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思考
2018-10-15汪艾玲
汪艾玲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线开放的课程,打破了校际间的界限,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时间与空间,不再拘于校园及课堂45分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互联网+思政教育”更是为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教师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传统模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
1.师资准备不足。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00后的大学生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学习、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多元化,网络、书本、同学朋友、父母及其他社会媒体等均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尤其是网课、慕课、百度百科各类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学生对课堂及思政教师的倚重势必降低,教师的权威性也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遭到挑战。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下,部分思政教师因惯性思维使然,并不能很快适应并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有的采取消极拒绝、排斥的态度,更有甚者把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思政教师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不足、行动上的准备不足及互联网知识的储备不足必然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2.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客观地说,绝大多数高校已经有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但从实践经验来看,许多高校却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支撑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实践教学计划沦为一纸空文。主要表现为:(1)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组织学生收听观看音视频或进行辩论赛、情景模拟和课堂等,并以提交一份实践报告落实教学任务,这并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2)校内实践教学缺乏独立的基地,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部门在组织校内教学实践活动时往往依托学生工作处或学校团委,而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组织联动还未建立,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思政课教师不论在人数还是力度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欠缺;(3)社会实践受场地、经费、时间、学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均严重影响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创建信息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思政课”高效、便捷的特点,打造专业的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利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享有一流教学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与学生建立沟通平台,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辩题发布至平台,让课堂实践过程变得清晰可见,有效提高思政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實现有效互动、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思政课教学部门也可建设一批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网站,将其与权威的官方微信、微博账户链接起来,及时传播思政教育动态、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政课教师主动适应角色变化。在“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过程中,思政教师应主动适应新变化、学习新技术,并以积极的心态推动这种发展趋势,迅速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互联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变革者”与“实施者”角色转变。
3.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思政课的教学实际来看,组建学习小组,以团队为单位,组员分工合作完成实践项目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示最受学生欢迎。思政课一般是大班教学,每周的课时有限,个人上台展示将会剥夺其他同学上台的机会。小组学习使每个同学在能得到平等的锻炼,同时可以强化组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激发成员竞争意识和荣誉感。但小组展示人数要适中太多,避免小组成员成为“甩手掌柜”,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三、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机遇,还有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清晰的认识,既顺应发展潮流,积极应对“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冲击挑战,同时及时转变陈旧观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快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
[2]李红丽.基于互联网应用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研究——以微信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2).
[3]马颖.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 滁州学院学报.2016(6)92-94.
[4]陈艳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