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铅锌矿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
2018-10-16阚啸林
阚啸林
(1.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2.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3.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7]第81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90号)等法律法规要求,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或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制评价报告。某铅锌矿公司始建于1957年,1971年开始开采地下铅锌矿,设计采选能力50~150 t/d,1980年进行第一次改扩建工程,年采选规模10万t/a,并于1986年投产,1990—1994年进行第2次技改扩建,年采选能力20万t/a;2004年进行第三次改扩建工程,目前铅锌采选能力35万t/d。该项目-625 m以下矿体开采属于深部延伸工程,设计开采-625~-775 m标高内的矿体,设计利用储量为350万t,-625 m以上的原有设施利旧。
1 建设项目概况
某铅锌矿改扩建工程项目规模35万t/a,行业类别属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625~-775 m范围矿体开采,2016年1月开始基建,2017年11月竣工。工程新增建设投资5 314.73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 980.9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64.31万元,工程预备费569.44万元。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
2.1 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625 m以下矿体开采延伸工程建设项目特点,按照项目的生产工艺及工序进行评价单元划分,分为采矿生产评价单元与生产辅助评价单元。各评价单元又可划分为凿岩爆破、喷浆支护等评价子单元。各评价单元及子单元划分见表1。
表1 评价单元划分情况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在采矿生产系统及生产辅助系统评价单元,作业人员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见表2。
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
3.1 检测因素
通过对该项目职业卫生、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布置、现场生产环境、作业方式的调查分析,确定此次现场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矽尘、水泥尘)、噪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铅尘、锌矿尘。
表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3.2 检测点设置
职业卫生作业场所空气样品的采集是职业卫生监测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正确采得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的样品,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1-2]。
3.2.1 粉尘检测点布置
粉尘检测点布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规定,结合现场生产情况,选择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进行布点采样。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个体采样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接触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劳动者作为重点采样对象。
(1)矽尘。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测定,此次在-675 m采场凿岩点及-675 m采场铲运机作业点现场取自然沉积尘,试验室分析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粉尘是否为矽尘。其他点采用粉尘采样器按照主要可能接触粉尘岗位进行个体与定点布点采样。
(2)水泥尘。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测定,因该项目-625 m以下尚未有充填作业,此次选择在-625 m充填作业点检测,作为类比分析。
3.2.2 化学毒物检测点布置
化学毒物检测点布置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规定,结合现场生产情况,选择空气中毒物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进行布点采样。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中化学有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及生物因素3大类。铅尘及锌矿尘属于化学物质,因此将铅尘、锌矿尘及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二氧化硫归纳为化学毒物。
铅尘及锌矿尘在产生可能性较大的关键岗位布点,如-675m采场凿岩点凿岩爆破工岗位、-675 m采场铲运机司机作业岗位,采用粉尘采样器+微孔滤膜在现场空气中采样,然后在试验室分析铅、氧化锌含量。
3.2.3 噪声检测点布置
结合现场生产情况,根据可能接触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噪声的岗位布点。
3.3 检测结果和分析
3.3.1 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评价
(1)游离二氧化硅。现场游离二氧化硅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游离二氧化硅检测结果
(2)粉尘(矽尘、水泥尘)。根据现场调查,该项目地下采矿工序使用个体采样对流动岗位工种的总粉尘情况进行个体采样,对其他各主要产尘点粉尘进行定点采样。粉尘个体检测结果见表4,定点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见表5,加权计算结果见表6。
表4 粉尘个体采样检测结果
由表3~表6可知,该项目井下采矿作业产生粉尘主要为矽尘,井下充填及支护喷浆混合水泥时产生水泥粉尘。此次粉尘个体长时间采样4个岗位,分别为通风工、水泵工、井下充填工及电机车司机。个体采样粉尘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定点短时间采样5个岗位,分别为凿岩爆破工、铲运工、放矿工、挂车工、支护工。定点采样3个岗位粉尘短时间及8 h加权浓度不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表5 粉尘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
表6 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结果
3.3.2 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与评价
化学毒物检测结果见表7~表9。
表7 化学毒物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
表8 铅尘、锌矿尘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
注:铅尘PC-TWA接触限值0.05 mg/m3,PC-STEL未做规定,其超限倍数3,氧化锌PC-TWA接触限值3 mg/m3,PC-STEL5 mg/m3。
表9 铅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结果
由表7可知,检测点爆破后约15 min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氮计)、硫化氢、二氧化硫短时间接触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由于检测值远低于接触限值不再对岗位进行时间加权计算。由表8、表9可知,锌矿尘按照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达标,不再进行时间加权容许浓度计算。凿岩爆破岗位铅尘短时间采样检测结果最大超限倍数19,大于超限倍数3。
3.3.3 噪声检测结果及评价
巡检、流动岗位个体噪声检测结果见表10、固定岗位噪声检测结果见表11。
表10 巡检流动岗位个体噪声检测结果
此次噪声现场检测共设6个定点检测点,4个个体采样岗位,共涉及9个岗位,计算40 h等效连续A声级(LAeq),反映作业人员噪声接触情况。由表11可知,有2个固定岗位噪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
表11 固定岗位噪声检测结果
4 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
(1)该铅锌矿项目对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粉尘(矽尘)的防护主要通过加强通风系统管理及维护[3-4],采取通风排尘、湿式作业、喷雾洒水降尘及加强个体防护等职业病防护措施;对噪声防护主要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风机、水泵高效运行,设减震基础,加装减震垫、合理安排巡检时间、作业内容等措施;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铅尘等化学毒物防护主要通过完善井下通风系统、通风监测监控系统等措施。
(2)凿岩爆破岗位为该项目关键控制点,建设单位应加强对湿式作业和通风设施的维护,主要针对粉尘、铅、噪声采取控制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用品佩戴监督管理,特别是防噪耳塞和防尘口罩的佩戴监督管理。
(3)该项目车间卫生等级为2级,建设单位要为每个工人配置两个更衣柜,确保工作服与便服分柜放置。凿岩爆破岗位铅尘超标,建设单位及外包单位要明确规定涉及铅作业人员在淋浴更衣后方可离开厂区。
5 结 论
(1)某铅锌矿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矽尘、噪声、铅尘。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尘肺病、噪声聋、铅中毒。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该项目属于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的分类要求,该建设项目为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的建设项目。
(2)基于矿山为多年开采的老矿山且向深部延伸,通风线路长、阻力大,通风网络复杂,建设单位应进一步优化改善通风系统,提高通风系统的排尘、排炮烟效果,并按照职业防护设计专篇完善井下卸矿、溜井口等主要产尘点的喷雾降尘装置的实施、运行,以降低粉尘职业危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