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资源禀赋、主体认知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于三峡库区82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2018-10-16余兴厚

西部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禀赋公共服务供给

余兴厚,熊 兴

(重庆工商大学 a.学术期刊社;b.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但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以城乡差距为例,2016年全国城乡收入比的平均水平为2.72,有9个省份的城乡收入比大于这一数据,其中贵州高达3.31,成为全国城乡差距最大的省份。伴随着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而来的是区域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性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突出。以小学师资力量为例,2015年北京、天津、上海小学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86.31%、68.60%、71.27%,而同期海南、广西、四川这一比例仅为15.07%、27.87%和29.06%。因此补齐基本公共服务民生短板,增进人民获得感是化解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根本出路。

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党和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面对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需求,供给效率与质量成为新时代评价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最主要的指标,尽管有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工具通过第三方评价可以客观分析描述政府供给状况及进展,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才是评价基本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的唯一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民生改善的短板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表象上是供给不足,但内在实质是政府面对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变动无动于衷,仍执着于自上而下的增加公共财政投入[1],从而导致供需错位,结构失衡,效率不高,质量下降。因此,坚持需求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重构,是补齐基本公共服务民生短板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三峡库区微观样本数据,从居民资源禀赋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实证剖析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需求影响机制,以求寻找到补齐基本公共服务民生短板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基于问卷调研的方法,通过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打分直接体现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水平,通常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涵盖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方面(张会萍等,2011;蒋小杰和赵春盛,2013;谢星全,2017)[2-4],也有通过访谈、座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情况(马秀玲和张宾,2016)[5]。关于问卷调研的数据处理通常有因子分析法(唐娟莉等,2010)[6]、熵权topsis法(纪江明和胡伟,2013)[7]、适当性-重要性加权模型(官永彬等,2017)[8]等方法。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既包括评价对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也包括评价主体(公众)自身综合素质和资源禀赋。其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能力(冯菲和钟杨,2016)[9]、政治参与程度(郑建君,2017)[10]等方面的影响;公众自身综合素质和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王伟同等,2016)[11]、社会地位(姬生翔和姜流,2017)[12]、居民收入水平(彭瑾等,2016)[13]等方面。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朱玉春等,2010)[14]、Logistic回归分析(张超和吴春梅,2015)[15]、Probit 模型(冯亚平,2015)[16]、结构方程模型(徐增阳等,2017)[17]等方法。鉴于此,国内学者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概念、涵盖范围、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既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感受,那么满意度评价主体(公众)的自身综合素质和资源禀赋对满意度水平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角度,从公众资源禀赋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出发分析其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关于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由于二元离散选择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Probit 模型等方法在测算满意度时需要对问卷数据进行拟合,易造成原始数据部分失真,而结构方程模型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前,先对资源禀赋、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逻辑梳理。

关于资源禀赋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我们通过理论与文献梳理发现居民资源禀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路径影响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首先,资源禀赋通过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量,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在供求均衡理论看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必然会带来需求量的增加,而自上而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期内又是固定不变的,故会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供不应求,降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朱玉春等(2010)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具有显著影响[18];张立荣等(2011)实证发现不同收入群体对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偏好差异,从而导致满意度差异[19]。其次,资源禀赋通过影响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结构,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需求,当较低层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处发展,同时当某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新的需求,在多种需求均未获满足时,首先满足最迫切需求。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冲刺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不断转变,同时对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还没来得及调整时,会降低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秦颖(2006)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结构会由低端公共产品向高端公共产品转移[20];陈波(2013)实证发现随着家庭收入层级的提升其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及最富裕型有序演进[21]。最后,资源禀赋通过影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决策,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经济地位模型认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影响作用,较高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公务员、事业单位这类公职职业更容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中来,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衡意味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果的不平衡,低收入、低学历群体从公共产品中获益比较高收入、高学历相对较少,从而降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赵雪雁和毛笑文(2015)通过对甘肃的调研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22];傅利平和贾才毛加(2017)认为个人社会资本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3]。

