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十三五”期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改革方向及发展目标*
2018-10-16康永王坤
康 永 王 坤
(榆林市瀚霆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陕西 榆林 718100)
前言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属于建筑材料行业中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行业,属于大众消费品,其终端产品为陶瓷墙地砖、建筑内外墙保温及饰面材料、卫生陶瓷洁具制品、卫浴制品[1]。2016年卫生陶瓷消费量为1.53亿件,比2010年增长47.5%,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其产品质量的高低也和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
建筑陶瓷包括建筑内墙、外墙、广场及道路上所使用的建筑陶瓷制品,典型产品有陶瓷内墙砖、地砖、外墙砖、外墙陶瓷挂板(含保温材料层)、广场砖、透水砖、超薄陶瓷砖、屋面瓦等[2]。另外,随着基础设施改造、居民住房建设的投资也日益增加,伴随GDP的稳步增长,普通民众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且开始讲究住房装饰,瓷砖等建材商品需求量日益上升,未来瓷砖市场前景广阔。2016年,我国建筑陶瓷制品制造行业的总产值达到5 476亿元。
表1 2011~2016年建筑陶瓷制品制造发展情况
卫生陶瓷包括卫生间和厨房用陶瓷制品[3~4],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卫生陶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量21 789.56万件,同比增长4.73%。其中:12月份完成产量2 154.47万件,同比增长7.09%。
图1 2017年全国卫生陶瓷规模以上企业产量
卫浴制品包括卫生间和厨房用五金制品及其他材料的卫浴产品,包括水嘴、花洒、淋浴器、厨盆、浴缸、浴室柜等。2017年我国出口卫生陶瓷(陶瓷洗涤槽、面盆、浴缸、坐浴盆、抽水马桶、水箱、小便器及类似固定卫生设备)出口金额为4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8.64%,其中出口单价从2.47美元/kg增长到3.08美元/kg,同比增长24.57%。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从一个技术水平严重落后,基础薄弱的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中等水平的产业,部分产品的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筑陶瓷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但是,这30年来的发展主要是粗放型发展,依赖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的相对优势、较低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庞大的但是参差不齐的市场需求,其创新能力也主要集中于引进消化再创新,卫生陶瓷和卫浴制品仍然处于半自动化半手工化的技术水平。在目前劳动力日益缺乏、自然资源紧缺、环境保护要求更严等国际大环境的压力之下,产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突出,产业调整成了当务之急,而在产业调整之中,应用型基础研究的缺失是必须要跨越的鸿沟。
1 国内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技术现状
1.1 建筑陶瓷方面
目前,国内外建筑陶瓷发展主要定向于4个方向:善用资源、功能化、表面处理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
1.1.1 善用资源
其包括陶瓷砖薄型化、短流程生产技术、免烧施釉技术、原料均化等4个子方向。陶瓷砖薄型化目前主要有3条思路:陶瓷薄板、超薄外墙砖、地砖和墙砖减薄,在这3条思路的引导下,目前已经制作出厚度为3~6 mm,宽度达1.2 m,长度1.8 m甚至可以随意延伸的、具有韧性、内含无机纤维的陶瓷板产品,外墙砖已经制作出3.5~5.5 mm的超薄外墙砖产品,地砖和墙砖已经把减薄15%~20%作为减薄目标,正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可靠性方面进行基础研究。短流程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使用大型干法造粒机和流化床来代替建筑陶瓷的主要耗电工序即球磨工序和喷雾干燥工序。由于能源的紧缺,世界各国均在考虑更加节能的工序设计,短流程是探索的一条主要途径,由于我国压机布料技术的创新,目前处于领先水平。免烧施釉技术是指通过高压静电喷涂方式将无机粉料喷涂于素坯之上的工艺过程,可以减少有釉陶瓷砖的釉烧工序。原料均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料性的不同和产地不同,建立不同工艺过程的大型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可以借鉴水泥行业或其他矿产行业的原料均化技术,确保建立在矿山的原料加工厂直接供应标准化原料。这样一来,会大大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又能保证后续工序的稳定,为进一步提高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做出贡献。
1.1.2 功能化
赋予建筑陶瓷除了装饰效果以外更多的功能,其研究方向包括基于陶瓷材料的内外墙保温系统研究、噪声吸收功能研究、防静电功能研究、太阳能与光伏技术结合陶瓷砖的研究、环境调节功能陶瓷砖的研究等。无机保温材料的研究目前是国际建筑材料行业的重要课题,而陶瓷材料的高耐火性使其成为关注的焦点,陶瓷基保温材料、岩棉材料、玻璃纤维成为3个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均处于研发阶段。处于降低噪声的考虑,酒店(酒店装修效果图)和娱乐场所使用了大量易燃材料装饰内墙,这大大增加了火灾隐患。另一方面,地铁及隧道中的噪声污染非常严重,基于这方面的原因,几年来,我国部分研究院所和工厂致力于气孔率很高的轻质陶瓷板的研发,虽然已经有一定产能,但是由于吸声效果有限,产品仍不成熟,目前仍处于推广期。防静电瓷砖主要适用于对防静电要求较高的场所,如精密仪器实验室、手术室、机房等,主要通过增加陶瓷砖表面的导电率来实现,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具有较低表面电阻率的产品,效果不是很理想,推广缓慢。太阳能陶瓷板目前已经有工厂制作出样品,但是仍然定位为太阳能加热热水,热水提供家庭用水的低技术含量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专家提出光伏产业与建筑陶瓷嫁接后的光伏电子陶瓷产品,其目前尚是概念,但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具有环境调节功能的陶瓷砖致力于吸收空气中的硫化物和氮物化,可调节空气的湿度,同时还可减小水膜润湿角,在外墙使用时,具有自洁功能。我公司开发出的透水砖,能够将雨水尽快导入地下,在干燥环境下,水分又通过毛孔回到空气中,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
1.1.3 表面处理技术
耐污染性、耐磨性的研究是表面处理技术的课题,如何减少减小表面气孔,降低污物的附着能力,提高表面耐磨性都需要对产品的表面性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方面,在国际上尚属于空白。表面装饰效果主要有仿石、仿皮、仿布、仿石、金属光泽、贝壳光泽、仿古效果等,依赖于色釉料配方技术、各种抛光技术、各种布料技术、各种印花技术(包括目前比较前沿的喷墨打印技术)等,这是目前国际上创新最活跃的部分,属于应用技术的创新,我国目前企业的产品创新也多是这类创新。
1.1.4 自动化水平
目前在建筑陶瓷生产的部分工序,如窑头窑尾监控、成品分选、检验、包装等工序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与目前劳动力资源日益稀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建筑陶瓷从原料均化入手,让输入生产线的原料为标准化原料,从而使得整个生产流程更加稳定,减少了色号,从而减少分级工,减少劳动力需求量。开发出更加成熟的生产线在线监测系统、在线分选检验系统和在线包装系统,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上述解决方案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包括:选矿及无机矿的均化技术、研磨机理的研究、混悬浆料流变性能研究、工序工程研究、可靠性分析、抽样过程风险评估等研究数据。
1.2 卫生陶瓷方面
目前,国内外卫生陶瓷发展主要定向于4个发展方向:生产过程自动化、表面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及替代材料的研发、配套产品智能化和功能化。
