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18-10-15闻静
闻静
摘 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找到课堂教学和德育的切合点,注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要在任务设计中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美好品德;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道德教育;网络;渗透;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16-02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场域,教育不是单纯习得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而是人格陶冶的过程。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
一、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修养的榜样。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一言一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求学生穿上鞋套才能进机房,那么教师就应该在上课之前穿好鞋套站在讲台前迎接学生;要求学生保持机房卫生,管好自己座位周边的“一方领土”,那么教师就应该将讲台整理得干净整齐,甚至摆上一盆绿色植物,让人看着心旷神怡;要求学生讲文明、讲礼貌,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使用礼貌语言,讲究语言艺术,教态要落落大方,亲切自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那么教师就应该保持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如将电脑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电脑桌面整理得整齐有序、使用正版软件等。学生观看教师演示以及上机操作时,会非常留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如果不重视这些细节问题,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充分挖掘素材,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从教材和学科特点出发,联系实际,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介绍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时,要让学生了解到目前CPU的主要生产厂家为美国的Intel和AMD两家公司,其他厂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CPU,让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教学办公软件WPS时,教师可以谈谈我国金山公司是如何在微软公司的挤压下一步步壮大,牢牢站稳脚跟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2.在任务设计中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美好品德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多数学生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往往养成一种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觉得家人的照顾是理所应当的,稍不顺心就对家人大发雷霆。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懂得感恩。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需要家长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同时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长辈。例如,在“数据收集”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压岁钱”的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问卷,教师则当场展示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分析收集的455份问卷,发现学生的压岁钱基本上来自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自己的父母。收到压岁钱之后,有80.22%的学生说了一句“谢谢”,8.35%的学生笑一笑之后将压岁钱收下,7.91%的学生回馈过对方礼物,也有3.52%的学生毫无反应,直接收钱。看到这份问卷调查结果时,学生们都沉默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长辈给自己压岁钱是应该的,表达了长辈对自己的爱,而忽略了爱是相互的,忽略了晚辈更应该表达自己对长辈的爱。如果收下长辈给的压岁钱的同时,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回馈长辈,哪怕是一个拥抱,一句“您辛苦了”,也会让长辈觉得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
2014年春晚有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温柔的旋律缓缓流淌进每一个人的心田:“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教师可以把这首歌引入到“音频编辑”一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这首歌制作一段手机铃声。学生带着任务一遍一遍地听这首歌,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
3.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意识
青少年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加以控制,容易沉迷网络,将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中,从而荒废学业。但一味地打压,有时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信息社会有很多工作必须依赖网络才能完成,如果学生不接触计算机、不接触网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相当于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意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浏览一些新闻网站,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些学习网站,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玩一些益智类小游戏,让学生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等。
网络信息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网上信息有时真假难辨。在“信息的甄别”一课中,教师可以以“2017年上半年朋友圈的十大谣言”为例,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德育课。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多方位学习,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才能有效鉴别信息的真伪,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另外,还有少数青少年盲目崇拜网络“黑客”,有时喜欢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预防计算机病毒”一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危害性。然后谈谈“熊猫烧香”病毒的制造者,他虽然聪明却不用在正道上,最终害人害己。要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人际交往准则,不能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很多教師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本文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独立使用的计算机,都需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往往是“有小组,无合作”。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感受伙伴之间的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允许坐在学生前后左右的同学相互轻声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选择几个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这些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帮助自己座位附近的同学。这样“小老师”学习起来劲头更足,既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又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但要注意,“帮助”不是“帮做”,被帮助的学生不能完全依赖“小老师”甚至置身事外,而应在“小老师”的帮助下尽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最终实现双赢。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要找到课堂教学和德育的切合点,注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挖掘素材,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造就信息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卫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
[3]徐晓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08).
[4]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6(12).
[5]陈建勋.巧用时机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