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校企融合”新途径研究
2018-10-15宋坚杨婉婷
宋坚 杨婉婷
摘 要:校企合作在高职学生职业规范养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就业质量水平,提升个人发展潜力。本文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技术系的校企合作现状为例,阐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对完善我院人才培养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动手能力过强、职业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重任。由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和实践,而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已十分严峻,如何才可以让高职学生具备更多的竞争优势,这便需要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高职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能让高职学生更接企业“地气”。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要更加凸显自己的职业素养,保证在上岗以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更“接地气”。企业与高职学校强强联合,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能让学生实现与企业岗位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熟悉企业岗位的工作方式,领略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加专业化,更能契合当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就业质量水平,提升个人发展潜力。
(二)能让高职学校增加竞争优势。与企业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全面了解当前社会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并以用人标准作为导向,不断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实课堂授课内容,使课程知识更加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脱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在高职院校比比皆是的今天,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优势,全面提升学生就业水平,是高职学校增加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保证。
(三)能让合作企业优化整体利益。一方面,与高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后,企业能顺利成章将高校视为自己的人才资源储备基地,通过学校平台招聘、储备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双方合作,学校可以培养出大批熟知企业文化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关系入职的员工,工作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大大提升,就业稳定性增强,从长远来看,这对企业整体利益的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院汽车技术系在校企合作上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技术系创办于2005年,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系部,现有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车身维修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三大专业,专业群覆盖了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业。目前,该系已与浙江金昌汽车集团、物产元通汽车集团、浙江宝利德集团、上海冠松集团、广成汽车集团等8家汽车集团构建了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达65家。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探索上该系已然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有:
营造浓厚的企业职场氛围。以现代企业的7S管理方法为基础,该系在系所属教学楼中设立了专业文化宣传长廊,用于宣传“7S”管理文化和相关专业常识,凸显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已初步成为了融专业教育、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受到人文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学生公寓也融入了企业文化元素,与上海冠松汽车集团和浙江广成汽车集团合作开展了两期企业文化进公寓项目,有机地将该汽车企业的职场礼仪文化、企业理念、企业商务文化、思政党建文化等元素融入到了楼层文化建设中,让学生能提前感知企业、适应企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团队协作意识和职业道德情操。
打造校企合作特色活动品牌。该系已与浙江物产元通国际汽车广场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六届“元通汽车杯”汽车技能大赛,开设了汽车营销基本技能竞赛、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系统检测与诊断等多个专业竞技项目技能比赛,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相关项目的裁判工作。以特色活动品牌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深度,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展示和提升的舞台。
积极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路径。该系积极开展专业实习、顶岗实习、订单班培养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出校园之前就可以感受企业文化,全面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邀请企业内训师走进校园和实训课堂,担任学生的就业创业导师,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我院汽车技术系为例,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学生“供不应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受经济利益、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双方合作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对企业来说,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主要就是为了要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大力推广校企合作主要就是想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校企双方间的合作永远受到利益的驱使,高职院校希望借助校企合作的关系让企业一方投资大量的教学、实训设备,以降低自身的教学成本,因此,往往是主动的一方,而大多数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因而不愿意过多为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增加资金投入,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从双方长远发展来看,两者间的合作显然缺乏了内在动力,易流于形式。
(二)双方合作约束机制普遍缺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校企合作而言,如果缺乏了一定的约束机制,那么必将不能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以我院汽车技术系为例,与浙江金昌汽车集团合作开展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本是一个极好的合作路径,然而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规則约束,与学生一方没有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最终导致订单班学员严重流失,培养计划濒临“破产”,严重挫伤了企业一方的积极性。此外,学校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明,企业未给实习学生缴纳保险,学生在发生工伤后无人愿意担责的事例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校企双方间的和气。种种迹象表明,缺少约束机制,会使得校企双方合作举步维艰。
(三)双方合作培养形式依旧单一
与企业合作开办学校技能比赛、举行校企专场人才招聘会、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来校讲学、组织学生现场参观企业,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尽管形式丰富,但这些都是属于常规性、临时性的活动,并没有达到深入合作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更没有具备长效机制,因此,校企双方的合作培养形式从一定角度来说依旧略显单一。
四、“校企融合”新途径的思考
(一)构建校企共同教学长效育人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企业的主角意识,与企业合作不能单方面只让企业提供教学设备、材料,而应该让企业方也全方位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在专业建设、课程大纲内容探讨、教学内容设计、实训课程规划等各方面多与企业沟通,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合作教学的长效育人机制。此外,除安排新进教师必须去企业挂职锻炼外,学校还应积极引进企业导师,从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中挖掘人才,与企业合作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梯队,确保课堂授课内容不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课程内容具备更多的实用性。
(二)打造现代学徒制实践育人体系
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教授学生为主要教学手段,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以我院汽车技术系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当前就在全面实行“1.5+0.5+0.5+0.5”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实行过程中发现,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决不能“放养”,而应该依托校企合作关系为每个学生指定企业师傅,以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依托,在学生结束实习轮训后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育人作用。
(三)完善校企合作間的权益保障机制
为避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如学生意外事故权责归属、实习安全事故等,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建立校企合作机构,负责全权处理校企合作间出现的各种纠纷问题。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文件来合理约束双方间的行为,如校企合作协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顶岗实习三方协议等都必须在学校和企业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经由法律顾问审核、公证后方能生效,如此才能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邵维.“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汽车专业为例.[J].时代汽车,2016(9):39-42.
[2]姚东伟.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69-71.
[3]杨琦.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J].职业教育,2009(12):184.
[4]陆颖.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7):83—85.
[5]刘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