1.2.1 生产过程自动化
自动化过程包括原料均化和制备技术、注浆成形技术和干燥技术3个方面。现阶段,我国卫生陶瓷原料的标准化技术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为后续工序的稳定和自动化进程造成了很大阻碍,但是,由于原料均化很难反映到工厂的经济效益上,推进及发展非常迟缓,需要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院所来承担这一责任。注浆技术的自动化经过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接连承担的“八五”攻关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的成果的转化,已经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有少数卫生陶瓷装备制造企业具备了全自动压力注浆机组制造能力,但是目前由于模具技术和原料均化技术的落后,推广仍然很艰难。
传统的卫生陶瓷模具及坯体干燥过程需要高温高湿的环境,使得工人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且干燥周期长,占用了很长的工作时间和很大的空间,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利用率非常低,所以干燥技术创新也是目前技术工作的重点,目前,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国际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1.2.2 卫生陶瓷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处理技术包括超平滑自洁釉面技术、非釉质表面处理技术和表面修补技术。有自洁功能的“智洁釉”主要是通过釉面的超平滑效果来解决釉面挂污的问题和通过在釉面中的重金属离子来提高表面抑菌效果。关于非釉质表面处理,武汉理工大学也尝试过使用有机的树脂材料使得卫生陶瓷表面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有弹性,潮州卫浴企业也曾做过此类尝试。表面修补技术是卫生陶瓷大有可为的一项技术,卫生陶瓷一般有15%的不合格率,其中10%左右为表面落脏等缺陷,目前多使用打磨喷釉回烧的工艺,耗能巨大,比较前沿的技术是激光修补技术、局部回烧修补技术及有机喷涂修补技术,但是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目前并未在行业中大规模推广。
1.2.3 复合材料及替代材料
该领域是卫生陶瓷(卫生洁具)发展的又一方向,目前已经尝试用亚克力、树脂-硅灰石、树脂-石灰石、密胺树脂以及由上述材料结合陶瓷材料的卫生洁具在行业内出现,这种产品装饰效果非常好,并且排水量非常稳定,也是一类有前途的产品。另外,将家具与卫浴产品合二为一的木材、陶瓷、玻璃镜组合的浴室柜产品也已经成为本行业的主流产品。
1.2.4 配套的智能化和功能化
陶瓷的智能化、功能化包含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品配套性的研究、基于自动感应技术的智能化研究和带有除菌除臭配件的功能化研究。产品配套性需要解决2方面的问题:①使用功能优化的问题,坐便器水箱配件与坐便器本身的配套性直接决定了坐便器的冲洗效果,盖板的寿命、手感、强度也是使用功能的一部分,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使产品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②装饰效果,整个卫浴空间内各类产品的搭配需要非常强的美学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追求美学和功能的和谐统一。自动感应技术的智能化研究包括能够自动感应人体的红外或光学感应系统、能够便后自动水洗身体并烘干的自洁系统以及座圈的自动加热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属于集成创新,主要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使用功能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创新在卫浴行业异常活跃。带有除菌除臭配件的坐便器产品也是一个研究的方向,我国有一个研究机构推出一种新产品,把便池中的臭气通过真空抽入水箱,在水箱中通过空气净化系统除去臭气,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发展方向。
另外,卫生陶瓷智能化问题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如何确保水嘴出水口的水温恒定。恒温水嘴的研究在国外起步于本世纪初。近年来,福建南安地区也有企业使用记忆合金与可以无极调整的弹簧使得水嘴出水口的水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设定,出水口水温变化不超过设定水温的±3 ℃,控制距离可以精确调整的非接触式水嘴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卫浴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目前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这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美观、牢固、良好的耐腐蚀性和低污染的工艺过程。
2 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已告别“高速”发展时代进入“中速”并由中低端为主转向中高端发展阶段,面临消化过剩产能进入胶着期,转型升级面临阵痛期,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进入回落期——“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近年来,行业无序竞争局面依然存在,市场需求增长萎缩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日趋加大、节能减排压力更为紧迫、行业集中度低、品牌知名度低、创新能力急待提升与加强、加工制造大多处在价值链低端和被动从属地位,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服务业发展缓慢,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向高端发展和向集中度提高发展。造成上述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是:从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内需和外需都收缩加剧,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保持多年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行业创新发展缺乏驱动力,发展方式、模式陈旧,节能减排推进有效的措施不足,兼并重组政策滞后,协调不力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剖与组织力量攻坚,为此,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必须有目标、有组织地对关键问题实施攻坚。
2017年到2020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时期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关时期,要改变过去依靠庞大市场需求推动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向高端发展,将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期。
创新是一个行业决定目标、方向和进步发展的前提,也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有效解决目前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新的需求不足、雷同发展、高端发展不足、布局分散、集中度不高等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关键举措就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去产能、补短板、增效益、稳增长,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切实有效推进我国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朝着瞄准较有优势水平追赶,进而为实现超越较有优势奠定基础。
