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文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018-10-15张萌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摘要:日本文学课程是本科日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由于本课程需要阅读日文名著原文,内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加之学生在平时更重视翻译、商务日语等实用性的课程,对文学课程的兴趣不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跨文化交际视野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日本文学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日本文学;教学改革;多媒体;人文素养

日本文学是高校日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日本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日本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外语学科,尤其日本文学课程,应置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大视野中审视其学科地位和人文价值。日本文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學会个性化阅读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评精神,而学会独立判断和反思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内涵的创新人才离不开日本文学的教学和改革。

一、日本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过去,日本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是作为专业核心课开设的,对培养学生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师专日本文学的教学现状却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之处。

首先,日本文学课作家作品众多,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可课时却有限。日本文学课教学内容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而在日本文学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对教学内容详略、主次的科学把握和合理取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好日本文学课的教学,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值得研究和改革。

其次,日本文学课的教学大多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存在“老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甩笔记”的现象,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对学生读、看、说、写等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不利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日本文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日本文学课的考核也有待改革。过去往往是靠一张卷了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内容死板,考试方法单一。这种靠期末的考分一锤定音的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四,日本文学课教材建设滞后。从现有的日本文学师专教材来看,虽然版本很多,但拼凑照搬的居多,真正适合师专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却并不多见。故而有必要加强师专日本文学教材建设。

因此,迫切需要从总体上对日本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等进行研究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日本文学作品众多,流派纷杂,一一在课堂上予以详细讲解是不能够实现的。日本近代文学课程中,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很多,若是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介绍,限于课时是不容易实现的。

作为日本文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起到“拋砖引玉”的作用,教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常识知识和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激发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比如我们可以单纯地研究某个或者一系列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的写作风格或者是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可以研究同一时期的几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拓展到比较文学的范畴去,掌握比较文学“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研究方法,超越文学自身的范畴,以文学与相关知识领域的交叉处为切入点,研究对象国文学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将某些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的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无动于衷。要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里来,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要求学生课下预习,课上老师对教材上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概括性讲解,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可让学生课下详细地去了解,给学生留若干个思考题目,要求课后查阅资料,写短文,谈感想,并在下节课上发表。

也可以在学期初将本学期的课程分成几个模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承担课程任务。课下,学生要对其分配到的内容查找发表所需的资料,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均可,不限形式。要求学生制作发表概要,课上分发给其他同学。并针对自己的发表内容对听众提问,或者组织小规模的讨论。教师作为观察员,必要时要控制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将每个学生的课堂发表内容加以总结,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将其表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唱主角,老师唱配角”的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一)开展导学课

主要是开展系列讲座,系统介绍日本文学课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介绍“任务型”教学理念及其日本文学课上应用的必要性,使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有了明确认识,有利于以后教学内容的开展。

(二)组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合理分组,如2015级日语班共40人,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每组选举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完成教学活动。

(三)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效果的成败,所以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慎重,方法要得当。任务设计分为课内任务和课外任务,课外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会做会学、既做又学)”的能力。

教学任务要根据学生水平各异的特点进行任务、目标设计,要很好地把握,使活动形式多样、有趣,设立明确的任务层次和梯度,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又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间合作完成的任务,养成学生独立、主动、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要不失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任务型教学在课外延伸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如在进行文学鉴赏课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小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也可以组织学生将生动的场面编成趣味短剧进行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因为文学课课时有限,文学作品的读不可能占用课上时间,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如对于文学作品中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文学作品的阅读等一些简单的任务,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的小组长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查阅,合作完成。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不同时期、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读完后以读后感的形式写成小论文并进行检查评分。

(四)成果展示及评分

学习小组可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查阅、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针对教师任务的设置,如对某一感兴趣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或者文学作品等成果进行展示,然后通过自评、小组内评、教师评价的形式客观给出成绩,并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目前,笔者所担任的日本文学课程已经实现了全程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但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新新媒介的崛起,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应借助微信、微博、播客等新新媒介构建网络平台,发挥自媒体人际传播的优势功能,促使课堂教学模式从大众传播向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转化,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教师平等对话,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双赢态势〇

具体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开设课程专用微博,发动学生订阅课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制作学术视频上传到课程播客,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五、结语

我们培养的是全面的专业的外语人才,要重视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去放弃了长远的考虑。日本近代文学不仅是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更是培养日语专业学生文学兴趣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套路,风格化授课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文学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學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1):55-56.

[2]刘晓芳.关于日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2(01)48-19.

[3]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01):45-47.

[4]李敬巍,梁海.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1(04)24—25.

[5]张萌.外国文学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J]人间,2016(29):185-186.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