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面向听障人群的无障碍阅读服务研究
2018-10-15蓝维晖
蓝维晖
摘 要:本文基于对听障人群语言和文化分析的基础,调查了听障人群阅读现状,存在语言积累不够,缺乏阅读技巧等问题,通过现状分析,以厦门聋人协会“自知书舍”为范例,提出为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的两种模式,七个途径,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听障人群;手语;无障碍阅读服务
一、前言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1],该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公共图书馆法》目的在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随着国家对阅读推广的重视,各地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经典图书推荐、名家讲坛、知识竞赛、亲子阅读、VR虚拟数字体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但公共图书馆面向特殊读者群(听力障碍人群)的阅读推广手段仍然比较缺乏。本文旨在探索公共图书馆为特殊读者群(听力障碍人群)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的创新模式。
二、听力障碍人群的语言和文化
(一)听力障碍者和手语
听力障碍者,是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简称听障者,也称聋人。我国是世界上聋人最多的国家。
聋人与正常人的区别在于,聋人使用视觉,而不是使用听觉来获得重要信息,聋人使用手语,正常人使用口语,正常人使用语音电话通讯和闹钟提醒,聋人使用文字通讯工具通讯以及闪光门铃提醒,这些都反映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听障文化
听障文化(聋人文化)是听力障碍的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由独特的聋人语言、心理、个性、交往、风俗、艺术、文学、价值观等组成[4]。如同其他文化,聋人文化从人类学的观点可视为一个有适应力的处理机制,透过聋人文化,聋人发展出一种语言,以满足他们以视觉为导向的需求,聋人使用他们的语言(即手语)来传承社会常模、价值观给更年轻的聋人。
聋人文化最强烈的特质之一,就是以手语呈现的诗文、故事、文学、双关语、谜语、玩笑、戏剧及其他通过手语呈现的视觉艺术,这些提供听障人群一个将聋人经验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手语管道。大部分的聋人文化是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同学之间以及社会听障成人之间的社会化互动互动来传承,也可以通过聋人刊物和聋人的报章杂志、或聋人俱乐部、体育团体、教会、政治组织以及聋人庆典活动和其他活动来传承。
图书馆可以与厦门市聋人协会组成共建单位,为厦门市听障人士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以阅读推广的形式参与到聋人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開人民精神品质的不断提高、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聋人群众也有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具体表现在渴望通过阅读,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渠道,接收最新的资讯,促进自我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阅读推广有利于提升聋人协会文化品位,提高聋人群众素质,让青年聋人除了具备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外,还拥有“诗和远方”,在人生的道路走得更远更高。
三、厦门市听障人群阅读现状
(一)厦门市听障人群人数
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系统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厦门市听力障碍者2758人,这类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无障碍阅读服务需求,而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没有针对这类人群无障碍阅读服务。
(二)厦门市听障人群阅读现状
听障人群由于听力损失导致无法接受有声信息,造成与以接收有声信息为主的正常人交流沟通的障碍,听障者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阅读能力不足致使他们无法更好地从书面吸收信息,弥补无法接收有声信息的缺憾,直接影响到听障者融入主流社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听障者获取知识、提高受教育程度、在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远大于正常人,实际上聋人与正常人阅读的加工模式一样,但是聋人发展迟钝,其原因归结为语言积累不够,缺乏语感;缺乏生活经验,知识面窄:缺乏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语言发展迟缓,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听力障碍影响了聋人、记忆、思维语言的发展;其二是聋人没有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不足;其三是缺乏对聋人有效的阅读指导。
四、听障人群无障碍阅读服务研究
(一)消除阅读障碍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信息接收源于人际对话、社会规则和例行仪式、歌曲、广播、电视、互联网,以上有声媒介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聋人是以视觉的方式来了解周围事件,当他们将这些视觉经验融入他们的视觉记忆时,他们会使用这些视觉经验来思考、沟通、解决问题,聋人在平常信息传递中,经常通过眼神、表情、手语,以及身体的动作、碰触来表达。基于聋人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聋人的文献信息、无障碍阅读服务。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可在充分了解聋人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下,与厦门市聋人协会合作,尝试为听障人群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