为此,打好去产能、补短板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攻坚战,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好产业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攻坚战,全面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的质量档次,向中高端为主发展;打好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攻坚战,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全面达标,进而通过倒逼机制一并淘汰落后产能。当前打好“三个攻坚战”具备很多有利条件:①从宏观经济的全局看,党的十八大及各次中央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从总的目标思路上为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指明了方向;②近年来在建材行业打好四个攻坚战和两个加快的统一部署下,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在推进“两个遏制、行业自律”以及贯彻落实《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等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已经为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③2016年行业“去产能、补短板、稳增长、调结构”初见成效。《2030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发展战略》、《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正在引领与带动“去产能、补短板、稳增长、调结构”的深入开展。
目前的关键是在一般部署、一般号召的基础上瞄准和抓住行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组织攻坚,以攻坚关键问题带动行业的全面提升和总体发展。就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而言,应该着重打好以下3个攻坚战:
2.1 打好去产能、补短板为重点的结构调整攻坚战,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集全行业之力,进一步争取政府部门出台兼并重组的专项优惠政策,特别是争取兼并企业在金融、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性政策;鼓励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通过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资本融合和产能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效产能生产和对其关停并转为契机,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兼并重组做出政策导向,发布兼并重组导向目标,推进低端产能、落后产能自动退出市场或向大企业靠拢。通过兼并重组带动企业、行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益,进而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进一步推进大企业集团做优做强做大,重点培育行业领军型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由资源消耗型、生态欠佳型、创新不足型和速度规模型,变为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创新驱动型和优质高效型。到“十三五”末,真正实现企业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前10家建筑陶瓷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20%~30%,培育3~5家销售额超百亿元国际知名企业,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快“走出去”和选择必要的“引进来”。进一步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完善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开放发展能力,加快“走出去”和选择必要的“引进来”、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国内外开放发展的格局。特别要紧紧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优势,积极引导高性价比和高附加值产品及配套服务、工艺技术装备、资金、人力资源和优势产能等率先“走出去”,以资本输出、产业融入、工程服务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与引导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和装备企业瞄准国外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到国外投资兴办企业,培养中国的国际品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将与中国建材联合会“走出去”产业链一道共同为企业提供有市场需求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等相关信息,同时为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信息并开展服务对接工作,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行业“走出去”服务系统,使“走出去”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新的发展路径与支撑点。同时,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还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行业协会等国际性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设信息与资源共享的国际平台,注重适时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人力资源、工业设计、品牌创新等创意和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形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发展态势,从而不仅缩小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为追赶与超越其奠定基础。
着力推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和品牌建设,整体提升行业向高端发展。制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2025现代化制造加工体系》,围绕提升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制造水平,以绿色、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融合为目标,制定建筑陶瓷的现代制造加工系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制造加工全方位贯穿与融合信息、智能、绿色制造加工的创新理念,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加工,从生产过程控制运行到管理数据及评价,都实现新型的制造模式和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控制,推动行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其技术研发与技术提升改造的重点包括:
2.1.1 工艺技术
薄形建筑陶瓷砖(板)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产品生产技术、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形技术、高压注浆成形技术的提升与突破。
2.1.2 原材料及色釉料
低品位原料(如红坯、页岩、瓷石)应用技术、功能喷墨墨水、抗菌减碳新型坯釉材料等新型色釉料制造技术的提升与突破。
2.1.3 重大装备
宽体节能窑炉、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薄板生产线、卫浴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的提升与突破。
2.1.4 工业自动化
3D打印模型研发、NC加工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自动储存转运生产线、智能化立体仓储技术的提升与突破。
