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幸福“小世界”
2018-10-16文李芬
文 李 芬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代表着儿童的天真、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它伴随着幼儿成长。而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同时,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幼儿,提高幼儿自主安排活动的能力
幼儿的个性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幼儿能在“工作”中获得足够的动机和乐趣;有的幼儿则依赖性较强,常常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还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外向,社会交往欲望强烈,愿意帮助别人……在区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必要的干涉反而会限制幼儿的自主参与。不论是区域活动的环境设置,还是区域活动的参与,亦或是活动中角色的分配、具体的玩法及操作,大部分教师都存在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过多强调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幼儿活动自主性的情况。有时教师观察得不够仔细,了解得不够全面,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做什么。一旦幼儿遇到困难或是有新的想法萌发时,教师立马出手相助,使幼儿的思维被打断,无法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相信幼儿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要相信自己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与计划者。只有为幼儿创造自选游戏条件,组织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
例如,大班的区域活动“万达美食城”:
在“万达美食城”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的材料有成品、半成品及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且都是由幼儿和教师共同提供的。利用从家中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和制作游戏中的角色、场景等。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会自发地增添活动内容,比如,游戏时“顾客”点菜总会挤到柜台前面,然然说:“爸爸带我去万达吃饭,直接在菜单上点,点好交给服务员阿姨就行了。”于是,他们向“服务员”提出制作一份“菜谱”方便“客人”点菜,“服务员”向“店长”汇报并采纳了“顾客”的意见。“客人”走后,他们就聚在一起商量起来,并且迅速制定了两份“菜谱”。第二天,“美食城”的生意非常红火,光顾的“客人”都对菜谱很满意,使得参与制作菜谱的幼儿产生了一种成就感。接下来,他们又制作了“甜点单”“饮料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二、关注生活,追随发展,自主生成主题游戏
来自不同家庭的幼儿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个性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在与同伴互动中,自发生成许多新的游戏主题。而这些主题能很好地体现幼儿的需要,反映幼儿最近发展的水平。这种由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教师只需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即可,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
例如,在每学期开学初,教师会让幼儿带一些小动物来创设班级自然角。以往幼儿都是带一些小金鱼、小乌龟之类的小动物,这次一位幼儿带来了一些螺蛳。这些新客人让幼儿好奇不已,他们有的瞪着眼睛看,有的用手碰一碰,还有的直接把螺蛳捉了起来……看着幼儿“热闹”的场面,教师并没有立即去干涉,而是以支持、欣赏的态度鼓励他们去碰一碰、捉一捉。在与螺蛳的直接接触中,幼儿产生了许多问题:“这是什么?是蜗牛吗?”“它们会游泳吗?”“啊,它缩进去了!”“它们有嘴吗?”“我们喂什么给它们吃呢?”就这样,幼儿自发生成了研究螺蛳的欲望。在幼儿的午休时间,我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关于螺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发动家长带来更多的螺蛳,很快幼儿就投入到研究螺蛳的活动中了。每个幼儿的观察视角不同,我大致做了一个统计:注意螺蛳形状的有14人,注意色彩的有3人,注意螺蛳小房子入口处是圆形的有的11人,注意螺蛳生活环境的有5人。对幼儿的观察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于是,我设置了一些问题:“为什么螺蛳的小房子会有一扇门呢?”“为了躲起来。”很多幼儿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一话题立刻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多多说:“当遇到敌人时,它马上缩进去把门关好,敌人就吃不到它了。”甜甜说:“它关上门,一动不动,大家都以为它是石头呢!”小伟说:“缩进去后,它和泥土的颜色差不多,不容易被发现。”幼儿热烈地讨论着,我又问:“螺蛳为什么要躲起来呢?”“保护自己。”“那除了躲起来,还有别的办法可以保护自己吗?”于是,有的幼儿提出了设计调查记录表的建议,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对螺蛳的自卫方式、生活习性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关注游戏,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自主发挥
游戏环境创设应以“教师引导,幼儿参与”为主,这样的游戏环境才是真正属于幼儿的。在主题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完全有能力自己创建游戏内容、环境。所以,当产生了新的主题后,我们都乐意与幼儿一同协商,一起创建游戏环境。
例如,在开展大班 “惊奇一线”这个主题活动时,幼儿不仅能主动创设游戏环境,还能主动参与策划。游戏挂牌、墙面的布置和吊饰,都是由老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和制作的。比如,幼儿在欣赏完编织作品之后,想用编织的作品来装饰环境。在和幼儿商量之后,我们决定采用废旧的筷子、树枝等材料。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从家里带来了许多旧筷子,还收集了大量的树枝。开始时,筷子、树枝不好固定,不便于塑型和编织,于是,幼儿想出了用扎辫子的皮筋先固定,便于后期调整和塑型。幼儿在编织时有的十字交叉,有的横向编织,还有的直接缠绕。当作品一个个完成时,幼儿又商量如何摆放,最终结果是编了一个大大的蜘蛛网。于是,大家分工合作,他们邀请我也参与到编织队伍中。一个个问题出现,一个个问题相继解决,过程很完美。我们将幼儿的作品用于装饰自然角环境。通过环境的互动创设,我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合作精神、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关注经验,享受分享时刻
游戏过后,有的幼儿满足,有的幼儿遗憾,有的幼儿意犹未尽。于是,让幼儿围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分享游戏中的情感体验、问题冲突和情节事件等经验,成为教师在游戏结束后重要的活动组织环节。在分享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教师要鼓励幼儿多讲游戏经历、困惑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今天当了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是怎么为小客人服务的啊?”“小客人满意吗?”“你想了什么好办法?”“你是怎么做到的?”教师提问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小智慧,如:故作神秘的样子假装听不懂—“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惊奇发现—“哇,太奇妙了”同意幼儿的观点—“嗯,有可能是你说的这样”请求幼儿帮助—“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等,使幼儿交流、分享经验的欲望一下被激发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工作。一日活动中教师捕获幼儿的问题,引领他们去思考、猜想,以幼儿为主体,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区域游戏环境,确保游戏时间,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表达、想象、创作和享受!但是,如何设法引起幼儿自主活动的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总之,我们要在《指南》与《纲要》的引领下,还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让他们成为快乐游戏的“小顽童”,让每一个幼儿在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健康且富有个性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