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面子威胁论”下的中西“面子”差异对比

2018-10-15沙梦怡

大东方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

沙梦怡

摘 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商务英语谈判在跨国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谈判过程中,明确谈判双方的文化理解差异有助于谈判的进行。本文基于跨文化“面子威胁论”,对“面子”这一概念中西方不同的理解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谈判环境中,使得谈判双方了解双方在“面子”概念上的理解差异,从而有助于谈判双方不受文化差异干扰,顺利进行商务谈判。

关键词:跨文化;面子威胁论;中西面子;差异对比

一、面子威胁论

为了论述和诠释礼貌现象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上,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基于对“面子”的系统研究,他们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西方文化中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面子可以被伤害,保持或增长。Brown和Levinson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礙,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由此,在许多会话中会产生许多的影响到交际双方面子的行为,“即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Brown 和Levinson将威胁面子的行为大致分成以下四类:(1)威胁信息接收者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做住命令、请求、劝告、威胁、警告等一系列话语或行为;(2)威胁信息接收者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等一系列言语或行为,对听话人的一些意见和观点想法持否定态度;(3)威胁信息接收者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对听话人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4)威胁信息接收者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 评或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一系列的言语或行为。据此,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对信息接收者采取一系列的影响面子的言语或者行为。

在人际语用学看来,言语互动策略选择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也即,语言使用的功能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有效管理”。目前国内的语用学研究长期以来过多倚重西方文化语境下提出的人际修辞论、人际关系论等,如面子威胁论、礼貌原则论、和谐管理论等,但是没有能注意到交际者双方各自依附着的文化差异,这使得语用研究被局限在单一文化之中。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这一类的商务谈判更是强调着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由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首先要清楚“面子的概念”,再基于“面子理论”之上,根据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寻找到一个交际双方的维护面子的平衡点,在商务交际中更应如此。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该面子理论还需考虑跨文化普遍性问题。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完善面子理论,帮助消除东西方商务人士在谈判过程中的障碍,从而促进有效的交流。

二、汉文化中的“面子”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胡先缙对面子和脸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面子”是“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他将汉文化中“面子”划分为以下两个方向:(一)面子是个体行为与理想形象契合度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表现和理想形象处世要求等的总和。由此,为了保全面子,个体的处事行为必须符合该社会地位的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由于文化长期的发展,社会集体中建立了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例如仁、义、礼、智、信等。如果个体的言行符合该社会普遍标准就挣得了面子,如果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二)面子在汉语文化社会里则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三、结论

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强调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所以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 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参考文献

[1]Levinson and Brow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onomena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黄国光 中国人的面子观:中国人的权利游戏[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94

[3]刘润清 文旭 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
跨文化传播何以可能与以何致胜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概述
浅议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