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研究

2018-10-15罗灿黄俊刘涛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院校传统大学生

罗灿 黄俊 刘涛

摘要:本文针对湖南省地方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能力进行调查与策略研究,从实际出发,展开有效性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的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地方院校;传播;传统文化

晚近以降,千年局变,西学东渐,中学式微,传统文化在“莽莽欧风卷亚雨”中举步维艰,险些断裂;建国之后,历经数十载的恢复,于今方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因此,如何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唱主角”的重大责任。

当下,网络信息高度集成,传媒影响愈见深刻,那么,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由单一的“吸收内化”转向多元的“对外扩撒”,换而言之,时代已对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已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文着眼传统文化之继往开来,立足于当代大学生视角,结合地方院校实例,就其传播能力展开研究,旨在寻找切实有效之提升路径。

一、现阶段国内研究概况

通过搜索、查阅,发现关于目前研究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异常丰富:期刊论文,约为万篇;硕博论文,三百有余。另外,市场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也是琳琅满目,如刘再复教授所著《传统与中国人》,龚鹏程教授所著《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十五讲》,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等。经梳理,大部分论著的眼光聚焦于“解读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当代价值”、“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四个方面,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现代转换”则较少。

近年来,中國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卓见成效。孔子学院全球化的设立,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弘扬,这无疑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家教育已将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根据对该话题的研究数据,以高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为研究对象,尚无先例。目前大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已有提高,而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该如何培养,是我们亟需应该思索的问题。

二、调研方案设计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我们初步设想以《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现状调查问卷》为先行手段,打开科研的缺口。

(一)研究思路

该方案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原则,遵循由理论出发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理论的思路。首先,借助电子数据库和地方图书馆,查阅各类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各地方院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况,并借助网络分析技术掌握其发展态势。其次,结合当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传统文化传播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传播学理论,运用一系列全面的方法剖析所存在的现象与潜在问题。最后,在实践中发现具体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操作步骤

(1)查阅文献:查找国内外关于该方面研究的各类报告,归纳提炼出目前省内地方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

(2)调查分析:前期制作问卷表格并选择合理的地区、区域、高校等,以排除试验结果的偶然性。后期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筛选数据,并参考省内兄弟院校相关研究结果,调查大学生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能力水平。

(3)反馈数据:根据所得结论,再次进行相关记录走访调查,及时效果跟进,进一步检验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4)对比研究:对比以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播能力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检测预测结果。

(5)得出结论:总结得出省内地方性院校英语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

(三)创新之处

(1)本方案侧重地方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调查,是国内有文献报道以来第一个关于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首例。

(2)本方案以大数据分析的开放式网络调查为主,能够初步了解省内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的实际情况。

(3)本项目能为地方的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提供改良方向。

(四)特色所在

(1)实用性:针对省内地方院校为对象的工作大力开展,可以弥补当地学生在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的短板和不足。

(2)可操作性:从省内地方院校的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具体的有利于该校、该地区教育改革设想方案,为当地高校的中文、历史等传统人文类专业的师生们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3)科学性:该方案以最新传播学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个案,结合省内各地方院校的客观条件,尊重规律,多方考虑,全面分析,系统调研,使报告结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五)预期成果

(1)撰写详细的湖南省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2)分析省内各地方院校,在不同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传播能力差异的原因,写成调研论文。

(3)针对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明确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培养该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三、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地方院校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的构想

随着复兴传统文化节奏的加快,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也越来越与之紧密结合。那么,我们如何趁此契机培养并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呢?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构想:

(一)在学生活动中多融入传统服饰的元素

传统服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增强文化认同感的强系纽带。以往,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对服装只有穿着得体的“合理”规定,并没有佩戴应景的“合情”要求。因此,容易出现“笔挺西装拜孔子”的尴尬。过去,由于传统服饰的匮乏,如直裾、深衣等鲜见于销售,我们难以做到“袖袍加身”。不过,近年来随着汉服社等学生社团的壮大,这方面的难题正在得到逐渐解决。

因此,我们提倡在学生活动中尽量多地融入传统服饰的元素,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在学生活动中增加传统古籍的阅读量

传统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今天“思接千载,神交古人”的重要媒介,可谓“吾国之精粹,悉存于旧典”。对传统古籍的解读与化用,是当代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在学生活动中,呼吁大家重读文言文,背诵诗文名篇,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例如,借助当下中华诗词大会的热度,我们可以开展“古典诗词过级测试活动”,遴选出 500首古典诗词,将之平均分为A、B、C、D、E五个场次,每个场次包含100首诗词。考生通过相应场次的历练后,可分别获得2级、4级、6级、8级、10级的成绩,并由学校统一颁发特制证书,以兹鼓励。

(三)在学生活动中注重与传统节日的结合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汉民族的认识里,“节”不仅是“多难兴邦”和“奋斗不息”的代名词,更是国民精神得以砥砺而不朽的驻足点。古来每节时至,举国上下,无不行享祀之祭,温前贤之训:不忘草创艰甚,尤念当下承平。

在今天同样如此。那么,我们在开展学生活动时,要有意识地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众所周知,“清明”是每家扫墓,享祀先祖的日子。然而,这是唯一的祭祀的日子吗?考之前史,我们发现:古人祭祀,不限“清明”,前后皆有:远则“上巳”,近为“寒食”,随即“浴佛”,后至“谷雨”,五节相继,且各不同。于是,我们可以借此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既能丰富活动内容,又能收到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

四、结语

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要依靠国家,更重要的是依靠我们青年一代,必须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本文的设计与实施虽具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对湖南省地方院校推动提高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能力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高卫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1:21-26.

[2]晏青.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13-118.

[3]任建东.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的传播[J].伦理学研究,2010,06:111-113.

[4]廖礼平.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J].唯实,2010,12:38-42.

[5]高良,王子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服饰文化为例[J].艺术百家,2011,S1:179-182.

[6]黃小琴,黄璜.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绿色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21:14-15.

猜你喜欢

院校传统大学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少年力斗传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