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本科口译课堂现状及视译教学探究

2018-10-15何刘涛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口译问题探究

何刘涛

摘要:本科阶段学生口译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文章分析了英语本科口译课堂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课程设置、语言流向选择、课堂时间分配及话题选择角度探讨了视译教学模式。希望视译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促进本科阶段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口译;视译教学;问题;探究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视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合理地在课堂上进行,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探索。“视译可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同时还可作为一种外语教学手段,尤其是口译教学手段。”

一、视译的定义

视译是口译常见形式的一种。“视译即视稿翻译,就是一面听着发言人发言,一面看着稿子,同时跟着发言人的速度,口头翻译出稿件的内容。”在口译形式中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较为多见。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不同的是,在视译中,译员在口译前能拿到口译材料,这就为译员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准备时间,进而降低了口译的难度。

二、本科阶段口译课现状及视译的意义

目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都开有翻译课程。同时,部分学校还单独开设有翻译专业。考虑到本科阶段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翻译实践相关课程设置一般处于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阶段。在翻译教学中,除了基础性理论课程外,一般都会开设口笔译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在口译实践性课程中,常见的训练模式为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既然同声传译已经成为为数众多高校在翻译专业或英语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那么在一个完整的口译课程体系中,有必要纳入“视译”的教学内容,以形成口译技能发展上从交替传译到同声传译的过渡。”

“与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相似,视译也是一种综合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多任务工作形式。它融阅读理解、双语转换、短时记忆、口头表达等多项技能于一体,颇具挑战性。”笔者在口译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发现学生面临如下一些常见问题:第一,语言基本功有待提升。口译实践是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直观的检验。在口译课堂上,尽管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进行一些简单、基础的口译实践活动。但当难度适当增加后,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基本功的某些方面仍需要较大的提升,在口译实践中往往会感觉困难重重,甚至难以进行下去,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语言基本功层面,除了英文水平外,汉语规范性表达也是需要注意的环节。第二,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口译实践活动建立在较为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之上,由于在本科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暂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口译实践需求,导致在口译实践中学生心理负荷较大。笔者曾调研多名学生,得到的反馈是口译实践课堂心理压力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课堂时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口译课程一般每周一次课,总时间90分钟左右,排除其他一些环节,课堂上真正能利用的时间有限,如何提高有限时间的内的效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英译汉中,由于听力水平有限,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不得不对同一语言片段进行多次听力理解,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再如汉译英环节,受学生词汇、语法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放缓翻译速度,让学生有更好的进行语言的转换。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口译实践的流畅性,降低了课堂效率。第四,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口译课堂上往往以实践为主,但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尽管口译理论不是本科阶段口译学习的核心环节,但如能在实践中注重理论的指导意义,将会对口译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口译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受到课堂时间及材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常常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口译笔记法的应用。口译的笔记法尽管没有绝对的笔记标准,但在口译界也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经验和模式。在理論学习阶段,我们会将科学的笔记模式和经验传递给学生,然而在学生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却常常忽略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很喜欢按照自己的传统思维进行,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由于本科阶段学生受到语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影响,如果口译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的训练,笔者认为不太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在此情况之下,“视译作为一项独特的翻译方式,不仅仅是同声传译训练的踏脚石,还应作为一项专门的翻译活动进行系统培训,应将“视译”融入口译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视译在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教学中的作用。”由于能提前得到翻译原文,视译的难度自然比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要简单一些,这对基础有待提升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学习上的过渡。同时,在视译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准备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提升了学生对口译学习的自信心,降低了学习压力,并能够在这种口译实践在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不足。因此,视译在本科口译课堂中训练的意义明显,值得探究。

三、视译教学模式探究

“视译过程涉及的认知环节有快速阅读、理解大意、按意群断句、顺次表达、协调产出、自我监控。”等环节。本科阶段学生口译课堂模式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笔者在本章节尝试从课程设置时间、视译语言流向选择、视译课堂时间分配及视译话题选择等角度进行探讨。

在课程设置时间上,英语本科阶段学生对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一般安排在大学三或四年级。此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但仍处在不断上升阶段。就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而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视译课程可以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期,该时间点本身就是大学学期的一个过渡点。在此阶段安排视译课程能够让学生对口译课程有一定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口译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堂时间设置不应该太长,每周一次课,90分钟即可,在课程时间内,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相关教学环节。视译语言流向选择上,考虑到汉译英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以英译汉为主,适当增加汉译英训练。同时,由于视译过程中听力压力基本不存在,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一定的听力理解以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在视译课堂时间分配上,由于视译训练过程中听力环节不存在,可在每次课程90分钟的前15至20分钟以内安排一定的听力训练,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在视译过程中,视译内容可以文本材料自然段为单位,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在视译前留出1至3分钟的译前准备时间,译前准备时间不宜太长。译前准备降低了口译的难度,减轻了心理压力,让训练过程更加充实。在视译话题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动向,选择紧跟时代、学生感兴趣或一些常见话题,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类等话题。并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话题下一些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对于有教材可依的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选择其中热点话题,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课本以外的难度适当的话题材料让学生训练。

四、结语

口译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转换能力的有效手段,探讨英语本科阶段的口译课堂有效的训练模式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分析了英语本科口译课堂中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时间、语言流向选择、课堂时间分配及话题选择角度探讨了视译教学模式。希望视译这一口译模式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为本科阶段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国华.视译的口译教学功能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03):192.

[2]琴亚青,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詹成.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驟及内容[J].上海翻译,2012(02):48.

[4]赵颖,杨俊峰.视译训练模式和探究[J].中国外语,2014(59):53.

[5]钱多秀,唐路. 视译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翻译,2014(03):53.

[6]万宏瑜.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口译教师反馈[J].中国翻译,2013(04):45.

猜你喜欢

口译问题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