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思忖过日子
2018-10-15王家华王习明陈涛
王家华 王习明 陈涛
我也常常在心里琢磨,为什么我们农民在大集体时挣不到钱?
大集体时负担重
大集体时挣不到钱,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建设多。自成立高级社以来,每年都搞建设,搞建设就要投入劳力和资金,分给社员的钱,自然变少了。就好比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要建房,就会减少零用钱和降低生活标准。有些建设,不搞又是不行的。好比为儿子娶媳妇建房子,即使不买衣服不吃肉,甚至饿肚子,也必须建。我想,国家、集体要将来长期发展,必须节衣缩食搞建设。
例如,我们队临河有上百亩田在整治拾回桥河下游河道之前,每两年都要被淹一次,一淹就是7天7夜,水稻就会颗粒无收。桥河改道后,即使涨百年难遇的大水,最多淹二天一夜,水稻最多只减产20%。我们队大多数田在岗上,在未修水库和渠道前,雨水多,只能种二分之一的水稻,黄金港水库、漳河水库、吴挡水库建好后,现在90%的田都可以种水稻。
二是粮价低。大集体时代,1斤稻谷从未超过1角钱。1974年,稻谷每斤7分钱,凭计划才能购买到的手扶拖拉机,需要2000多元,相当于3万多斤稻谷换一台手扶拖拉机。1994年,稻谷最高卖到一斤8角4分,手扶拖拉机价格还只有2000多元,不到3000斤稻谷,就可换一台手扶拖拉机。
三是每个劳力要养活的人多,大集体时,一般家庭都有4个小孩,老人到一定的年龄,一般是女50岁,男55岁,就不参加集体劳动,又不准搞家庭副业。大多数家庭平均每个劳力要养活2个半人。分田到户后,一般家庭只有2个小孩,老人可以劳动到70多岁,每个劳力基本上只养活一个人。
分田到户好挣钱
分田到户头几年好挣钱,主要原因是:
一、粮价涨幅高,稻谷价格从1982年分田到户时每斤l角1分,提高到1994年最高价每斤8角4分,12年增长7倍。
二、大集体时的建设发挥了作用。分田到户后,我们这里没有搞过大型建设,基本上在吃大集体的老本。由于水利设施完好,大部分农田都能自流灌溉,降低了成本;由于干部可以靠变卖集体的机动车辆、厂房设备、森林发工资,老百姓负担轻。我们大队在分田到户时有近百万元的固定资产、几百亩松树和杉树,在1990年前,全部卖完。
三、大多數在大集体劳动过的中老年人,在分田到户后的最初十年里,继续当家,这些人在集体时养成节俭和勤劳的习惯,他们当家就可带领全家人靠节约和勤劳积累财富。
我在当家时,每年要种两季水稻、一季油菜或小麦,是现在双河当家时收获的3倍,在生活上,也是精打细算,能省则省,省下钱来办大事。
反思为啥不景气
1995年至2000年,农村经济不太景气的原因是:
一、粮价大幅度回落。1998年至2000年谷价在每斤4角钱上下浮动,相当于1994年最高价的一半,回落到1987年前的水平。
二、种田的资金投人提高,劳动投入减少。刚分田到户时,主要使用绿肥、猪粪、塘泥等有机肥,化肥使用少。1987年,每亩田只需25斤氮肥做底肥,5斤尿素做追肥,打两次农药,合计不到10元,杂交最高可产1800斤。1996年后,只下化肥,每亩田要用100斤磷肥、100斤氮肥、20斤尿素做底肥,追肥和农药成倍增长,还要使用除草剂,合计需要近百元,杂交也只能产1500斤。由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自流灌溉变成提水灌溉,水电费翻了一番,由1987年每亩不到20元,增加到2000年每亩40多元。同时,由于干部工资大幅度上涨,每年上交的提留上涨得更快,由1987年每亩50元上涨到2000年的每亩160多元。
三、越来越多家庭由年轻人当家。他们大多只想舒服,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冬天不栽油菜不种小麦,用除草剂代替除草劳动。节省下劳力,又不能打工挣钱。只想吃好穿好玩好,不知节俭。
这几年(1996年至2000年),越来越多的乡村干部,只知借钱不想还钱,不为将来发展着想,债务越来越大。干部经常用公款吃喝旅游。即使村组干部在村里开了会,也要请车拖到十里铺集镇上餐馆。
我是一个农民,没有见过世面,也许有见识的干部并不赞同我的想法,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我还是相信,农民要过上好日子,既要靠环境如水利条件改善、粮食价格提高、负担减轻,又要靠自己勤劳、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