,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还有利于数据信息的及时调用,为建筑遗产认养工作提供许多便利条件。

第二,信息传播途径单一。建筑遗产产权多为私有,产权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在互联网传播方式出现之前,建筑遗产信息传播范围仅限于所在乡镇。经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虽然许多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引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建筑遗产信息传播的范围依然没有较大的突破。各地在建筑遗产认养工作中,普遍采用两种宣传方式:一是将供认养的建筑遗产信息发布到地方政府网络平台;二是只发布认养要求,需要潜在认养人自行电话咨询。这两种方式很不直观,不仅限制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更不利于潜在认养人直接获取相关信息,无法有效提高社会力量认养建筑遗产的积极性。建筑遗产认养数字化信息平台则可以将各地建筑遗产的信息进行汇总,潜在认养人只需要登录平台网站,就可以轻松获取全国各个地待认养建筑遗产的相关信息。

(二)建设的可行性

第一,信息技术支持。伴随着互联网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云计算、J2EE、HTML等开发技术,其中云计算就是将这些资源进行编号、排序、分类和虚拟化后,存储在公共平台,然后大量有共同信息需求的用户可以用最简单的操作通过网络访问的方式完成信息共享。J2EE是一套与传统平台应用开发完全不同的新型开发技术,它所包含的开发组件、服务架构和技术层次都有统一的规范,使得J2EE相较传统开发方式具有较高兼容性,开发过程也更简化,提高了开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HTML是一种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网页开发工具,它通过标记符号和超链接的结合使各网页实现链接和跳转,操作简单,多用于网页设计。这些新兴的信息技术都足以支撑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的建立,由于开发技术简单易学,降低了信息平台开发的成本,也提高了信息平台的易用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政府重视。2008年7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各地重视建筑遗产无人管护的问题。苏州、黄山、曲沃等地为了有效修复和保护建筑遗产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提倡民间资本到建筑遗产认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中央财政拨款共计6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1%。仅2014—2015年,中央财政就拨款53.7亿元支持全国1500个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注]惠梦:《中央财政为文物保护“添砖加瓦”》,《中国财经报》2016年5月19日。2014年,中国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合作开发。政府重视将为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能提高信息平台建设效率和质量。

三、我国建筑遗产认养数字化信息平台设计

(一)设计原则

第一,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信息平台的业务环境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平台要进行变动才能满足用户需要,这种平台本身的适应能力就是可拓展性和兼容性。建筑遗产数量较多,而且每一次文物普查都会有新的发现。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建筑遗产数量和功能需求,平台开发应该保证信息的数据存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并满足不断增加的存储数据和信息种类。随着建筑遗产认养工作的展开,信息平台的功能也会逐渐增加。这就要求我们使用良好的设计结构,这种结构必须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各类软件应用,能够敏捷地适应文物普查和建筑遗产认养工作的开展,为信息平台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毕竟政府建立信息集成平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应该尽量减少对信息平台进行重组织与重构造。

第二,统一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各级政府整体管理水平的统一,二是业务标准的统一。前者是指当各级政府和文保部门将建筑遗产信息收集后,应该对数据有统一的、涵盖全局的管理办法。“信息孤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信息管理者没有在集成过程中从信息平台的全局出发,致使各级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对此,建议首先设立专职部门,聘请专业人员对建筑遗产调查研究后再进行平台框架设计。在调查结束之后,我们会对相关部门的业务活动有详细的了解,就可以结合各信息部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数据分类对信息整理标准进行统一化。信息管理标准统一化显然是信息集成过程中的难点,也是信息集成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在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之上,部门可对协调的数据进行共享与维护,可对业务活动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确保各部门互联和业务并行。各级管理部门均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各个信息块之间也可以遵循运行规范,按照运行原则统一实现,有效削减政府部门的冗余操作,大大提高文保部门的信息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为建筑遗产认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安全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信息集成平台是对部门管理新尝试,能使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部门内部数据资源共享。但伴随而来往往是的数据安全性和政府内部机密的易泄露问题,因此在系统集成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信息安全问题。当前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平台建设大多采用数据视图机制,在设计信息平台时,可以针对不同的部门用户授予不同范围的读取权限,用户提出读取申请时将获取不同的视图,这样就能够保障机密数据不出现在没有机密授权的用户视图上,于是视图机制就自动对数据的显示和调用进行基本的安全控制。针对重要的数据和政府机密,还可在查看时设计用户标识和鉴定,对数据调用者的身份进行核查和登记。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不同用户定义数据存取权限,或者审计追踪用户的数据使用行为,在信息集成过程中加强对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检查,并且为了方便后期对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排查,需要对信息资源使用双方的使用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

第四,易用性。易用性是指信息平台操作简单,易于用户的学习和使用。信息平台的构建十分复杂,要考虑到数据的存储、调用等,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进行后台开发,但是针对用户操作的前端页面必须简单易懂。建筑遗产信息平台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使用者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建设信息平台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使用感和接受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量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显示操作部分,使得操作流程简化,平台操作易上手,减轻用户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人性化交互操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信息平台入口,并在经过简单操作后获取大量的信息,全面降低使用者的认知成本,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