1.制作视频手语版图书馆借阅指南
公共图书馆一般都有文字版的借阅指南,但聋人因为听力损失,文字阅读能力普遍较低,尚不能完全准确理解该指南。公共图书馆可和聋人协会提供的手语翻译老师及聋人志愿者合作,共同拍摄制作以聋人乐见的自然手语为主要介绍语言的《听障读者专用指南》(视频版配字幕),以增强公共图书馆和聋人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达到让聋人读者易懂爱用《指南》,喜欢来图书馆的目的。
2.举办手语读书会
划分专门的场所,定期举办以手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读书会,荐书会,用手语向听障者介绍书籍,或“演绎”故事,或分享社会上知名人士的经历,为聋人提供经验,拓展知识面,也可安排阅读推广专业人士引导,手语翻译老师协助,聋人读者之间互相讨论的座谈会。这些都能有效推动聋人读者的阅读活动。
(二)无障碍阅读服务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能力,也是许多阅读推广人希望读者养成的习惯之一,即使是听力障碍者,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一直是残疾人工作者和阅读推广人所努力的目标之一。通过阅读,不管是聋人还是听人,都能拓展个人观点并增加生活经验。公共图书馆为聋人提供阅读无障碍服务,建议开设面向聋人的引导阅读讲座,结合聋人文化的特殊性,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引导:
1.选择阅读书目
根据聋人的文化水平高低,及个人的志趣喜好、关注的知识领域,为其选择合适的书目。如刚入职场的聋人大学生宜推荐身在职场如何有效沟通、有效率工作、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籍;聋人企业家可推荐精简版的企业管理学;还可以推荐一些弘扬人间正气、铸造坚韧品质的文学著作给聋人群众,以提高其自身文学素养和道德涵养。所荐书籍宜语言精简,贴近生活、具备实用性,配有形象化图片、插图、漫画更佳。
2.做好阅读文章前的准备
进行文章阅读前,连结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提供相关图片或照片给聋人看,或是组织聋人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帮助他们活泛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除了可以降低阅读的焦虑感,还让聋人先熟悉篇章的主题与关键字,让聋人在“准备好”的情况下展开阅读,对于阅读能力较为低落的聋人,最好多提供一些跟他们的生活经验较为相关的文章主题,比如以聋人为主角的故事,从聋人的经验出发,这样的主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较能连结他们的生活体验。
3.善用上下文线索
许多人的阅读能力不佳,往往跟阅读时过于局限词汇意义有关,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停下来,无法继续。其实,上下文可以提供非常多理解篇章的线索,聋人第一次接触某篇文章时,可引导聋人先从泛读开始,遇到不懂的词汇可以暂时先跳过去,泛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全文的大意,接着引导聋人用手语讨论他们所掌握的文章大意,等到聋人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了,再进行第二次的精读,此时可针对新词和新句型进行讲解与演练,让聋人累积更多的阅读资本
五、成效
对于听障人群的无障碍阅读服务,根据上文的模式,厦门市聋人协会已做了前期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厦门市聋人协会将位于厦门市仙岳路的聋人协会办公室改造为“自知书舍”,书舍里面放置经过精挑细选的书籍,旨在打造一方聋人读者静心阅读的场所,协会为来这里的聋人读者提供免费的茶水。聋人协会以书舍为载体,不定期組织了“公益手语读书会”、“为聋人家庭的正常小朋友讲绘本”(父母均为聋人,孩子为正常人)等公益活动,例如:书舍面向社会举办一场公益手语读书会,参与者可以是聋人,也可以是正常人,读书会由协会聋人工作人员主持,手语翻译老师辅助,主持人用手语介绍都梁创作的长篇小说《亮剑》,手语翻译老师进行即时翻译,同时配放同名电视片段,喜闻乐见的自然手语介绍加上多媒体手段辅助,引起聋人读者的极大兴趣,参与的正常人也可以聆听手语翻译老师的讲解,并现场学习简单手语词汇,与聋人读者进行简单交流。
六、结束语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残疾人的无障碍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公共图书馆面向听障读者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并常态化、长期化,成为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必将为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为听障读者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其意义超越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层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平等”、“参与”、“共享”,让听障人群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信息获取能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大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 2017-11-04.
[2]语信司.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布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 201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