基于此,提出理论假设1:在控制其他外生变量的情形下,资源禀赋对当期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应基于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关于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其作用路径在于主体认知通过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偏好,进而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个体公共物品需求的真实显示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本文采用的主体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基本公共服务重要程度的主观感知和认同,即基本公共服务为个体居民所带来的效用水平,通过主体认知的重要程度显示出居民消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居民对某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越好,则其带来的效应水平越高,故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罗丽英和姚卫(2012)认为居民对公共物品的真实需求显示能够化解基本公共服务供需错位进而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24];方菲和胡勋峰(2018)基于调研数据发现农民主体认知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农民新农保满意度[25]。

基于此,提出理论假设2:在控制其他外生变量的情形下,主体认知对当期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促增作用。因此应完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增强主体认同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于资源禀赋对主体认知的影响机制,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其作用路径在于资源禀赋通过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进而影响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会发生调整,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较慢,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因此随着居民资源禀赋的改善特别是收入的增长,其对低端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减少,增加对高端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同时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要求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中居民对教育、医疗、环保等代表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将日益增长,同时增强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肖立(2012)发现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对其消费结构向上演进具有重要影响[26];孙巍和杨程博(2015)通过实证发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促进其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发展型消费转变[27]。

基于此,本文提出理论假设3:在控制其他外生变量的情形下,资源禀赋对基本公共服务主体认知具有正向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是指居民在消费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对服务绩效的一种感知。梁昌勇等(2015)认为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效果的综合主观评价。居民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其收入状况、受教育水平状况、职业状况等,其中收入状况代表其财产资源,受教育水平代表其个人素质,职业状况代表其社会资本[28]。张翠娥等(2015)认为个体资源禀赋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29]。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认为满意度取决于消费者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比较,其中顾客满意度即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受顾客预期影响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即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感知。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定结构方程模型,其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模型包括3个潜在变量,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sati)包括5个观测变量:基础教育满意度(sati1)、医疗卫生满意度(sati2)、基础设施满意度(sati3)、社会保障满意度(sati4)和环境保护满意度(sati5);主体认知(cog)也包含5个观测变量:基础教育认知(cog1)、医疗卫生认知(cog2)、基础设施认知(cog3)、社会保障认知(cog4)和环境保护认知(cog5);资源禀赋(reso)包括3个观测变量:收入水平(inc)、受教育水平(edu)、职业状况(pro)。

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验证性而非探索性的统计方法包括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个方面。其中测量模型是通过对观测变量对潜变量进行定义,结构模型是分析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资源禀赋、主体认知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如下:

图1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结构方程路径

测量模型的回归方程:

X=ΛXsati+ε1

Y=ΛYcog+ε2

Z=ΛZreso+ε3

结构模型的回归方程:

reso=λ1sati+ζ1

cog=λ2sati+ζ2

cog=λ3reso+ζ3

测量模型中,X、Y、Z分别表示潜变量sati、cog和reso的观察变量,ΛX、ΛY、ΛZ为其估计参数,ε1、ε2、ε3为测量误差;结构模型中,λ1、λ2、λ3分别表示资源禀赋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资源禀赋对主体认知的回归系数,ζ1、ζ2、ζ3为误差。本文主要探讨资源禀赋、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2.观测变量设计

观测变量是潜变量的具体问题描述,观测变量设计是结构方程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和满意度是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其测量方法采用五级分量法评价居民对每一问题的认知程度和满意程度;对于资源禀赋,收入水平依据国家贫困标准进行分段划分,受教育水平基于学历程度划分,职业基于生产部门划分。具体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

