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在我校大学生肺结核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10-16梁成义何中初崔亚红陈光英黄琪花滕红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7期
关键词:结核菌素胸部肺结核

梁成义 何中初 崔亚红 陈光英 黄琪花 滕红霞

肺结核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由于起病较为隐匿, 且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性, 明显增加临床诊断难度[1]。若未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直接威胁患者身体健康, 因此传染源中未被发现或者未采取治疗者较为危险。由于常规痰液菌检测准确性较低, 已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随着医疗事业不断发展, 李晓勇[2]专家认为采取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进行筛查, 诊断率较高, 可成为肺结核筛查主要方式。因此本文展开研究, 探讨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在本校大学生肺结核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校2016年9月~2017年9月纳入的2764例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106例, 女1658例;年龄18~23岁, 平均年龄(21.2±1.2)岁。

1.2 方法 所有大学生均采取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进行检查, 其中结核菌素试验:采取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在大学生左前臂曲侧上端位置进行皮内注射, 0.1 ml/次, 注射后3 d内观察检查结果并进行记录。胸部X线透视:所有大学生采取正位及侧位检查,从肺尖上段直至肋膈角下端, 左右端包括胸廓, 均进行X线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并整理所有大学生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透视检查结果, 分析本校肺结核筛查结果。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判定[3]:①结核菌素试验:若患者注射位置硬结直径<20 mm, 且局部产生淋巴结炎、水疱, 或者硬结直径>20 mm判定为强阳性;硬结直径为10~20 mm为阳性;硬结直径为5~10 mm为弱阳性;硬结直径<4 mm为阴性。②胸部X线透视:患者双肺以及纵膈区域出现异常高密度显示为阳性, 同时排除胸廓骨骼性疾病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筛查结果 2764例大学生中经过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显示阳性患者243例(8.79%);而经过胸部X线透视检查发现肺部有病灶患者195例(7.05%)。

2.2 不同性别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764例大学生不同性别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结果比较[n(%)]

3 讨论

近几年, 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日趋增长, 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全、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4]。由于校园内青少年流动性较大, 居住条件差, 加之自我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明显增加了肺结核感染的风险性, 因此选择疗效确切的筛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事业不断发展, 王继业等[5]专家认为肺结核筛查中采取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胸部X线透视效果更好, 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有效促进疾病的防治与控制, 为大学生身心安全提供保障。本研究中选择本校2016年9月~2017年9月纳入的2764例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经结核菌素试验显示阳性者占8.79%;而经胸部X线透视发现肺部有病灶者占7.05%。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中女性阳性率稍高于男性, 说明男性参与体育锻炼较多, 身体素质以及抵抗能力明显较女性高;而胸部X线透视结果中男性病灶发现率稍高于女性, 说明两种检查方式可以互相协作, 各自发挥优势, 保证肺结核筛查准确性。由于肺结核发病较为隐匿, 初期症状并无明显特征性, 利用胸部X线透视可清楚观察到受试者肺部情况, 并准确发现可疑性病灶。随后通过结核菌素试验重点观察隐性结核病患者,直接提高诊断准确性。两者结合后能够快速发现结核杆菌,迅速确定隐性携带者, 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为预后提供保障[6-10]。

综上所述, 结核菌素试验与胸部X线透视在肺结核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校预防以及控制肺结核提供了保障。

猜你喜欢

结核菌素胸部肺结核
2019年右江区中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FOCUS-PDCA在提高结核菌素皮肤试验规范性中的应用
病毒性肺炎流行期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例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怎样评定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的预防性治疗效果研究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热恋则是一场感冒
7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护理干预在35例肺结核并发大咯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