加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互联网+”》推广。推进“互联网+”在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生产、销售、服务中的应用,创新业态模式。构建“互联网+陶瓷、卫浴”的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安装服务体系,借助众创众设和第三方服务,打造新型市场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系统、移动网络系统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电子平台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增强与产业链下游企业的协同能力,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附加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加工制造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促进建筑陶瓷和卫浴企业从单一的生产型制造向生产制造和服务业转变,由卖产品向产品+服务型转变,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发展。
2.2 打好产业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攻坚战,缩小与较有优势的差距
充分发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提升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并发挥作用。争取政府支持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产品、技术、装备的开发课题和重大项目的立项,在行业内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努力取得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政策、资金的同时,行业内大企业共同筹措专项扶持资金,对创新与研发项目争取财税政策优惠。
加快建筑卫生陶瓷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的创新引领作用,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扶持新需求的产品加快发展,以标准的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倒逼质量、能耗、环保、安全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积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及产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广。
1)整体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瞄准较有优势水平,创新实现突破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在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的同时,淘汰一批规模小、档次低、落后的产品和生产线,全面提升并优化行业结构。
2)推动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以市场导向制定的行业标准协同发展,形成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以健全的标准体系支持、扶持优质产品,限制淘汰落后产品。
3)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建立各产区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行业更多的创新载体,同时进一步增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以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技术中介服务,加快技术成果转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形成一套新的创新体系和机制,使创新提升有更多的支撑点。
响应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标准改革的号召,以有利于结构优化,有利于向中高端发展为原则,运用标准,特别是提高协会团体标准水平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协会团体标准的提升与覆盖,从而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3 打好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攻坚战,通过倒逼机制淘汰不达标企业,实现清洁生产
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增强绿色发展能力。要着力搞好产业链全过程各环节的绿色设计研发、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及配套服务和绿色经营管理;着力创新提升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和绿色产品及配套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绿色制造,生产整个过程需体现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员工友好、低废品率、高效管理等方面,不使用对员工身体有害、对环境有害的原辅材料,尽可能使用低品位原料及废渣、尾矿,企业在制造工艺上尽可能地应用低碳节能技术,采用管理模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少排放或不排放三废,在低碳、节能、减排等领域能够不断研究,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
行业协会和各大企业主动协调地方政府、陶瓷产区管委会,选择重点产区,组织开展绿色园区创建活动。重点推动示范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积极申请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好《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修改单,以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和中国建材联合会共同制订并印发实施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的同时,尽力促使《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最终修订后更加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降耗利废现状调查诊断,积极开展能源审计,制定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计划,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积极采用清洁能源。
大力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改进及自主创新,为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而有效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保障。重点研发与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包括:
2.3.1 原料生产
完善和推广建筑陶瓷干法制粉工艺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扶持建立集中制粉商品化应用示范中心。
2.3.2 能源及窑炉
集中煤制气技术、新型高效煤气化(自)净化技术、窑炉和喷雾干燥塔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隧道窑新型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
2.3.3 生产工艺技术
陶瓷砖减薄工艺技术、低温烧成技术、卫生陶瓷成形模型免烘干工艺、低粉尘作业工艺、五金卫浴自动化打磨抛光技术。
2.3.4 减排技术
球磨机、风机等装备节能改造技术,高效收尘、脱硫、脱氟技术与装备。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开发将朝着绿色化、功能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薄型砖、利废型新产品等绿色化产品,防静电瓷砖、自洁性瓷砖、蓄热、蓄光型建筑陶瓷、健康保健性瓷砖、节水型卫浴产品、智能卫浴等功能产品,仿石、仿木类瓷砖的仿生产品,将成为未来瓷砖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