3.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8年1-3月对三峡库区万州区、云阳县、开州区、巫溪县、忠县五个区县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研数据。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29份,有效率为92.11%。为使调研效果的真实可靠性,调研对象选择年满18周岁以上的无沟通障碍的城乡居民,调研方法采用匿名评价方式。对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受访者城乡分布基本均衡,农村居民占比(53.44%)略多于城镇居民(46.56%);受访者女性所占比重较大,占样本总量的60.43%,男性占比39.57%;受访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18~40岁的青年为主,占比为50.3%。

表2 样本基本情况

关于观测变量,通过五级分量法表明,调研对象对基础教育满意最高,其次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满意度最低;关于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认知,城乡居民对基础设施的认知度较高、其次为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对于医疗卫生的主体认知度最低;关于资源禀赋,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处于初中至高中阶段水平,平均人均收入水平处于1.8万~3万元左右,职业分布以务农和企业职工为主。变量统计描述见表 3。

表3 变量统计描述

三、实证分析

1.数据质量分析

在进行数据结构方程模型估算之前,为保证模型构建和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问卷数据进行检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对问卷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通常使用Cronbach's α系数衡量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来进行信度检验,其取值介于0-1之间,Cronbach's α系数越大信度越高[30],通常Cronbach's α≥0.7表示信度较高,0.6≤Cronbach's α≤0.7表示信度可以接受建议。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708,表明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从潜变量信度检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和主体认知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8以上,具有较高的信度,资源禀赋的Cronbach's α系数相对较低为0.632,属于可接受范围。整体来看,问卷数据和潜变量设计可靠、可信,如表4所示。

(2)效度分析

效度检验是对问卷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即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程度,效度越高表明观测变量的对潜变量解释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效度检验通常包括内容逻辑效度、准则效度和建构效度三种。其中,内容逻辑效度主要是测量观测变量的问卷设计十分合理,主要基于理论模型构建和主观判断;准则效度指问卷数据与其他准则变量的值相比是否有意义,主要基于专家的定性分析;建构效度指问卷数据所体现出的某种结构与观测变量间的对应关系。

表4 问卷数据信度检验结果

本文选用建构效度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问卷量表进行效度检验,建构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实现。取样足够度的WKMO值为0.85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938.502(df =78, Sig. =0.000),表明问卷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3个,总方差累计解释度为60.232%,大于60%表明理论模型所设定的3个潜变量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 运用因子负荷值对问卷数据的效度进行检验,从主成分旋转矩阵来看,3个主成分所对应的观测变量与前文理论模型假定完全一致,且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均大于0.6(如表5所示),表明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故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5 主成分旋转矩阵

2.模型评价与估计

(1)模型评价

本文采用AMOS 24.0软件对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和理论假定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和检验。通过对模型整体适配度估计检验,通过客观评价方法来判断结构模型的优劣程度。模型整体适配度包括绝对适配度、增值适配度和简约适配度三个方面,各适配度拟合指数与理想标准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模型各类适配度拟合指数均在理想标准范围内,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模型与问卷调查数据较为契合,模型设计合理可用,问卷数据能够对模型作出较好的解释。

表6 模型整体适配度

图2 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结构方程的标准化解

(2)模型估计

在模型整体拟合适配度通过检验后,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主体认知和资源禀赋等潜变量的路径系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除收入水平对资源禀赋的解释,其余潜变量的载荷因子均在0.5~0.9之间,且无负的误差项,表明本文理论模型假定符合适配度要求。

由上文可知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结果模型和测量模型两方面,其模型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从结构模型来看,路径系数均支持了理论模型假定,三个潜变量间的影响路径系数均满足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影响路径系数为0.47,验证了假设1。资源禀赋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其直接影响为负,直接标准化影响路径系数为-0.59,其通过影响城乡居民主体认知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间接影响为正,间接标准化影响路径系数为0.0752(0.16×0.47),其直接影响部分验证了假设2,关于其间接影响究其原因在于资源禀赋的改善虽然创新了新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新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进而降低其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但也会影响其基本公共服务消费理论和消费结构转变,进而通过主体认知的加强提升其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故需要假设3对其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对居民主体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标准化影响路径系数为0.16,验证了假设3。

