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途径
2018-10-15王金丹
王金丹
【摘要】产学研各参与主体由于利益的独立性,往往无法发挥产学研的合作作用,甚至会使各主体之间产生矛盾,高校作为参与主体中的重要角色,应通过恰当的途径参与产学研合作中,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据此,提出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中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途径
产学研合作中,尽管各合作主体之间追求的利益相互关联,但仍存在本质的不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研发阶段,高校因为具有科研优势,在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更多,因而承担创新失败风险也就越高。而在产业化阶段,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力军。现阶段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缺乏有效分工和合作,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之间存在较大对接困难,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学研合作无法发挥作用,甚至造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适得其反。因此,研究高校参与产学研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产学研的协同创新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努力,积极加入合作之中,实现利益共享,才能让产学研达到最大的期望值。对于高校,一方面,要极力挖掘高校所具有的优势,例如良好的科研环境和高端的人才储备等,可联合其他高校将专利或科技成果推向企业,主动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高校在利益分配方面要兼顾企业的利益,要认可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合作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企业之间结交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主动地加入与高校的合作中,实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标,不断为市场提供新产品和新服务。
通过健全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增强产学研合作中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一是基于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难免会有摩擦与冲突,要求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时秉承包容的理念,充分尊重对方的利益,各参与主体应该相互激励,同时明确合作各方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风险。二是在合作主体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高校与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以便快速掌握所需信息,及时对外在环境和突发情况进行反应,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提升协同创新的效率。
二、提升高校实力,强化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源头支撑作用
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中创新驱动的源头,必须增加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贡献量多质优的科研成果,强化对产学研合作的源头支撑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动态,争取在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应适当“市场化”,了解产业和市场需求,在产学研合作中,深入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基础,加快科技成果向应用实际的转化能力。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产学研中,为了加强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力,高校应与相关利益企业建设多元化的合作载体。在此过程中,具有商业行为的企业主要关注转化出的成果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占有市场份额以及利润率和回报周期等,而高校可能更在乎声誉等因素,如创新成果的领先水平以及创新数量等,高校作为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目标,因而,为了加强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必须找准各方利益的交汇点,明确各方利益之间的联系,事先以合同等形式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尽可能减少纠纷。
四、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校可以从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来增强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从而培养兼具应用型和科技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高校参与产学研,可以定向为某些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如在新生入学时让其填报心仪的职业,并在往后四年的学习中,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一方面提升了高校与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解决社会存在的就业问题,同时帮助企业在毕业季招聘节约资金。
高校内部应深化体制改革,高校内部可分为创业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两个机构,将产学研中与企业有密切相关的实际研究分配给创业型大学,将理论前沿研究的任务分配给研究型大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合作攻关的科研应用体系,从而有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的过程,大幅提高高校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晓玲.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
[2]刘继红,金雯.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
[3]潘宇峰,吴刚.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战略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 (11)
[4]刘继红.新常态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的动因与路径[J].江海学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