3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节能减排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约束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压力的日益加大,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将面临资源、能源和环保成本提高的严峻挑战,节能减排已成为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国家对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为实现建筑卫生陶瓷规模以上企业3年内达标,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用绿色环保倒逼推进转型升级、以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力争到“十三五”末全行业实现节能减排达标,为此在“十二五”基础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烟气粉尘排放总量减少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40%以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淘汰落后产能30%。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将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节能减排规划。
3.1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施“扶持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战略,鼓励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本等要素的比较优势,盘活存量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及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优”的特色企业;淘汰产品质量差,原材料、能耗消费高,环境不达标的落后企业。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扶优扶强。
2)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加大设计研发创新力度,着力开发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产品时尚化、创意化、个性化、特色文化类新品种;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节水便器、智能便器等智能卫生洁具新产品。
3.2 实施节能减排技术装备推广,提升专项行动
在行业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陶瓷薄板,挤出陶板,泡沫陶瓷板等材料的开发与生产,陶瓷砖干法制粉工艺,高效清洁煤制气工艺,低排放喷雾干燥技术,建筑陶瓷集中制粉工艺,建筑陶瓷多层辊道式干燥器,轻量节水型卫生陶瓷,薄型建筑陶瓷砖(板)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形技术,高压成形技术,NC加工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化立体仓储技术,高效收尘、脱硫、脱氟技术与装备、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与装备。
3.3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达标
认真贯彻落实好《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修改单,以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和中国建材联合会共同制订并印发实施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的同时,尽力促使《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4-2010)》最终修订后更加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降耗利废现状调查诊断,积极开展能源审计,制定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计划,实施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积极采用清洁能源;大力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改进及自主创新,为节能减排、降耗利废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而有效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保障。
3.4 倡导资源减量化,大力推进陶瓷砖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推广节水型卫生洁具的应用
研究开发陶瓷砖薄型化和卫生陶瓷轻量化所需的技术、工艺、装备、规范,同时要加大节水型卫生洁具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联合社会各方和政府相关部门推动陶瓷砖向薄型化发展。
3.5 完善产业集群,强化产业综合配套能力
产业集群的兴起,对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强化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将大大提高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企业的竞争能力,仍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6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建筑卫生陶瓷整线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并具备一定的出口竞争力,但在产品的装饰、设计以及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全行业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能够有效激励全面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和实效。加快推进“陶瓷砖干法制粉”、“连续球磨生产”、“卫生陶瓷高压成形”新技术的应用。
3.7 加快“两化融合”进程,提高行业运行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在建筑陶瓷、卫生洁具业的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过程、营销和综合经营管理等全过程、全环节,深度开发应用好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大力强化“互联网+”的理念、技术及其各种应用;加快“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的应用,提升行业自动化水平,提高行业运行质量,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要真正达标则须从方方面面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各项措施要求,为早日达成节能减排要求做好基础工作。
4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居民住房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人群对建筑装饰材料的美观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品质建筑陶瓷产品近年来向着艺术化、精致化、仿物化发展,在装修装饰中的应用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预计市场规模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产业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以产量增长为主的模式已结束,产业发展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优化存量、做优做强增量并存。未来产业将以产品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内涵式、创新性发展为主导。