(二)结构设计

建筑遗产信息平台将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分别为表示层、操作层和数据层,见图1。各层次具体功能介绍如下:

(1)表示层。表示层是最直接展现给使用者的界面,是使用信息平台的入口。该层主要展示建筑遗产的图片、地图定位、文字介绍等,以及建筑遗产所处地区的认养政策。主要面对的使用者为普通用户、政府工作人员、管理者等。选用HTML、JSP、CSS和Javascript等一系列Web开发技术对平台表示层进行前端页面设计和操作简化,确保建筑遗产信息平台的界面美观和易用性。

(2)操作层。操作层是对用户权限和数据安全进行操作的中间层,是链接表示层和数据层的桥梁。该层需要限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审核用户的访问请求,对提交的数据进行安全性检验,主要就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这层的主要是利用Struts的过滤器来完成各项请求审核,以保障信息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和用户的合法操作。

(3)数据层。数据层实际上就是建筑遗产相关信息的存储区域,是一个大型数据库。该层主要是要采用合适的结构和方式将与建筑遗产相关的各类信息存储在数据中,通过操作层与表示层进行链接后,按照请求将所需板块的数据传递到表示层。在整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数据层是信息核心区,也是建设重点。可使用MySQL和Oracle等建设数据库,但要保证数据库有足够大的承载量和较高的稳定性。

图1 信息平台结构设计图

(三)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分为关系数据库和非关系数据库,其中非关系数据库还分为层次数据库和网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适用于存储关系较为复杂的数据,采用关系式数据结构可以将复杂的数据结构简化成简单的二维表格式,不仅便于存储也便于理解。非关系数据库适合存储结构简单的数据,采用树状或网状结构将数据存储到对应的地方,网状结构可通过数学分析转化为层次结构。考虑到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存储的信息结构复杂,我们决定采用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连接。

关系数据库需要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多个关系表格,然后再根据关系将表格进行分类、合并、连接等操作实现数据分块管理。因此,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被分为三个子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关联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空间数据,例如建筑遗产所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线路等;属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建筑遗产相关的属性数据,例如建筑遗产的产权人、平面图、建筑风格等;关联数据库就是存储各个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数据库具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库具体架构

(四)功能设计

为满足各级政府对建筑遗产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也为了能更大范围地向普通群众推广和科普建筑遗产的相关信息,本信息平台在进行功能设置时需要到信息的复杂性,坚持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规范性与统一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的原则。并且考虑到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平台的交互性的需求,提出了后台管理、搜索功能、信息发布、信息展示、互动论坛的五大板块,整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平台功能结构图

信息平台五大功能板块详情介绍如下:

(1)后台管理功能。后台管理主要由后台管理者负责,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管理,以免出现数据错误或遗失等问题;对平台访问者的权限进行设置和审查,预防用户非法查询机密数据和破坏平台稳定;积极针对用户提出的建议和问题进行反馈,及时处理使用问题。该功能使得信息平台有序运营,提高平台安全性。

(2)搜索功能。搜索功能分为精准搜索和普通搜索。精准搜索就是在搜索时可以选定地区、建筑类型、产权情况、认养模式等寻找符合条件的建筑遗产,便于缩小搜索范围,提高搜索的准确性;普通搜索就是直接在搜索栏内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这种搜索范围较广,适用于初步了解建筑遗产、还没有认养的明确目标的用户。两种搜索方式结合,可提高信息平台的使用率。

(3)信息发布功能。该平台发布信息主要可分为两类:建筑遗产信息、认养政策信息。信息发布者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将当地建筑遗产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后,将建筑遗产信息发布到信息平台,他们还需要学习其他地区的认养经验,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认养政策,然后将公告发布到信息平台上。这样能有效扩大宣传范围,提高认养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4)信息展示功能。主要是用户点开感兴趣的建筑遗产后的信息展示,展示的信息包括建筑遗产的图片信息、视频信息和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应该保证为建筑遗产实拍图片和建筑分布平面图等,视频信息能更为直观的展示建筑遗产的外形、结构和保存现状,文字信息主要是介绍建筑遗产的历史、产权情况、建筑工艺等,详细且真实地向访问者展示建筑遗产。

(5)互动论坛功能。互动论坛主要是为了提升平台的交互性,用户可在指定区域发布、浏览和评论等方式与其他访问者、政府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进行交流和讨论,使用户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和进行意见反馈。

四、结 语

建设遗产认养信息平台是在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能有效提高公众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开发方案,也是建筑遗产认养工作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考虑到建筑遗产保护的特殊性,采用三层架构和数据库等信息技术,通过规范化的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实用性功能设计,实现后台信息管理、高效搜索、信息发布、信息展示和互动论坛五大功能。有效解决了现存的资源存储不统一、数据规格不一致、各地区信息不交互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各地区进行建筑遗产信息整理的积极性。建筑遗产认养信息平台一方面可以对建筑遗产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减少数据冗余和地方政府进行档案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高社会群体的遗产保护意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筑遗产认养工作,减缓政府财政压力,有效加大建筑遗产保护力度。

猜你喜欢

遗产数据库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遗产怎么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千万遗产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