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扬州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2018-10-15张飞越靳璨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张飞越 靳璨

摘要:本文基于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扬州运河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出了改革建议。从数字化角度入手,提出了云储存、多媒体交互、碎片化传播技术背景下的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与传播可行性分析验证。提出建立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人个人信息互联网数据库、扬州运河非遗技艺制作互联网数据库、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网络展示平台的策略与建议,最终目的聚焦于扬州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扬州运河非遗;数字化传承;数字化传播

大运河对于扬州这座城市而言,既是母亲河也是扬州文化坐落于这片土壤的立根之本,也在这座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土地上催生出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如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清曲、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三把刀”、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取代,有些因为承袭者的匮乏逐渐冷落。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得以妥善记录保存、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以新的形式展现在更多受众面前,是当下扬州运河文化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各种信息终端通过互联网逐渐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也为扬州运河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在信息存储与传播方面的优势,使扬州运河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成为可能。

一、互联网时代扬州运河非遗文化數字化传承和传播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的云存储功能使用

目前扬州运河非遗的技艺的记录与保存,有些原始记录面临着损毁或丢失的风险。部分非遗技艺传承千百年,有些是靠师傅的口传心授,有些则留有实体记录,但因为经历岁月变迁,难免会隐含损毁或丢失的风险。而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扬州运河非遗技艺得以永久保存。

比如,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扬州运河非遗技艺的有关典籍;以数字图片的形式记录历史悠久、或有损毁可能性的扬州运河非遗技艺的作品;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扬州运河非遗技艺的创作过程,并将这些文件备份并上传到互联网云盘储存。

互联网云储存的方式,其优点有:

1.保存与传播同步。云储存是一个共享性平台,将扬州运河非遗有关资料上传到互联网后,一方面信息制作者实现了将资料保存的目的,另一方面信息接受者——受众也可看到相关资料并下载,实现传播的目的。

2.更快速的资料归档与整理。可对扬州运河非遗技艺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纳,制作出相关索引,受众在搜索与自己相关或感兴趣的内容时,不需要逐个文件的查找,直接输入相关关键词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相较于传统资料保存方式而言,是一个效率极大提高的优势。

3.受众面扩大。受众在互联网云储存下载获取资料后,相当于获得了一份完全一致的“复制品”,随着这份“复制品”被下载的次数越来越多,接触到扬州运河非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中扩大了扬州运河非遗的知名度。

(二)互联网的多媒体交互

扬州运河非遗,其掌握技艺的非遗传人,存在着老龄化的困境,愿意接触扬州运河非遗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在多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艺时间长,从一名刚入行的学徒到成为一名技艺成熟的工匠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传授者的精力毕竟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徒的所有学习细节;原因二在于这些非遗技艺并未让更多的受众所熟知,从而形成只有本地、周边人知道的区域化的局限性。互联网所独具的多媒体特点,能够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技艺的制作过程,恰好能将上述困境迎刃而解。

(三)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愿意使用这种小型的多媒体终端作为信息接收的主要平台,由于该信息终端尺寸小且轻便的特点,受众不愿意付出太长时间,来接收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内容,于是促成了碎片化传播的行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是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与传播无法避开的话题。

扬州运河非遗的相关内容,需要以合适的题材与形式出现在受众的智能手机上,要让受众在零碎时间内,愿意“点开”扬州运河非遗的“大门”。比如,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定期推送最新内容给受众,使受众养成阅读扬州运河非遗的习惯;以两分钟短视频的方式,展现扬州运河非遗最有亮点、最吸引眼球的特色内容;以智能手机APP的形式长期“停留”在受众的智能手机内,做好APP的内容与交互。

二、互联网时代扬州运河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和传播的策略与建议

(一)建立扬州运河非遗传人的个人信息互联网数据库

扬州运河非遗传人是扬州运河非遗得以存留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非遗传人,存在着老龄化的困境,因此加强对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人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非常紧急的任务。为传承人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的数据库,使传承人的一切资料都能够有效地保存下来,以便提供给受众使用,一方面有利于传承的人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扬州运河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该互联网数据的信息搜集,应当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地记录各类扬州运河非遗传人的信息,涵盖不同的技艺、工种,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汇总,使受众在寻找自身感兴趣的扬州运河非遗内容时,能够准确的点对点定位。

(二)建立扬州运河非遗技艺制作互联网数据库

对于扬州运河非遗技艺制作过程的记录、整理、归纳。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记录扬州玉器制作非遗传人的创作过程,从选料、开玉到画样、出样,再到细修、剖光,全程多角度记录下制作过程,再通过后期的剪辑整理出片并上传到互联网。此外,在信息接受者一端,受众看到相应的多媒体资料,可以提出疑问、建议等反馈意见,并发送给非遗传人,非遗传人再对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行答复。这样彼此往来式的信息交流,便形成互联网数据库的良性反馈机制。

(三)建立扬州运河非遗文化网络展示平台

互联网为受众与建立扬州运河非遗建立起的丰富的信息沟通纽带。笔者以为,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起普通受众与扬州运河非遗直接沟通的互联网平台。比如:目前在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直播平台,即自媒体,可以借此平台进行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尝试。比如:可以邀请知名度较高的扬州运河非遗传人,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现场演示扬州特色非遗作品的制作,受众可以观摩制作全过程,并通过直播平台与非遗传人进行互动。部分兴趣浓厚的受众还可以借此机会,组建网络沙龙或群,使扬州运河非遗话题,在上述小范围群体内得以长期讨论和互动。以此,也扩大了扬州运河非遗的互联网群众基础。

三、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为扬州运河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我们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扬州运河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建立扬州运河非遗传承人及其技艺制作的网络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展示平台向互联网受众展示扬州运河非遗的魅力,也为受众提供网络互动的机会,从而促进扬州运河非遗、扬州本土文化长期有效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文献:

[1]陈菲.基于运河文化特色的扬州旅游纪念品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 (7).

[2]杨瑾.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民歌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7 (12).

[3]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 (8).

[4]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 (5).

[5]吴振东.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数字化传承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