4.2 国内大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国际化发展机遇逐步呈现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国内生产格局不会出现大规模改变,调整也是在大布局下进行小范围微调。同时,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已具备一定“走出去”的基础,将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不断升级,实现国际化经营,把发展的布局和格局由本国生产、本国消费为主的市场格局转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举,在国外有一定量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的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在全球同行业分工中的地位。
4.3 行业技术进步集中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设计、产品创新研发领域
包括陶瓷砖干法制粉工艺、连续球磨技术、高效清洁煤制气工艺技术、低排放喷雾干燥技术、建筑陶瓷集中制粉工艺技术、卫生陶瓷低压快排水成形技术、高压成形技术等。
4.4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多元化全方位发展
产品开发将朝着绿色化、功能化、时尚化方向发展。陶瓷薄板、薄型砖、利废型新产品等绿色化产品,防静电瓷砖、透水陶瓷、防滑陶瓷、抗菌陶瓷、自洁型瓷砖、蓄热、蓄光型建筑陶瓷、健康型瓷砖、仿石和仿木类瓷砖产品、节水型卫浴产品、智能卫浴等功能产品,将成为未来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柔性化生产、定制化服务将成为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的趋势。
4.5 集约化发展加速,规模大、品牌效应强的企业成为市场主角
随着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需要加快构建完善产业体系,与国际接轨,实施集约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明确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选择空间的增大,产品的品牌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企业产销一体化的运管模式将逐步向品牌、渠道和服务的专业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模式创新将超越产品创新成为行业创新的主流;通过品牌来判断产品的质量与服务,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模式。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创新能力强、产品品质优、销售网络畅通及商业模式新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随着技术进步、装备大型化和成本压力增大,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将发生变化,大企业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龙头企业将利用技术、品牌、管理、资源、市场等优势,推进重组和兼并,加快产业集约化发展。
4.6 树立“互联网+”理念,“工业机器人”得到强化应用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理念及技术和各种应用将在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研发、设计、工程建设、生产、营销和综合经营管理等全过程、全环节得到深度开发和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也将在产业得到加快应用,产业自动化水平、运行质量、企业劳动生产率将显著提高。
4.7 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
现代制造业发展新趋向推动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转变,将制造与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制造服务新理念,一边是研发,一边是销售的品牌营销,研发应整合国际先进资源,销售应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国际产能合作。
5 结语
“十三五”期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发展,实施“提升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的调整战略,鼓励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挥技术、管理、品牌、资本等要素的比较优势,对中小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和大集团企业;引导与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延伸发展、集成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专、精、特、优”的有新的市场需求的特色企业;坚决淘汰产品质量差,原料、燃料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企业。
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扶优扶强,兼并重组,到“十三五”末,使现有企业总数减少三分之一,前10家建筑陶瓷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20%~30%,形成建筑陶瓷砖、卫生陶瓷制品、其他建筑陶瓷类制品及上下游配套产品等完整产业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并举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集团。
实现低端产能、落后产能的淘汰与退出市场、优化结构;大企业带头兼并大企业或中小企业、带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减少企业数量,提高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行业制造加工水平和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促进行业向高端发展。组织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大企业和科研设计力量瞄准较有优势水平和国内短板开展技术装备攻关,特别是围绕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的提升与产业化、集成配套水平的提升。重点研究开发新型原料制备、新型节能窑炉、陶瓷砖短流程生产工艺、智能化、环保及循环利用新技术,在已有的基础上到“十三五”末提升一批,突破一批。
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提升,80%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建筑陶瓷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卫生陶瓷实现工业废水排放全部达标;规模以上五金卫浴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行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防范,50%以上企业实现“绿色制造”,规模以上企业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要求。
总而言之,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劳动力日渐紧缺、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碳减排的压力,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产业调整刻不容缓。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原动力之一,而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原始技术创新又必将取代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与集成创新一起扮演技术创新的主角。行业内的核心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应当建立起科技创新产业联盟,肩负起行业技术创新的重担,尽快建立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体系框架,为使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