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介入写作教学的探索
2018-10-15何曙晗
摘 要:当前婺剧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也陷入瓶颈,而“婺剧进校园”活动的推行,给予同处于困境的婺剧文化和写作教學一个极佳的相融契机。文章在探讨婺剧文化介入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婺剧与写作教学相融合的策略,以求在保护和发展金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婺剧;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何曙晗,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4-0093-03
婺剧作为金华的传统剧种,是多剧种的融合与金华民众欣赏习惯相适应而衍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但现阶段婺剧的传承已经陷入青黄不接的地步。而写作是语文的综合积累,将婺剧这一地域文化剧种融入语文课程的写作教学中,势必会进一步凸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将婺剧引入语文学科的写作教学中,既有助于传承地方艺术,也能够为语文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发展空间。
一、婺剧介入写作的可行性
1.“婺剧进校园”的推行提供了契机。2008年教育部发出“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通知,一时间各地纷纷兴起开展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进校园相关活动的热潮。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将婺剧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此背景下,同年10月浙江省文化厅正式启动“婺剧进校园”活动,“婺剧进校园”在浙江省内开始得到规范开展。之后,浙江省内纷纷成立婺剧促进会,并与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合作,在各个中小学中大力开展“婺剧进校园”项目。“婺剧进校园”力图从语文、音乐和校园活动三个方面为载体来推行相关婺剧活动,从而培育一批能够“听得懂、唱得亮、演得像”的婺剧小演员。
但对于婺剧来说,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来谋求发展,还要在年轻一代的学习中实现传承与创新。而对于当前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瓶颈来说,“婺剧进校园”活动推行带来了增进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的绝佳机会。将婺剧与写作相融,这是“婺剧进校园”活动带来的一种新的探索模式,对于改善当前婺剧和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或有较好的效果。
2. 写作与婺剧文化的相通性。婺剧表演讲求效果,能否赢得观众掌声,能否让观众乐而手舞足蹈,能否让观众与戏台共同飞舞,这是衡量婺剧表演成效的永恒标准。而创作也同是这个道理,写出来的文章需讲求效果,文章好坏就看能否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好的文章不仅要写得酣畅淋漓、大开大合,更要让读者读完产生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戏剧表演艺术的实质其实是一种模仿的艺术,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模仿都是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婺剧表演亦是如此。而马尔克斯说:“学习写作总归要以前贤为楷模。”仿写,既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和必要方法,也是写作主体进行思维训练的最重要方式,更是千古文章得以流传的潜在规律。
婺剧表演对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来打磨自己的演技。这亦与写作相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作品的诞生,需由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对生活有所感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也应该从生活入手,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去践行学生为本,生活为实,兴趣为重的习作理念。
二、婺剧介入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1. 传统婺剧文化传承遭受挑战。婺剧以其种类繁多的剧目、丰富独特的声腔、神秘深妙的舞蹈、瑰丽奇幻的服饰、精细华丽的道具、振奋人心的器乐塑造了其独特的地域民族品格,在几百年间不断传承发展,并与金华当地民间艺术、同时期的其他剧种融合交汇。但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潮流的冲击下,婺剧的传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这集中体现在其艺术表演形式单一、剧团发展不足、演出地域狭小等方面。
环顾当下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遗产项目,其中多数便是因为传承人的匮乏而濒临消亡,显然传统的传承方式早已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因此校园传承是使传统婺剧保持活力的唯一办法。但在校园里进行婺剧传授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传承”的视角上,还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所处的时代性和学生身上那饱满的创造活力。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的有机性,才有可能为婺剧艺术再创发展的高峰。[1]
2.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陷入瓶颈。我国当前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习作教学,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映现着中华民族的逻辑思辨和言语智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文教学的成败与否已经成为推动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风向标,关系着我国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2]虽然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足够重视习作能力的培养,但是中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依然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大难点,在学生群体中一直广为流传一首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叫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首打油诗折射出当前语文教育所遇到的难题,习作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偏低,写作能力不高的困境。而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也是头疼不已,教师的写作教学情绪低落、写作教学方法陈旧、写作课堂缺乏吸引力等,这都说明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陷入瓶颈期。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改进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和素养,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教学领域去思索和研究的。而地方文化的注入,很有可能是打破写作教学当前瓶颈的一剂良针。
3. 语文课标对地方文化学习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中高考中综合性学习检测的地位凸显,地方文化的学习开始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学科已成为时代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更能让语文学科贴近学生生活,使其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作文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金华婺剧融入当地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将更凸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也能促进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婺剧介入写作教学的策略
1. 精选剧目,激发兴趣。语文课标中提到写作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使之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已逐步成为写作教学的主导目标。因而,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首要前提无疑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婺剧表演的预设观众是成人群体,但以儿童文学的审美标准来剖析婺剧,可以发现这一剧种的剧目存在大量滑稽可笑、幽默夸张的形式和变形手法,而人物形象的刻画偏向儿童化,故事情节的建构也多数偏向喜剧性。因此,婺剧就其本身的艺术特性而言,充满了天然的儿童情趣。[3]
将如此充满儿童情趣的婺剧引入写作教学中,这必须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婺剧剧目,从而达到激发其鉴赏和创作婺剧剧目的目的。在低年级学段,让学生读婺剧小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情节中受到道德教育;在中年级学段,让学生读婺剧小百科,系统学习婺剧的相关知识;在高年级学段,让学生读婺剧剧目中的小韵文,来提升文学功底和古文鉴赏能力,如此循序渐进,使婺剧的写作教学走上系统的、因材施教的正确道路。
2. 改写唱词,尝试填词。传统婺剧的观众多是金华地区的农村草根民众,而为顺应多数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婺剧唱词多采用金华方言俗语来演出,总体上浅显明白,但唱词对白往往过于简朴,且传统唱词中夹杂不少方言、文言类词语,所以在当今时代婺剧唱词还面临着年轻观众、外地观众难以听懂的尴尬局面。
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立足于当前语言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原本婺剧曲调唱腔的风格、情调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唱词进行适当的替换改写,甚至是撇开原词尝试进行重新填词。这项工作既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改写也许不一定很理想,但通过这一训练,既使学生认识到规范语言的重要性,又加强了写作中的练字练句,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诗歌语言的基本规律。虽然学生的填词不能尽善尽美,但通过这样的尝试,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度,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取得写作的成功铺平道路。[4]
3. 尝试仿写,推敲创作。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儿童早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模仿,而写作教学中的仿写训练作为最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一种传统又流行至今的教学方式。
将“仿写”这一种写作教学方式引入婺剧的学习中,既是一种创新,更算得上是一种挑战。仿写婺剧,要求学生根据唱腔乐曲的节奏,仿照原婺剧剧目进行重新编写,给人以新的情趣和新的启发。仿写剧目的取材可持开放态度,既可寻找与原剧目类似的题材来仿写,亦可从生活中取材来编写“当代婺剧”,但应提醒学生在创作时注意韵脚、腔调的起转。仿写创作婺剧,需要在写作教师的指引下,从单个句子的句式、结构、修辞等角度的仿写着手,进而循序渐进地完成通篇之作。
參考文献:
[1]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2009,(10):60-62.
[2] 周芫.论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劣势及对策——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4-228.
[3] 钱兴地.试论婺剧的儿童情趣[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5):53-59.
[4] 蔡伟.流行歌曲介入作文教学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1,(4):38-39.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