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科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研究

2018-10-15储兆晶

青年时代 2018年25期
关键词:工科

储兆晶

摘 要: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关系着本人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论文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了解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具体因素,并给出具体对策思考即个人合理自我评估,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家庭增加关爱和支持,合理引导学生就业;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就业质量;社会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关键词:工科;应届毕业生;就业选择

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65万,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95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820万。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分析毕业生就业压力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矛盾[1-4]。“95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主力军,他们生活在国家快速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物质生活富足,普遍享有优越的成长条件,生活宽裕。互联网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他们了解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获取量剧增,信息的获取和比较变的更为便捷,眼界也更加开阔。这样一批大学生将进入到竞争激烈的职场,哪些因素将成为他们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呢?如何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理性选择就业岗位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具体影响因素,找到问题的症结,给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为安徽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85份问卷,回收问卷性别比例男女比接近3:1。

二、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关系着本人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论文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对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逐层分析。

(一)个人因素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关键抉择,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个人就业意愿直接关系到就业结果。就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65.69%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倾向于就业和考公务员,他们希望尽早就业,通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来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也和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相关。26.28%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升学或者出国继续学习深造,进一步拓宽视野,取得更高学历,并为以后就业增添筹码。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就业态度对于就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态度调查显示20.8%学生等待就业机会,不能够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寻求就业机会。甚至有7.35%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进而选择逃避就业,继续做“啃老”族。但是83.58%的学生还是选择积极就业,通过全面收集企业信息,主动学习面试技巧,努力争取就业机会。

就业期望调查发现,就业单位性质对就业选择的制约性越来越小,41%的大学生无特殊要求,希望进入国有企业和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系统的比重与之前的报道相比[5]明显锐减,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越来越受青睐,说明“95后”大学生对于“铁饭碗”的就业思想在逐渐转变。就业标准多项选择调查发现,未来发展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位居其后,个人興趣则关注最少。工作薪酬和工作地点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作薪酬调查显示63.5%的大学生期待初始月薪为4000元以上,31.02%的大学生期待初始月薪为3000-4000元,这和《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中给出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初始薪酬为4300元基本吻合。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于初始薪酬要求趋于合理化。就业地点调查显示首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做为就业地点的比例达到了57.3%。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与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小城市就业,大学生也逐渐将工作地点选择在生活较为舒适而且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城市,调查显示选择中部地区和回家乡就业的学生分别为19.71%和19.34%,但选择西部地区的学生仅为3.6%。

(二)家庭因素

生源地信息统计中显示我校75.18%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自农村家庭。家庭子女人数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两孩家庭比例接近,均达到40%以上,家庭的关爱使他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就业倾向调查结果显示41.61%的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不受他人影响,52.19%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受父母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就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恋人和同学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位居其后,而老师的影响仅为16.06%。

(三)学校因素

学校在大一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面临选择时,受教师的影响最小,仅为16.06%。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在找工作中的作用不大,仅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非常实用。不过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积极的态度,就业信息获取途径多项选择中,91.61%的学生认为校园招聘是应届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首要途径,同时对签约成功的学生调查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的第一份工作的途径占比分别为校园招聘(占92.93%);网上海投(占2.02%);家人安排(占3.03%);实习单位签约(占1.01%);人才市场招聘(占1.01%)。面对激增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态度更加开放,调查结果显示60.22%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39.78%的学生选择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已经签约学生调查显示初次签约单位和自己所学专业一致的比例为55.56%。但开放的就业态度并没有导致盲目就业,78.79%的大学生在签约前均对公司进行了相关了解,81.82%的签约毕业生对所签单位比较满意,“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社会因素

高校教育和企业用工不匹配,“就业人员难就业,招聘单位难招人”问题一直存在。就业形势的调查结果显示64.23%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一般,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和悲观的学生分别为18.61%和13.87%,3.28%的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不清楚。结合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应届生自主创业成为新的途径。针对应届生创业的调查显示49.27%的学生感觉是个好机会,可以挑战,其他同学对创业持观望和怀疑态度。

为了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地优惠政策频出吸引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地点选择中主动去西部地区仅为3.65%,其中还包括原有西部地区生源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当面临就业困难时,仅有17.88%的学生乐于接受选择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地区,56.57%的学生没有更好选择时候可以接受,19.34%的学生坚决不接受,不愿意选择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艰苦而且发展空间受限。

三、对策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的具体分析,从对应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给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个人层面:合理自我评估,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学生入学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分析自身特点,对自身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落实情况及时调整规划内容,为长期目标打下基础。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主体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就业的结果。已签约学生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包括学习成绩占比为44.44%,实习或者兼职能力为54.55%,学生干部经历为32.32%,其他能力为29.29%。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毕业所需要的全部课程,应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求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次成功概率极低,需要通过演练来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因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调整心态,合理进行自我评价,敢于面对求职失败的经历,并且不断反思总结,进一步提升求职能力。

家庭层面:增加关爱和支持,合理引导学生就业。家庭因素调查中显示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父母对其的影响最大。所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有些家长盲目追求体面和稳定职业,而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前景,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家庭矛盾激增。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帮助孩子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和理想,做出科学的就业选择。在孩子面临就业选择时,家长能够给出合理建议并且能够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选择,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层面: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和高校的教育、培养关系密切。为了学生紧跟时代脉搏,更好更快发展,高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模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发展和课程模块,知识需要不断更替,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确保学有所长。加大就业指导,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途径的选择比较单一,学校招聘是求职消息的主要来源,自主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教授学生职业礼仪和处世之道,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不仅需要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同时要加强学生自主寻求就业机会的锻炼和培养。关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状态,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融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全程化和个体化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走出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层面:社会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政府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获取就业数据,发布就业申请,做好人才需求的数据反馈,开辟就业团体咨询和个人咨询服务,提供针对性指导教育。加大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就业途径,鼓励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走下基层,扎根基层,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9:183-183.

[2]黄权标.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J].学校与社会:2013:206-210.

[3]李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策略[J].学园:2015(17):153-154.

[4]宋丽娜.社会转型期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5):102-105.

[5]陈美霞.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研究--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4(29): 270-271.

猜你喜欢

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新工科实践教育的案例型综合实践平台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国内外校企合作对我国工科青年教师培养的影响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