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协同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
2018-10-15齐美慧李秀丽
齐美慧 李秀丽
摘 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质量的关键策略,本文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制订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策略,对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地理标志;黑龙江省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农产品发展策略,可以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 农产品地理标志应用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拥有较为理想的农业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使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有利因素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利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源整合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市场环境相融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因素进行有效的总结应用,可以为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的成熟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使更多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都可以完整的凭借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研究方案进行控制处理,全面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加以认识,是保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质量得到改进的关键。在进行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方案研究的过程中,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人员还可以按照自然资源的特征,对黑龙江省现有的农业生产工作有利因素价值总结,并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以此保证黑龙江省的农产品生产工作可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变现创造有利条件,并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2 基于区域经济协同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
2.1 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制度
必须将具备实践价值的方案进行设计,才可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制度的优化设计创造足够有利的基础条件。制度的设计是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性的关键。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对制度设计工作的关注,使更多的农产品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能够较为全面的制度设计体系的运行需要,以此实现对农产品管理工作的支持,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综合性管理价值的变现提供支持。在进行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黑龙江省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特点,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突出优势加以研究,以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工作能够更加成熟的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此保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策略能够在农业技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工作的支持作用,以此实现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工作的价值。
2.2 完善大型农业企业农产品地理标志应用策略
大型农业企业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可以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应用的過程中,对农业工作领域的其它领域形成示范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设计人员必须全面的强化对农业产业化资源的关注,更大程度上凭借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发展战略的管理需要,对政策资源的价值进行完整的研究考察,以此实现对大型企业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并使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的价值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实现。要强化对经济资源支持性作用的关注,结合现代大型农业企业的产业规模特征,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市场环境中的价值进行全面的考察,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可以得到发挥,直接形成对大型农业企业经营性业务的支持。
2.3 优化农产品地理标志营销质量
首先,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战略的制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营销工作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的应用需要,对更多的农业品牌资源发展战略进行价值分析,以便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人员可以较为成熟的把握市场环境中的农产品优化发展战略,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价值的实现创造基础性条件,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可以更加成熟的实现对市场环境中有利因素的合理控制,为地理标志营销价值的展现创造有利条件。
3 结语
黑龙江省在农业基础性生产工作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是体现黑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价值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进行研究考察,并制定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需求相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战略,对提升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综合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810223059)。
参考文献
[1] 龚娅萍.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5):63-67.
[2] 刘丽.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辽宁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4):282-284.
[3] 李佛关.农产品区域品牌对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基于国家三部委地理标志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24):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