表7 结构方程模型变量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正态检验。

从测量模型来看,各潜变量的观测变量估计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其个体观察变量信度值(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为0.216~0.831,总体看测量模型较为理想。分潜变量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观测变量对其解释性最强,其观测变量标准化估计值均在0.6以上,评价估计值为0.743;其次为主体认知,其观测变量标准化估计值集中在0.6~0.7左右,平均估计值为0.668;资源禀赋观测变量评价标准化估计值最低为0.633,究其原因在于其标准差较大,受教育水平对资源禀赋的标准化估计值达0.91,而收入水平对资源禀赋的标准化估计值仅为0.37,这可能与实际调研中收入水平涉及个人财产隐私,人们对真实收入水平持保守态度,故其对资源禀赋的解释强度相对较小。

四、结论及启示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本质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需求视角从理论上构建了资源禀赋和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以及资源禀赋对于主体认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三峡库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对影响路径进行了验证。从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来看,三峡库区城乡居民对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同时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主体认知程度较高,其次对基础教育,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的主体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从结构方程模型来看,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资源禀赋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既存在直接负向影响,又存在间接正向影响;资源禀赋对主体认知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基于此,本文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随着城乡居民资源禀赋的改善特别是收入水平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消费结构和需求层次将发生转变,如温饱阶段由于整体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更倾向于基础设施、低保等满足基本生产和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其对优质教育、优质医疗、环境保护、信息公共服务、金融公共服务等关乎个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偏好。同时城乡居民资源禀赋的改善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道路基础设施为例,据实地调研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被国道318穿镇而过,地处交通要道也给分水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其主要商铺沿街而布,但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升,近年来大量家庭购置小汽车,每逢过年过节近3公里的沿街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原本的交通优势,由于近30年未提档升级和合理规划布局,成为当地城乡居民宜居出行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因此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应基于城乡居民需求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实现基本服务的精准供给,力求补齐基本公共服务民生短板。

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从主体认知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来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而不需要的公共服务大量提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错配和供求失衡,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决策机制没有充分表达城乡居民需求意愿。因此,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是解决之道。要求各级政府真正树立公共服务观念,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目标,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人民群众参与机制,拓宽人民群众需求表达渠道,既包括制度化渠道也包括非制度化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基本公共服务”优势[31],通过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网上公民论坛、网络问政,网络对话等收集民意了解需求。

3.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优先顺序

基本公共服务民生问题是整个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从三峡库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和主体认知来看,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又是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因此在保障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加大对库区医疗卫生条件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在库区医疗卫生方面,医疗卫生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其着力点在于医疗平台与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投入和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规划目标。当前要加强与市内外医科高校、医院合作,争取设立附属医院、分院以及教学实习医院(如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作为重庆医科大学和西南医科大学的非直管附属医院,2018年6月重庆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等合作项目可以有效利用医科高校的医疗卫生平台吸引医疗卫生人才,与此同时加强本地生源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计划和医疗人才的进修培训等人才提升措施,并采取配套政策促使医疗人才源于库区、扎根库区、服务库区。在库区环境保护方面,针对生态环境治理中长期存在着治理碎片化、无序化、效能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构建生态合作型政府推动生态环境合作共治。在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和评价基础上,积极构建区际政府间生态管理协调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库区环保负面清单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建立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运用强制手段有效地推动库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财政、金融、投资、市场化等方面推动政策工具创新,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入,以产出优质高效生态公共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态公共产品需求。

4.构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监管机制

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应构建基于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评价机制,以此为目标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基本服务供给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监管,确保供给效果,同时不能忽视对私人部门、社会组织供给的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各种弊端。另一方面,加强对居民需求的管理,采取必要政策措施引导正向需求,抑制负向需求,倡导健康、绿色、低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配合监管机制的运行,还要运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政策措施,激励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防止和避免低效甚至无效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

猜你喜欢

禀赋公共服务供给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